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最近,地產人可能最關心這幾個問題:

第一,據世衛組織統計,截止4月13日20:42,全球新冠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81萬例。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不可避免。原本就處於行業調整期,疊加新冠疫情影響,房地產今年還會有行情嗎?政策會如何走向?

第二,復工以來,地產行業不斷傳出降薪裁員等負面新聞,到底未來地產行業還會好嗎?還能不能混下去了?

第三,經過這次疫情,地產行業將會發生哪些變化?房企應該怎麼轉型應對?

剛好這段時間,鬱亮、孫宏斌、林峰、許家印、陳凱等很多地產大佬在業績發佈會或論壇上發表了自己對2020年地產行業的判斷,一定程度上也回答了上述幾個問題。明源君認真聽了他們的發言,並把重點歸納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你們帶來一些啟發。

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長週期大趨勢不會變

地產行業正是壯年期

對於目前疫情在全球擴散,很多地產人都憂心忡忡。因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2020年一季度TOP100房企全口徑銷售業績規模同比下降近20.8%,很多地產人全年都會持續一季度的行情。但地產大佬們普遍持謹慎樂觀態度。

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許世壇預測,受疫情影響,今年全國房地產銷售可能會有10%~15%的下降。

旭輝集團總裁林峰推算,沒有外界政策刺激的情況下,地產行業受疫情影響,全年銷售大概折損1萬億左右。但環境不好了,反過來,政策相對會友好一點,比如銀根放鬆等,所以未來長週期趨勢不會變。

萬科董事長鬱亮持相同意見,他認為疫情打亂了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但它並沒有改變房地產行業大趨勢。

而在新力聯席董事長、行政總裁陳凱看來,跟未來10年比,地產行業現在還是壯年期。行業有15萬億規模,足夠大。量一旦上去了,要停下來很難,不可能去年15萬億,今年突然到10萬億,因為市場慣性一直在。

正榮地產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黃仙枝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目前疫情對整個中國的經濟,包括現在對全球的經濟都會有影響,我認為經濟越不好,房地產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我還是看好今年。”他認為地產在大的政策背景下,應該還是會穩步發展。

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房價不會大跌

因為會新增幾類購房需求

不少地產人擔心受疫情影響,很多客戶收入減少後會放棄購房。而剛需客戶退場,能會讓整個市場雪上加霜,比如房價下跌,導致客戶進一步觀望。

但據多家房企調研報告顯示,確實有客戶因為收入減少短期內放棄買房,但同時也有很多客戶將購房計劃提前了,導致買房需求在疫情前後基本沒變化。

林峰指出,疫情可能會導致市場新增以下幾方面的購房需求:

第一,投資需求,經濟下行,一些手裡有餘錢的高淨值客戶會為了保值增值購房房產;第二,部分城市限購政策一旦放寬,會釋放部分被限制的需求,如原來限2年的改1年,原來社保要交5年改3年,這些放寬能夠補充一部分需求入市;第三,租賃轉購房的需求。原來租房住的客戶在抗疫期間感受到寄人籬下的痛苦,會隨著心態變化而產生購房需求;第四是改善需求,旭輝客研團隊做了一個調研,大概有56%的被訪者希望疫情過後去實現改善型的需求,第一時間要去換房。

而且目前可以看到有些城市政策在適當放寬,基於這兩點,房價不會大跌,而且長期看漲的趨勢不會改,但也沒有房價大幅上漲的預期。

他還指出,如果今年沒有有效的政策支撐,去年16萬億的交易量很可能就是行業總容量的見頂。

中國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也判斷,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指引下,房價肯定不會升,但也不至於大幅度下降。因為受疫情影響,銀行會放寬金融政策,想辦法增加流動性,不然對經濟復甦也很困難。流動性的增加會對房地產的銷售、消費產生一些刺激。流動性增加,需求同樣也會增加。

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相對樂觀,他認為,需求一直都在,而且中國貨幣和政策會寬鬆,以對沖風險,所以經濟增長不用過於擔心。

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要精準投資

每個城市永遠有上升空間

在這場抗疫戰爭中,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無疑表現更優秀。疫情過後,預計這些城市會更受購房者的歡迎。疫情過後,土拍市場非常火爆,但大多這波行情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還有機會嗎?

