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財務詭計?揭祕愚弄投資者的把戲

什麼是財務詭計?揭秘愚弄投資者的把戲


所有公開上市公司的高管都渴望報告好的消息和靚麗的財務業績,讓投資者滿意,並驅動股票價格上漲。雖然大多數公司在報告財務業績時遵紀守法且行為符合倫理道德,但也有一些公司利用法規的灰色地帶(甚至更糟糕的是無視法規)來“製造數字”。

管理層希望對財務結果施加積極的影響,公司和投資者也懷著這種期望。不誠實的公司長久地利用這種計謀矇騙毫不生疑的投資者,且這種行為不太可能停止。就像所羅門王在他的《傳道書》(Ecclesiates)中所講,“已有的還會有,已經發生的還會發生。”為滿足投資者永無止境的需求,管理層利用財務詭計操縱財務業績的企圖,將會永久存在。

掙扎度日的公司使用會計詭計的動機會更強,因為它們希望藉此達到投資者的期望或與競爭對手的業績比肩。這些年來,隨著投資者識別財務詭計能力的增強,不誠實的公司正努力尋找新的計謀(或翻新老把戲)來愚弄股東。

接下來我們將分享《財務詭計:如何識別財務報告中的會計詭計和舞弊精華內容,來介紹財務詭計相關的知識。


什麼是財務詭計?


財務詭計是指那些為了誤導投資者對該公司的財務表現或經濟健康狀況的理解,而由管理層採取的行動。其結果就是,投資者被欺騙了,錯誤地相信公司的利潤很好,現金流非常強勁,其資產負債表上的財務狀況也比實際狀況更加安全。

有些財務詭計可以通過仔細閱讀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正式名稱為財務狀況表)、利潤表(經營結果表)和現金流量表上的數字而被發現,但另一些財務詭計光看數字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覺,投資者需要去仔細閱讀報表附註、季度業績報告或者管理層披露的其他內容。我們將財務詭計分為四種主要類型:盈餘操縱詭計、現金流量詭計、關鍵指標詭計和併購會計詭計。


盈餘操縱詭計


當一家公司的業績沒有達到華爾街的預期時,投資者往往會對公司管理層評價不佳。毫不奇怪,為了刺激股價提升(有時也經常與高管的薪酬計劃有關),一些公司就運用各種各樣的財務詭計來進行盈餘操縱。我們識別出以下七種盈餘操縱的詭計,使用這些詭計會讓公司錯報它實際的可持續利潤。

盈餘操縱詭計第一種:過早確認收入。

盈餘操縱詭計第二種:確認虛假收入。

盈餘操縱詭計第三種: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續性的活動來推高利潤。

盈餘操縱詭計第四種:將當期費用推遲到以後期間確認。

盈餘操縱詭計第五種:使用其他手法來隱瞞費用或損失。

盈餘操縱詭計第六種:將當期利潤推遲到以後期間確認。

盈餘操縱詭計第七種:將未來費用確認在當期。


現金流量詭計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財報醜聞和利潤重述使得投資者開始質疑,利潤數據是否總是管理層操縱之後的結果。因此,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現金流量表,特別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

許多投資者相信,與利潤不同的是,現金流量的數字是板上釘釘的,操縱起來非常困難。很不幸的是,這只是投資者一廂情願的想法。現金流量表也並不對會計操縱免疫,有些時候操縱現金流量與操縱利潤一樣,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識別出以下三種現金流量詭計,這些詭計誤導了人們對一家公司真實現金產出能力的理解。

現金流量詭計第一種:將籌資活動現金流入歸類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入。

現金流量詭計第二種:將經營活動現金流出歸類為其他活動現金流出。

現金流量詭計第三種:使用非持續性的活動來提高經營活動現金流量。


關鍵指標詭計


到目前為止,我們提到的詭計還都只是針對傳統的財務報表。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在財務報表之外披露一些公司獨有的,或是行業特有的指標。這些指標包括同店銷售額、預訂量、單位用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ARPU)、投入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ROIC)、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還有許多其他指標。由於這些指標不在公認會計准則的規範之下,公司在計算和報告這些關鍵指標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很自然地,財務詭計又可以乘虛而入了。第四部分闡述了兩種關鍵指標詭計。

關鍵指標詭計第一種:使用那些高估業績的誤導性指標。

關鍵指標詭計第二種:通過歪曲資產負債表指標來避免顯示財務狀況的惡化。


併購會計詭計


在過去的1/4個世紀中,我們發現一些令人困擾的詭計隱藏在複雜的併購會計操作中。於是,我們在這一版的書中增加了這一部分內容,用以向投資者強調併購驅動型公司的複雜性,並找出那些給投資者挖坑的財務詭計。

併購會計詭計第一種:虛增收入和利潤。

併購會計詭計第二種:虛增現金流量。

併購會計詭計第三種:操縱關鍵指標。


運用全盤分析模式來識別財務詭計


“核查與制衡”的重要性


1972年6月,位於華盛頓水門飯店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發生了一起入室盜竊案,最終導致了1974年8月史無前例的美國總統辭職事件。尼克松總統最終下臺這一事實證明美國這套“核查與制衡”的系統確實在有效地工作著。司法部門和立法部門在阻止行政長官濫用其憲法權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高法院一致裁定,尼克松總統不能申請行政特權以阻止調查人員接觸據說含有對其不利證據的白宮錄音帶,並且建議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全體議員彈劾尼克松。面對可能被眾議院和參議院彈劾的情形,尼克松辭去了總統職務。


