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風險大,農業保險如何給它繫上“安全帶”?

春節前後多地出現的農產品滯銷,對農戶收入產生了不小影響,也將農業靠天吃飯的弱質屬性更加凸顯出來。

種得好是基礎,賣得好才是關鍵。農戶的“落袋為安”,總是面臨著氣候變化、市場波動等未知風險。尤其是對奮戰在脫貧一線的貧困農戶來說,農業生產的任何一次非預期性波動,都有可能將他們再次推向貧困淵溝。

要想對抗風險,加大農業保險力度無疑是個好選擇。近日,銀保監會發文強調,要深入推進保險扶貧,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探索開展“農業保險+”等農業保險模式。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幫助貧困戶穩產保收的重要手段,從保成本到保收入,從保大宗到保特色,農業保險產品不斷的迭代升級,賦予了扶貧成果一定程度的彈性,兜牢貧困戶穩穩的“幸福”,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準公共品屬性。

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业保险如何给它系上“安全带”?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和風險保障規模等都有長足進步,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作用越來越顯著,但其發展依然面臨著體制機制、思想觀念等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頸問題,比如有的地方財政補貼長期落實不到位,有的農險機構產品保障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有的貧困戶對農業災害的發生存在僥倖心理等等。要想在新時代提高保險金融的扶貧兜底作用,就必須儘快破除發展“攔路虎”“絆腳石”,加快改革創新。

要積極落實財政補貼政策。為鼓勵農戶投保,各級財政對農戶保費都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貼,但很多地方財政補貼政策沒有很好落實。保費收集不到位,保險公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貧困農戶提供風險補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這是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與此同時,農村地區山高路遠人稀,帶來的就是高企的運營成本、營銷成本、人力成本和較低的客單量、利潤率,保險機構在農村的運行成本遠高於城市。作為市場化運營的金融產品,指望著保險機構長期“賠錢賺吆喝”是不現實的。

有關部門要研究出臺一攬子稅收優惠政策,持續為農險機構健康前行“打氣減負”,讓農險機構敢賠、願賠、賠得起。要加強資金運行監管,將財政保費補貼撥付給真正簽定和履行農業保險合同的保險機構,避免保費補貼浪費“漫灌”,確保精準“滴灌”,將財政補貼用準、用足、用好。

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业保险如何给它系上“安全带”?

要努力提高賠付保障水平。所謂農業保險,無非就是通過實現農業災害損失在空間、時間上的均衡分佈,防止個體農戶因承受農業風險致貧返貧,這也是國家下大力氣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原因。很多用戶不願意參保,主要是因為農業保險賠付水平不高,“大忙幫不上、小忙不值當”,再加上一點僥倖心理,農戶自然覺得其可有可無。

要實現設計初衷,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讓農險賠付真正“解渴、管飽”,關鍵時刻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才能真正“保”到點子上,“保”到農戶心坎裡,讓農戶放心種、願意保。

同時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儘快推廣移動查勘、微信投保、衛星定位、遙感等高新科技,多從農村農民實際出發提升服務理念和服務水平,讓數據多跑路,讓貧困戶少跑路,避免其在繁複手續中“迷路”,才能真正增加農民的獲得感。只有不斷適應農戶較高保障的需求,農業保險才能真正做到農險為農、農險護農,為“三農”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要設法擴大財政補貼範圍。發揮農業保險的防貧作用不能靠閉門造車,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幹。要更多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困人群,對貧困地區開辦的覆蓋面廣、增收明顯的特色農業保險品種,可以根據預算資金安排和實際開辦情況,進一步擴大中央財政對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實施範圍,發揮農業保險對地方特色扶貧產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要加強農業保險與財政補貼政策的統籌銜接,各級財政的支持政策應有所側重,根據地域特點和農業生產週期動態調整。像陝西眉縣的獼猴桃,甘肅靜寧的蘋果,既是當地致富的拳頭產業,也是帶貧幫貧的重要抓手,要對有投保意願貧困戶的全覆蓋,為貧困戶穩步脫貧提供風險保障。只有金融服務踏踏實實“沉”下去,扶貧產業才能痛痛快快“俏”起來。

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业保险如何给它系上“安全带”?

一根稻草拋不過牆,一根木頭架不起梁。全面完成脫貧攻堅是2020年的硬任務,無論是防止脫貧人口因故返貧,還是幫助貧困農戶穩產增收,重視農業保險的兜底保障作用都很有必要。這既是為貧困農戶脫貧繫上了“安全帶”,也為涉農金融機構再闢農村市場新藍海提供了工作思路和操作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