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上周一部重新上映的老电影《龙猫》票房成绩竟然超越了刚上映的《印度合伙人》《网络迷踪》《绿毛怪格林奇》3部新片,虽说这3部新片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电影类型,卖点迥异,但是撇去前期宣传力度不足的原因,这种超越着实令人惊奇,更不用说还有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海王》在前面压阵,足见《龙猫》的魅力依旧不减。当年的制作方吉卜力工作室的宫崎骏导演,现年77岁的他已经被粉丝粉们冠以“宫崎骏老爷爷”的昵称,而这部《龙猫》在老爷爷的作品里也有着特殊的经历。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1988年(那时候我都还没出生)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推出的这部动画,起初还只是一个60分钟的中片策划,但是最终被制作成了86分钟厂的长片动画电影,最终在当年的4月在日本国内上映。

但其实当时的出品方德间书店对《龙猫》并不看好,主要原因是:出品方认为电影展现的乡村风貌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现状相比显得过于落后,担心过于脱离人们生活的大环境会代入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并且当时的发行方东宝(多部日本动漫电影的发行方,其中还有小编热爱的名侦探柯南系列)因当时有2部吉卜力的作品要上映(另一部是高田勋的《萤火虫之墓》),就对《龙猫》消极对待。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因此当年《龙猫》的首映票房并不算出彩,票房收入约5.7亿日元,观影人次约80万,仅高于吉卜力1986年制作并上映的《天空之城》,后来吉卜力为了填补票房的失利,不得不制作了《魔女宅急便》加以补偿。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不过后续,《龙猫》通过改变传播渠道,通过电视台播放,逐渐的接触到更广阔的受众,影响力却持续的攀升,迅速成为吉卜力认知度最高的一部电影。并且这部作品在美国流行以后,海外影评也是赞誉超高,美殿堂级流行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评价:每次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会微笑、微笑、微笑。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相较于有战争背景的《起风了》、夹杂着对日本泡沫经济反思的《千与千寻》、含有法西斯隐喻的《红猪》,龙猫显得更加纯真,脱离世俗。《龙猫》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两个小女孩小月和小梅的视角展开的。故事展现的是一场奇幻之旅,两个小女孩来到乡下,打扫房间,偶遇龙猫,并和龙猫一起经历冒险之旅(虽然龙猫不是猫科,但是这种奇幻的吸猫方式,是要让喵们扮演尼斯湖水怪、ET外星人的和蓝胖子等冒险奇幻之旅必备搭档的角色啊)。而且该片在表现上也刻意使大人物的形象在幕后若隐若现,但是却从未成为主角,留下了一抹神秘色彩。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龙猫是鼠科,像兔子

但是影片一开始就预设的前提——两个小女孩的母亲生病住院,让大多解读者们都觉得,在天真烂漫的表象下,影片又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隐秘忧伤。对于孩子来说亲人健康是天大的事,当随着小女孩的视角进入影片中的世界后,观众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这抹笼罩在明艳色彩下的惶恐。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而这时龙猫的登场,恰好给因孤独和无措而惶恐的小女孩们带来了心灵的支柱,帮助他们度过了生活的种种困难。这部影片原本的片名是《我的邻居多多罗》,这种设定也暗合了原片名中邻居的含义,散发出一种邻里互助的温情。不过用《龙猫》这个名字,直接道出了邻居的身份,但是这是针对看完影片的人才能明晓,对于没看过的人却隐去了故事的情节设定,给人以想象空间,名字的由来多半是进入国内翻译的所致,不过我们可能更加喜欢这种道出身份而隐去设定的称谓。《龙猫》构筑了一个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安全及满足的世界。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龙猫》通过这种简单的设定,萌态可爱的星星,忧伤而不是温情的表达突破了时代与文化的界限。通过各种渠道以及网络的力量,漂洋过海在2000年来到中国。当时在电影上映前豆瓣就显示有50多万人给《龙猫》打分,可见当时的影响力,而一批中国的吉卜力粉丝也由此建立起来。2016 年,在几乎没有什么作品能够在中国正式上映的情况下,吉卜力的官方纪念品商店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店。门口正摆放着《龙猫》中的猫巴士模型。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截止到上周末《龙猫》已经累计有接近1 亿元的票房,可能“还宫崎骏一张电影票”的心态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能打动人的《龙猫》故事内核本身才是其能超越同时期诸多新片关键的竞争力,感受纯真也好,回忆童年也罢,那份让观影者脱离现实世界的琐碎,重新感受生活本身,体会到忧伤笼罩下的珍贵温情,这才是《龙猫》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龙猫30年后重映 为何魅力依旧不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