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寧可一人孤獨著,也不願進城,這可怎麼辦?

西北小鵬


現在許多年輕人在城市裡打拼,有了穩定收入之後,就想接農村的父母一起在城裡生活。但是越來越多老人寧願留守在老家也不願意跟著子女進城,分析一下,會發現有這兩原因。



  • 第一、城裡道路複雜。


在村子裡生活了幾十年,那幾條熟悉的街道無論怎樣也不會忘記而城區的路岔口多,十分複雜,而且大多數老人不會玩智能手機,不能查閱手機地圖,很有可能就出現老人走失的情況。


  • 第二、生活習慣不適應、朋友少。


進了城,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這個環境和以前生活大半輩子的環境截然不同,沒有熟人,沒有熟悉的生活習慣,就連打牌、散步等都難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生活習慣的不同,使得常被人白眼。


這兩個原因導致老人對城市生活沒有了期待,還不如待在老家享受。但是,這種情況喲旦發生,作為子女的我們一定不能置之不顧按,而是要幫助老人適應新生活。



帶領父母多交朋友。


來到一個新的環境,要積極適應新的生活,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嘗試與其他老人交往,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結交一群新朋友,高興事、煩惱事一吐為快,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增強生活的信心。自找樂趣。


他們離開了農村老家,不再操心莊稼;退了休,突然無事可做⋯⋯最容易讓人產生失落感,所以要尋找新的生活興奮點,給自己確定一個新的生活目標,給自己找樂子。走出家庭,學點新東西,對消除老年的無助感會有所幫助比如在小區裡下象棋,跳廣場舞。


多陪伴父母。


白天年輕人上班,多數時候老人是自己孤獨在家,當兒女的在週末或者休息時要多陪父母聊聊天。還要重視“候鳥老人”心理和生理變化情況,多花時間陪陪他們。



當然還有一點不能少,那就是社區幫助。社區要多提供一些“進城老人”喜愛的娛樂生活,這樣,會讓他們的內心深處得到慰藉;積極搭建弈棋、打牌、看戲、觀影、跳交誼舞、老年健身、扭秧歌等生活平臺,讓這些“候鳥老人”儘快融入城市生活;居委會還要注意掌握本區“候鳥老人”的人數、到來和離開時間等情況,為他們提供集體活動的場所和條件,並主動了解老人們的需求,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


醉美雪巖


故土難離,這是每個沒有遠大抱負的人的共同特徵。農村的孩子老年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就留下那麼一點家當,這可是一輩子的財富,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看都不願意看一眼,特別是富起來的人,他們居住在高檔小區,開著進口車,有的甚至娶了外國媳婦,對於故鄉的親情早已淡漠。

  1. 老人不是寧可一個人孤獨,而是後輩不願意和老一輩那樣辛苦地活著。

老年人形成了固有思維,已經不可能改變,那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可能斷送在自己手裡。而年輕人看不上這些財富,追求的是提前消費的生活模式,他們並不能理解老人家的心理,等於辜負了老一輩人的苦心。老一輩人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堅守,而兒女並不領情,即便老人一個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2.給老人一個定心丸,是解決老人進城的最佳辦法。

老人捨棄不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哪怕是一個茅草棚。作為後輩,如果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就會主動和老人談談這些財富都來自不易,都會妥善保存,也會想辦法保全,連哄帶騙就把老人哄到城裡享福去了。


3.不習慣城裡生活?

