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微視頻《地鐵上的讀書人》是由中國出版集團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新華網聯合打造的系列網絡微紀錄片,本期為您推出特別篇:希望

想和你重逢在開往春天的地鐵

口述 | 朱利偉



遲遲不能全面復工的新年,人流稀少的實體書店,難以下印的書籍,物流受阻的“買書”路,以及被疫情牽動的神經,這個冬春之際,閱讀彷彿成為一件“奢侈”的事。


在二月風聲鶴唳的疫情下,一位年青人躺在武漢方艙醫院病床上安靜專注讀書的照片傳遍了朋友圈,他被親切的稱為“方艙讀書哥”。這份鎮定和從容,讓許多人看到了戰勝病魔的勇氣,有人說“從一個人身上看見一座城的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有網友迅速扒出來,這是一本嚴肅的社科類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故事總有美好結局,最近,讀書哥順利“出艙”了,還獲得了作者弗朗西斯·福山親筆簽名贈送的書!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疫情爆發初期,地鐵裡是極少見的空曠景象,更難覓讀書人的蹤影。在等待正式復工的漫長日子裡,人漸次多了起來。疫情籠罩,更多人關心糧食和蔬菜,然而地鐵上卻仍然有光。

在人煙稀少的地鐵上,讀書人比往常更容易被注意到,他們戴著口罩讀書的樣子,是我鏡頭記錄下的最特別的風景。

他們或許跳入比現實更豐富的故事中去體驗生命的無常,病毒未退,生活還要繼續。他們仍然為著延期的考試做準備,為著即將開展的工作積蓄力量……


《地鐵上的讀書人》影像紀實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朱立偉 攝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朱立偉 攝

英國小說家毛姆曾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一個人若是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是給自己營造了一座避難所。我有時候想,專注於書的這段通勤時光,或許是他們獲得“精神免疫”的一種方式吧。擺脫沉悶的日常,在地鐵上投入到更深刻完整的思考。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朱立偉 攝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李春華 攝


我們彼此戴著口罩,看不清對方的樣貌。但每遇到一位讀書人,我都感覺像是“故人重逢”,和“方艙讀書哥”一樣,他們是地下空間的一束光,同樣給人溫暖與力量。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閱讀不止,我期待早日摘掉口罩,期待和更多讀書人重逢在這輛開往春天的地鐵!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本期地鐵讀書人推薦書單(五本)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古事雜談》

許進雄 著

現代出版社

本書是國際知名甲骨文學者許進雄先生所寫的一本“說古事”的著作,他用一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態度,求索幾千年前的漁獵農耕、起居飲食、衣裳住宿、天文地理、戰爭祭祀……用71篇短文,以及189個古文物圖版,論證、解析幾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演進脈絡。並從科學的角度發問,旁敲側擊古文字背後所隱藏的上古時代遺蹟,進而推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維與記憶。

許進雄1941年出生於高雄。準備大學聯考時,讀到清代王念孫註釋的《廣雅疏證》,從此踏上研究中國文字奧妙的學問。在臺灣大學中文系讀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專精甲骨文和博物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應聘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68年),整理館藏的甲骨(明義士收藏)。在博物館研究階段,得到重要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此一發現影響文字學界甚巨,被安陽博物館甲骨展覽廳評為“甲骨學最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後,在東亞系兼職授課。1996年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等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古事雜談》《文字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博物館裡的文字學家》,以及《字字有來頭》系列、《漢字與文物的故事》系列等。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本來廣州》

江柳 著繪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江柳常常像一隻“為食貓”一樣,帶著好奇的眼光行走在廣州城中,每一次的行走,她都能在市井表面之下、鋼筋水泥背後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廣州——文藝氣息與時尚創意充滿街頭,嶺南文化的風韻遊蕩其間。廣州低調又不張揚,那種大隱的情調和城市氣質,令她沉迷其間,寫繪廣州也多了一份細膩的心思。

