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到來——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

這幾天看了一部記錄片,叫《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主要記錄了幾個家庭,在孩子叛逆期時遇到的一些問題,這部記錄片可以說是中國家庭的一個縮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意思是,當你照鏡子的時候,如果臉上有處髒了,你當然不會去擦鏡子,而是擦自己的臉。

同樣,孩子呈現出來的問題,恰恰根源在家長。

它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第一個是記者採訪一個剛上高中的男孩,第二個是一位父親說的一句話。下面是詳細情況。

叛逆期到來——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

1.高中孩子的哭訴

這個剛上高中的孩子,對著鏡頭講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候,一直是滿臉的淚水,他一邊抹著眼淚一邊不停的說話。

很顯然他這些話一定憋在心裡很久。他主要說父母不尊重他的自由,連穿什麼衣服去什麼地方都得聽他們的。他很孤獨,喜歡養貓,可是每次都被父母毫不商量的扔出去。另外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要讓他們知道沒有他們我照樣可以活得很好。

他一直在埋怨他的父母,彷彿是他的仇敵,他的樣子像是受了很大委屈似的。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個孩子太不懂事兒了,不理解父母的心。但我非常能理解他的心情。

因為我也是從獨生子女過來的。我明白他所謂的敵視,是因為長期的壓抑。一個已經15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是被人認可,包括外表,能力,這是心理學裡很正常的現象,是一個人開始社會化的表現。就好比一顆小樹,它在不斷的成長,但是他的父母還一直用以前的溫室來培養他,用小時候的規矩來約束他,忽略了孩子這個時期出現的各種思想萌芽。

很顯然這不符合一個孩子的生長規律,當他到了一定的年紀,是需要一個更廣闊的空間的,讓自己長得更高更大。

這是天性。這個孩子說要去流浪,要去外面自己獨自生活,以證明自己離開父母照樣能活的很好,有獨立的能力。

叛逆期到來——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

2.家長的一句話戳中痛點

一位送孩子到武漢訓練基地的家長,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是個打工的,經常在外沒有時間陪孩子,所以我的孩子才出現了一些問題。可是你們又是教授又是公務員的,怎麼也帶孩子來這裡(改造)了?

一句話讓在座家長啞口無言。

中國式家庭大都秉承一個傳統,就是父母奮鬥一輩子,為的是給孩子掙一套房。

為了這套房,他們拼命工作,甚至可以忽略孩子。不管是教授還是工人,他們都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的社會群體,他們身上特有的家庭觀是一樣的,與家庭財富的多少無關。

而且他們認為,只給孩子留下錢就萬事大吉了。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會離開孩子去掙錢,孩子上小學了他們見面只問成績,上了初中進入叛逆早期,他們會覺得我這麼辛苦為你你還不懂事不好好學習,直到上了高中面臨高考,而孩子已經不再聽進去他們任何一句話,還逃課、上網、早戀,成了所謂的問題孩子,家長們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才求爺爺告奶奶的到處找專家。

而這個時候,想要改變,不是不可能,但會很艱難。

不管有錢沒錢,都存在著問題,那是因為,金錢並不是一個家庭得以平穩生長和延續的核心能量。

叛逆期到來——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

3.核心的能量是――快樂

快樂才是一個家庭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大財富。

有一年下大雪,我從單位走回家,路過一所小學,門口停滿了接孩子回家的私家車。這時我看到有一對母子與他們不同,沒有開車也沒有其他交通工具,而是一前一後的走回去。因為順路,我一直離他們不遠。

一路上母親和孩子談笑風生,到比較滑的地方,他們就比賽看誰滑得快,他們一直在聊孩子班裡的這個同學那個同學,或者這項運動那項運動,沒有一句提到學習成績的話。

馬路上一輛接一輛的私家車駛過,而這對母子顯得格格不入。但這樣的親子關係,讓人感到舒服自然,不由得被他們的快樂所感染。

在當今社會各種思潮觀念,互相碰撞矛盾的時代裡,我們和孩子必然存在很多認識上的不同,這是哪個時代都無法避免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高中男孩,父母不見得不愛孩子,但是他們仍然豪不自知的傷害著孩子。

所以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快樂成長是不能缺失的,用錢買不來快樂,而快樂才是家庭應該給予孩子的最大財富。

叛逆期到來——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