這其實就是沒有固定的玩伴。老小老小,其實一個道理,他們在城裡找不到可以聊天、娛樂等方面的夥伴,可以花時間帶他們去廣場、社區、超市和附近的人流量多的地方和景點,讓他們和有著共同愛好的人聚在一起成為朋友,也可以讓他們學著城市老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慢慢的就習慣了。

4.給他們在老家找護工。

不管他們是否願意,你給他找護工,他們在享受別人服務的樂趣的同時,也能感受子女的金錢壓力。如果他們感受到子女捨得為他花錢,要麼就主動去城裡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要麼就會讓子女放心地工作。


總的來說,老人住在鄉下,子女住在城裡本來就不合理,也是相互不理解的具體表現,只要子女有孝心,就絕不會放任不管,老人更能理解子女的難處,一切都會變得簡單和可操作。


農耕子


我回答一下問題。

我通過拼博住在一個小縣城,我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曾經接我母親來縣城住,開始反應很大,就是不願意來,做思想工作,問到底什麼情況,通過老人介紹,我再作打算。

老人說自已還能行動,不願意麻煩你。自已一個人住,自已用的東西可以隨便放,要是和我住到一起了,有些舊東西用慣了不能拿,你們的新家乾乾淨淨,我一個老人住過去不習慣。再一個吃飯問題,老人說自已願意吃稀點的軟點的,素點的淡點的,不愛吃冷的硬的,吃飯吃不到一鍋,麻煩。再一個就是,在老家鄰居熟人多,可以串門拉家長,到一個新地方,舉目無親,不能和別人說話。

聽到這些情況後,我就分析原因,找最大公約數,儘量滿足老人要求。我專門留開一間房給母親住,這一間房除了放母親的東西,我的東西不放。吃飯問題,把菜米買好,讓母親自已先做,我們後做,反正一個人的飯做的也快,幾十分鐘就好。邀請左鄰右舍來家認識母親,逐一介紹慢慢熟悉。

開始接來住一天就要回去,非走不可。不惹老人生氣,要走就送回去。到家實在不願意來,我就回老家住兩天陪老人兩天。慢慢時間長了,母親就問我,你在家住不幹活不掙錢,生活怎麼過?我說沒辦法,你不去,你一個人在家我不放心,你要是不去我就不能幹活。這時母親答應那我再去吧。

後來母親逐漸熟悉了環境,也適應了生活。但是住的時間長了,還是想回老家住個一兩天,不過住兩天就回來了。


盼農興


(1)因為老人本來就生長在生他育他的農村地方。自出生懂事以來,由少年,到中年,到現在的老年,已經習慣了幾十年農村生活以及村裡面的各種風土人情習俗.而且村裡的每一草,每一木,每一個角落都留下過他的熟悉的足跡、也建立幾十年左鄰右舍,農忙大家邦邦忙,有空大家來串串門,拉拉家常的深刻感情。己經深深地烙在他內心裡面,己難改變的現實生活情感,可以說各方面都放不下地步(我們廣東流行的一句古語)睡慣龍床都不如睡自己家的狗窩。(2)那為什麼老人不願去城裡生活呢?隨著現在城裡人的緊張生活,和現代化設施不段提升,老人出到城裡,兒女去上班自己一個人在小區一樣孤獨,可以講人生路不熟、朋友、親屬、年齡相仿的老人也少。就算有,也不如農村從小玩到大的父老鄉親感情。在他眼裡不如樸素、自由,舒適的農村生活環境。出到城裡,例如:現在城裡人大家同住一個小區同住一層樓很多都互不認識。都系關門閉戶、碰面大家點點頭一笑而過、更談不上拉家常、聊天了正所謂人情薄過紙、又例如:現在、滴滴、微信、支付寶、公享汽車、電動車、單車、我相還有大部份老人還不懂操作而帶來交通不便。所以我覺得老人要邦兒女帶孫子無辦的情況下、大部分老人情願孤獨留在農村,也不來城裡居住的原因。平時打電話問候老人,有空多回家看看就是對老人最好的報答。






粵順德


老人家在農村生活慣了住著舒服,也是怕給孩子們添麻煩,城市車水馬龍的他們不習慣,無法適應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有可能回農村陪伴他們是最好的 ,沒有辦法陪伴的話,常回去看看陪陪他們說說話吃頓飯,他們也會很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