江柳,慢旅行手繪作家,定居廣州,樂於分享有故事、有個性、有顏值的城市、酒店和美食,出版有《旅居墨爾本——時光停在你眼裡》,曾為《廣藥故事》手繪插畫。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我和中文談戀愛》

[日]新井一二三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新井一二三在《我和中文談戀愛》寫的,可以說是很個人的故事:一個日本人如何跟中文談戀愛。和中文談戀愛,剛開始的一年是全靠耳朵和嘴巴。中文聽起來很悅耳,說起來簡直跟唱歌一樣舒服,而且由大腦裡分泌出快樂荷爾蒙多巴胺,令人特別高興。真沒有想到世上竟然有這麼好玩的語言!新井一二三把中文當作日本護照以外的另一本通行證,或者說哆啦A夢的任意門,大膽地走世界各地。她曾在中國坐火車旅行;在加拿大打入華人藝術圈;在紐約唐人街拍攝紀錄片;在香港開設專欄,當特約採訪。同時,因為她來自中文世界之境外,始終處於遠離中原的邊緣上,誰料到那位置偶爾給她帶來旁觀者清的眺望。從學習中文到成為作家的路上,曾有過難忘、有趣、悲慘、倒楣的經驗,但如果生命裡沒有中文,新井一二三根本不認得自己,哪裡會出現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人呢?

新井一二三,日本東京人。她用中文創作,寫時差一小時的日本種種。寫土生土長的東京家鄉,寫一切可愛的日本人。她用母語日文創作,寫對中文著迷,好像談戀愛。寫中文生活的魅力無窮。她開始中文教學,要把對中文的熱情,繼續發揚起來。她和先生都是專職創作者,一人寫鬼怪小說,一人寫散文。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美順與長生》

毛建軍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個少女的特殊命運,一個北京家庭的特殊婚姻和別樣親情。美順和長生一家的故事,像是不起眼的泉眼裡細細汩汩流出的泉水,澄澈、晶亮、滿身力氣,一切的不如意都不能摧毀他們的自重。小說清淡到通篇找不到幾個形容詞,你卻又在字裡行間處處可以感知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尤其是細節,猶如珠貝一樣遍佈全篇,你隨處可見敘述的光彩。在我們長久沉湎於小說技巧和各種嘗試和探索之後,面對這樣一部剔除了一切雕痕的作品,我們不由自主會釋然一笑。

毛建軍,小說《北京人》的作者,1958年生於北京,現為朝陽醫院推氧氣瓶的一名普通工人。推完氧氣瓶回到東五環小家的他,會用紙筆寫下自己的思考:“糾結一個人是不是北京人實在顯出我們的鄙陋,尊重每一個鮮活個體的存在應當是為人的基本品德。”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家是我們開始的地方》

[英]D.W.溫尼科特 著,陳迎 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本書彙集了許多溫尼科特最重要的作品,包括過去未發表的演講和幾篇現在已經很難獲得的曾發表在書籍和期刊上的文章。從“健康個體的概念”到“抑鬱的價值”,再到“犯罪是希望的象徵”,這些文章的主題範圍很廣,包含了溫尼科特的一些開創性的思想,如“過渡客體”和“虛假自我”的概念。這些文章都傳達了溫尼科特的觀點,即發展中的自我如何與家庭和更大的社會互動。

D.W.溫尼科特 (D.W.Winnicott),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是繼梅蘭妮·克萊茵之後為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他的理論從弗洛伊德的理論出發,但遠離弗洛伊德對本能的強調,具有非凡的創新精神和獨特的視角。他撰寫了大量著作,如《媽媽的心靈課》《遊戲與現實》《小豬:對一個小女孩的精神分析記錄》等,來闡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滋養或阻礙孩子的發展。他曾在英國BBC無線廣播節目中,幫助成千上萬的父母更好地瞭解了孩子的情緒世界。


事件背景


朱利偉,網名向北向北,一年多以前開始在豆瓣相冊發佈“北京地鐵上的讀書人”。

(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71066229/)

引起網友關注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北京地鐵常用書單指南》之中版書單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地鐵上的讀書人》特別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