一、城市分化加劇,判斷市場不能再經驗主義

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認為,今天的城市分化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明顯,每個城市就像個股一樣,都有各自獨立的行情,都有自己獨立的城市週期。

比如經常能看到一個現象,同一個城市冰火兩重天,有些區域新盤推出日光,有些遠郊項目降價都賣不動。所以判斷市場千萬不要急於經驗主義,而要深入瞭解每一座城市,獨立思考、認清本質。

二、一二線城市地拿貴了也虧錢,三四線精準投資也能賺錢

中海董事會主席顏建國表示,一二線城市的安全邊際更高,抗風險的能力會更強,中海未來會堅持此前的拿地策略。

孫宏斌卻認為,行業特點趨於分化、不平衡。從風險來說,每個城市都有風險,一二線城市市場沒問題,但是地買貴了一樣虧錢。

陳凱建議房企不要只盯著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好是好,但利潤很薄,週期很長。房企也可以嘗試精準投資三四線城市,比如有房企在山東做到300億,在蘇北賣出100多億,很多房企都意想不到。而這些都是投資準確、大週期、小週期、行業高地、產業高地精準把握的結果。

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併購機會遠超往年

但優質標的很少

2020年對於很多中小房企是很難邁過去的坎,但對於有實力、現金流充裕的房企而言,卻是絕好的抄底機會。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今年一季度已經有一百多家房企宣告破產了。

孫宏斌把今年定義為洗牌年,他認為併購機會遠超以往任何一年,但今年併購機會並不是特別好。因為出現困難的一般是兩類公司:

一類公司前幾年衝規模時拿了很多地王,盈利壓力、流動性壓力都很大。很多項目算下來都是虧錢的,不是一個好標的。

第二類很多都是持有物業等重資產,可以併購輕的就沒必要併購重的。所以,融創今年會非常認真、非常謹慎地去選擇一些好的標的。

黃仙枝表示,正榮今年拿地會按照權益比總體的35%做預算,大概在260億,會比較保守一點。具體到拿地策略方面,正榮依舊堅持城市深耕,原來“1+6”核心佈局不變,還是在深耕裡面找效益,堅持佈局一二線城市。

投資上傾向選擇流速比較好、快週轉、核心地段的招拍掛項目,也會適當加強收併購力度,甚至會創新拿地模式,比如跟產業工地進一步合作,增加儲備降低拿地成本。

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產品必須升級換代

交房甚至比銷售更重要更難

之前明源君反覆提過,這次大疫之後,客戶對居住的需會發生很大變化。因為客戶在家裡宅了一兩個月,每天在家裡待24小時,原本很多被忽視的居住問題都徹底暴露出來了。

未來產品方面會呈現幾個趨勢:一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和智慧住宅會加速發展;二是對於產品功能空間的改善會增強,比如客廳夠不夠大,能不能滿足一家人的活動需求,廚房空間夠不夠,能否容納下兩個人,家裡有沒有獨立玄關等等;三是近郊別墅作為第二居所,可能會重新被客戶所青睞;最後,文旅地產、康養地產可能會成為熱點。

除了產品要創新升級,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外,還有一件事情房企必須重視起來,那就是交房問題。現在客戶維權意識越來越強,手段越來越高明,甚至有項目在建設階段,就被業主通過無人機拍照取證維權。這是擺在房企面前非常嚴峻的考題。

陳凱認為,房企未來要把交房當一個最大的事來幹,某種意義上交房比銷售更重要,而且更難。很多項目總以為項目賣完就可以升職了,早著呢,一定要重視交房。未來最好引進客服的管理層,把交房做起來,把客服滿意度提起來。