1999年,比爾·克林頓總統因行為不端而將行政辦公室推向另一場憲法危機的邊緣。眾議院就彈劾克林頓一事進行投票,因為他在宣誓的時候就與一名白宮實習生的關係撒了謊,同時“蓄意腐化並操縱美國司法程序以謀取個人利益並使自己免於獲罪”。然而,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威廉·倫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主持下,參議院在“重罪和不端行為”分類下很難找到可用於彈劾克林頓的罪名,於是克林頓被判無罪。

不論目標是維護民主還是為了保證財務報告的完整性,擁有一套“核查與制衡”的系統對於預防、發現和懲罰不當行為都是至關重要的。與美國政府的體系非常相似,財務報告也分為三個明顯的“分支”——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當其中一張報表使用財務詭計的時候,我們往往從其他報表中可以識別出預警信號。因此,投資者通常可以通過觀察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不同尋常的變動,從而間接將盈餘操縱詭計識別出來。使用類似的方法來辨認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上的某些變化,也可以幫助投資者發現現金流量詭計。


什麼樣的環境是詭計的溫床


組織結構上有漏洞或者監管不力的公司為詭計的發生提供了絕佳的溫床。投資者應當關注一家公司的治理和監管狀況,他們可以問這些最基本的問題:①高管之間是否存在適當的核查與制衡關係,以消滅可能的錯誤行為;②董事會中的外部成員是否能夠在保護投資者免受貪婪的、誤導性的、不能勝任的管理層帶來的危害中扮演合格的角色;③審計師是否有足夠的獨立性、知識和決心來保護投資者免受管理層的不當行為帶來的危害;④公司是否不恰當地採取了迂迴的步驟來避免監管審查。


缺乏核查和制衡關係的管理層


在那些好公司裡面,在高管之間存在一種可以相互自由批評和提出反對意見的文化,這聽上去與好的婚姻十分類似。而在不健康的公司中,一個獨裁者可以對其他人為所欲為,這與壞的婚姻也沒有什麼不同。如果這個獨裁者想要編制一些誤導人的財務報告,投資者就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在一個充斥著恐懼和脅迫的公司文化下,誰敢去阻攔首席執行官呢?對於投資者來說,在高管之間存在足夠的核查和制衡關係以防止壞的行為發生是至關重要的。


警惕那些管理層之間缺乏核查和制衡關係的公司


投資者肯定希望公司高管團隊中的成員是堅強、自信並且高尚的,當公司首席執行官或者首席財務官有不當行為的時候,他們會去阻止這些行為並將其報告給公司董事會和審計師。但財務詭計的發生往往就是由於公司內部缺乏這樣的核查與制衡關係。例如,由一群家庭成員和朋友佔據關鍵高管職位的組織結構更容易促使管理層接受財務詭計。此外,像日光公司(Sunbeam)的阿爾·鄧拉普(Al Dunlap)或者南方保健公司(HealthSouth)的理查德·斯克魯士(Richard Scrushy)那樣強有力的、獨斷專行的首席執行官,加上一些毫無主見的共謀和一群不知所措的順從者,這極大提升了公司作惡的可能性。


小心那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高管


喬·納吉歐在2001年一個公司會議上對公司團隊說,一定要千方百計“造出數字”。

在這種可怕哲學的指導下,毫不奇怪,納吉歐和奎斯特通信公司的另外6個高管被證券交易委員會起訴,控告他們從1999年到2002年策劃了涉案金額高達30億美元的會計舞弊案。後來,納吉歐認罪,並被判入聯邦監獄服刑大約6年時間。


對那些自吹自擂、王婆賣瓜型的管理者保持懷疑


投資者一定要特別小心那些在公開場合吹噓自己總是能達到或者超過華爾街預期的高管。因為,當困難時刻來臨或者企業增速變緩時,這樣的管理層可能會倍感壓力,從而決定採用會計手法甚至是舞弊手段來保持原來的增長記錄,而不想披露公司的增長神話已經終結的現實。

想想訊寶科技(Symbol Technologies)這家長島條碼掃描器製造商的例子。在超過8年的時間裡,該公司總是能達到或者超過華爾街的預期業績,在整整32個季度裡保持了完美記錄。但事實是,為了維持“勝利記錄”,訊寶科技幾乎使用了所有的財務詭計。證券交易委員會最終抓住了訊寶科技的把柄,指控該公司在1998~2003年發生了重大的舞弊行為。

還有許多發生重磅舞弊案的公司同樣十分強調自己保持了完美的業績記錄。例如,超市行業巨頭皇家阿霍徳集團(Royal Ahold)、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德爾福公司(Delphi Corporation)、工業集團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以及甜甜圈店卡卡圈坊(Krispy Kreme Doughnuts Inc.)等都是這種情況。後來製造了歐洲最大欺詐案之一的皇家阿霍徳集團,在與投資者的業績溝通電話會議中就十分樂於吹噓自己能夠始終保持增長記錄:

我們的淨利潤已經連續13年保持快速增長了。在這13年間,阿霍徳集團總是能達到或超過預期,而且我們也將繼續保持下去。



來源:稅務大講堂、財稅第一教室、稅臺、稅務經理人。

什麼是財務詭計?揭秘愚弄投資者的把戲

有任何財稅問題,歡迎大家關注久思財稅找思思互動交流答疑。

  由於本號無法鑑別所有轉載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著作權人發現本號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及時通知我們,本號將及時處理。 凡未註明久思財稅原創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