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學術會議有什麼意義?

參加學術會議有什麼意義?

時常有人戲稱,現在的學術會議應該叫學術圈會議,因為這些會議多半與學術無關,與圈子有關。

越是脫離實際用途的領域,越容易形成封建割據、人身依附。因為在這些領域,產品質量沒有客觀的檢驗標準,全靠圈子內部評價,而所謂圈子內部評價,差不多等於大佬評價。同時,人數越少的圈子,控制起來就越容易、越嚴密。

學術圈就是這樣一個脫離實際用途且圈內就那麼幾百個人的領域。學術圈子是由大佬、編輯、小佬、邊緣學者、在讀博士乃至碩士組成的尊尊差序格局。每位學術人物都在這張由一個個圈子交織而成的網絡上佔據了一個節點,為他供電的線路越多,他就越閃亮。

(由此可見,教授治校、學術圈自治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官員治理學術雖然是外行領導內行,但至少官員是外在的管理者,而學術圈自治說到底就是大佬又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如果學術圈風氣敗壞,那麼學術圈自治不僅是大佬又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而且同樣也是外行領導內行:外行大佬領導內行學者。總之,學術圈是否應該自治是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取決於學術圈的內部風氣,特別是大佬們在學術上是否有自信、有信念,無自信、無信念的大佬無疑會積極扼殺可能會威脅到自己既有地位、既得利益的新鮮力量。)

要混進圈子,最容易的辦法是成為大佬的學生、小佬的學弟學妹。有了這層虛擬的血緣關係,只要為人不太讓人討厭,那多少都能在圈子裡佔據一個位置。但如果沒有這種機遇,或者嫌現有的師門關係還不夠過硬,那就得主動發展關係,而發展關係最重要的場合便是學術會議。

學術圈也有很多無效社交。說白了,如果人家覺得你學問不值一提,且沒有其他方面的利用價值,那無論你如何殷勤,對方也不會拿你當回事。反過來,光展現自己的才華也不夠,搞不好,還會引來妒忌或猜疑。總之,一方面要展示自己的利用價值,或者讓那些正直的大佬在學術上真正欣賞你,另一方面還得有些社交技巧。

(上一輩學者能夠欣賞的常常是些傻得恰到好處的年輕人,他們比一般人優秀不少,但不見得是年輕一輩中真正的出類拔萃者。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往往超越了上一輩學者的欣賞能力範圍,老人們能欣賞的多半是沒有超越自己思想疆界的年輕人。)

話雖如此,我們卻也不必把學術會議想得太過負面,似乎它只有混圈子的價值,毫無學術價值。我以為,即便對於學術水平較為突出的學者來說,參加學術會議也至少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參會會給自己一點壓力,在寫作論文、準備報告時,會有一個乃至一群無形的評議人坐在電腦屏幕背後,逼迫你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為清晰嚴密。

第二個好處更寬泛:參見學術會議就像逛書店一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成天躲在自己書房裡,在一個狹窄的脈絡中閱讀、寫作,那麼一切都已被預先規定好。只有無目的地瞎逛,才會有可能看到新奇的方向。

當然,如果不是為了混圈子,那麼一年參加兩三個會議足夠了。我們時常看到一些會議型學者,每月都在天南海北開會,幾乎成了“空中飛人”。他們在會議上聽論文,為會議寫論文。他們的論文就像飯店裡的剩菜做的折籮,雖然有不少高檔食材,不過都是吃剩下的邊角料。可能龍蝦的殼還挺完整,裡面卻是空的,和別的邊角料混在一起更是亂七八糟一團賣相不佳,遠不如一盤乾乾淨淨的炒青菜討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