中城新產業董事長劉愛明認為,房企應該建立起自己的應急管理體系。以前萬科遇到客戶群訴,馬上啟動內部應急體系,讓群訴事件及時得到解決。首先,建立分級管控機制,什麼事該馬上捅到董事長那,什麼事不該往上彙報,都要有清晰的標準。否則重大事件延誤了戰機就很難收場了;其次,要有預先的應對措施,任何一個群訴在法律層面上的底線是怎麼樣的,如何統一對外口徑,需要有應對的措施,因為不小心說錯一個字都會出問題。

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未來免疫力強的房企才能活下來

什麼樣的房企未來會活得更好?一定是具有強大免疫力,綜合競爭力很強的。

鬱亮表示,新冠疫情危機告訴我們,不管是人還是企業都要有免疫力。企業的免疫力來自於兩個,一個是客戶的信任,客戶是我們衣食父母,照顧好衣食父母才有未來。其次是現金為王,手有餘糧心裡才不慌,要保證足夠的現金流。

未來萬科將一如既往地繼續努力,保持警醒,堅持在變化中不變的東西,尋找變化中可能的機會,讓自己能夠健康地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

房企要提高綜合競爭力,孫宏斌認為要做到幾點:一是沒有庫存問題,如果土地儲備佈局不對,拿地貴了,做什麼產品都虧錢;二是品牌、產品、服務要好;三是要持續降低負債率。

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組織變化

強調小團隊作戰模式

這次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都採取了雲辦公模式,結果發現效果不錯。

劉愛明認為,線上化是不可逆的一種趨勢,企業應該從戰略主主動擁抱這種變化。“線上化”作為一種催化劑會帶來企業運營成本、僱傭關係、企業辦公場景等方面的變化。

首先,線上化”可以降低成本,有一些崗位可以不需要到辦公室辦公,進而形成新的僱傭關係。此外,因為到辦公室的人變少,辦公室可以設置流動的工位,同時減少工位的數量,進而降低成本。他認為,還可以通過實現業務的線上化、服務線上化和客戶數據線上話等等提高效率。

其次,未來組織形式可能是大公司、小團隊,房企可以形成小團隊協同作戰模式,不需要一個部門弄幾十人、幾百人,用三五個人一個團隊去作戰,非常靈活。

陳凱持有相同觀點,以前做一個項目需要十幾個人,以後能不能4、5個人去做一個項目?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大家的獎金才會起來,因為行業利潤在下降。很多房企之所以能發比較高的獎金,因為他們把人員控制住了,比如總部200人管2000億,未來200人管3000億行不行,這樣員工還能漲薪水。

剛剛,鬱亮、孫宏斌、陳凱等地產大佬,對樓市作出了8個判斷


房企轉型

這幾個細分領域有較大機會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過,「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疫情發生後,很多地產大佬表示不要光看到危,還要看到機。未來這幾個細分行業會有比較多的發展機會。

首先是健康產業。健康產業方面缺口非常大,估計這個市場有5000億到1萬億。

萬通集團創始人、御風集團董事長馮侖認為,不管疫情什麼時候過去,未來大家對大健康的需求,或者是對健康服務有關的空間需求一定會有更大的增加,同時對品質的要求也會更加提升。不管是軟硬件服務都有很大機會。

第二是智能製造。比如這次疫情中,遠程醫療、無人機、無人配送機器人等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智能製造的領域需求量會非常大,所以要調整方向,要往這邊深化。

第三,大家越來越依賴互聯網,那麼與互聯網相關的後臺數據中心的物業需求也會增加。

第四是物流行業。疫情期間,大家發現物流不能停,超市不能關門,所以未來與物流相關的智能倉儲型物業需求也會更旺盛。比如萬科冷鏈物流業務在今年1、2月同比就增長了80%。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網絡,並不代表本號的觀點和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