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該不該一味的替孩子做主?為什麼?

狂野女子


不應該。作為父母,我的觀點認為不應該一味的替孩子做主。為什麼不要一味的替孩子做主呢?下面我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僅供參考。



一、小孩缺乏判斷分析能力,有時候父母替孩子做主是好事。

作為孩子,因為缺乏判斷分析能力,對事物的好壞性質把握不準,這就需要父母替孩子去分析去判斷去做主,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替孩子做主是正確的。

二、父母要注意一個度,不能凡事都替孩子做主。

孩子缺乏判斷分析能力,正是因為孩子缺乏這種能力,所以從小就要注重孩子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與鍛鍊。這就要求父母給孩子做主要注意一個度,不能凡事都不經過孩子的思考,都不聽一下孩子意見,直接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幫孩子做出選擇做出決定。



三、凡事都替孩子做主,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大家都應該知道,每一個人的能力並不是有與生俱來的,而是後生注重培養注重鍛鍊而慢慢具備的。一個人的能力越強,說明他的獨立生活能力越強。因此,為了孩子以後的獨立生活著想,父母從小應注重孩子的能力培養、鍛鍊,當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出選擇作出決定,慢慢的培養孩子的獨立處事能力。

四、父母要學會鼓勵讚揚孩子。

對於孩子自己獨立去完成事情,不管結果如何是理想還是糟糕。父母都應該為孩子自己獨立去完成事情的這種表現,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讚揚。通過對孩子的鼓勵和讚揚,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所作所為是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有助於孩子樹立堅定的信心,有助於孩子更好的做好一件事情,更有助於孩子能力的培養與鍛鍊。

文字源於創作圖片源於網絡,歡迎關注,轉發,留言互動,共同探討育兒話題。


2019小二談育兒


說到這個問題,我想先說一下我前天帶孩子去參加比賽的經歷。

女兒學輪滑,去比賽。比賽完之後,有頒獎儀式,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

由於雨大,我就站在旁邊,沒有進頒獎現場。一個拿了一等獎的小姑娘和她媽媽,還有幾個熟悉的阿姨在聊天。

小姑娘想要電子琴,但是二等獎的孩子拿了滑板跟她換了電子琴。小姑娘有點不樂意。

但是她媽媽卻在一旁說:“滑板更好。媽媽替你選的不會錯。我是你媽,又不會害你。”

幾個阿姨也在旁邊幫腔:“電子琴有什麼好的,要學就要學鋼琴。”

“拿二等獎的孩子不懂,她比較傻,所以找你換了電子琴。”

“要是我,我就選滑板,不選電子琴。”

小姑娘臉了掛著不悅,幾個大人在旁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彷彿要做出選擇的是她們。

為什麼不要替孩子做主?這個問題值得每個大人思考。

首先,孩子的選擇,一定是出於他內心的喜好。我還記得很久之前看了一部電視劇,叫《美味情緣》,裡面有一個情節:

富家女CANDY喜歡唱歌,但他爸爸一直要她學經商。

送她出國學經營,她卻悄悄地把志願改了,學音樂。

學成歸來的時候,爸爸發現她沒有學經營而去學了音樂,勃然大怒。

後來,一些機緣巧合,爸爸在酒吧聽到了她唱歌,恍然大悟。

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漸漸地浮現出來:比如,女兒還小的時候,只要一哭,爸爸放音樂給她聽,她就不哭了;

上學時,生病了,只要當天有音樂課,一定要堅持去。

父女兩也因此冰釋前嫌。

所以,孩子的人生,終歸是他們自己的。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就是家長只是孩子的陪跑人。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陪在孩子的身邊,總有那麼一些時刻,要他們自己面對。

所以,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做主。

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力量。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幫他們把握方向,避免風險就好。

那些一直被父母“做主”的孩子,一是缺少自信,不敢自己做主;二是什麼都聽從父母的,缺少主見。

所以,適當放手,讓孩子遵從內心,做出他們自己的選擇,也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小陌有話說


不應該,孩子的小腦袋裡總是奇思妙想,有些可以自己做主,比如有次帶我寶貝去買雪糕,他喜歡小七彩,我就覺得小七彩各種顏色,色素太多,就決定給他買小布丁,可是他當時當著那麼多人哭了,可是我當時我還是一狠心沒給他買,告訴他,給你買啥你就吃啥,回家以後,買回來的小布丁他一口沒吃,並說討厭媽媽,我看出他並不開心,後來我深深意識這件事自己做錯了,處理的方式傷害了孩子的心理,我們做家長的在保護孩子同時,也要培養他獨立自主的意識



小採


你能為孩子一生做主嗎?

在孩子小時候,你什麼都替孩子做主,等孩子大了,你老了,沒能力替他做主時,卻想讓孩子能獨立自主。請問,是誰給他的獨立自主能力?從天而降嗎?

如果你想孩子長大後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選擇。

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吃喝拉撒中開始萌芽。

很多家長給孩子把尿,按時按點把,這就是替孩子做主,在孩子控制不了自己身體機能時,為什麼不能想尿就尿?這是他的本能,而成人卻去破壞它。

孩子第一次吃輔食時,會很興奮的去抓勺子和食物。你會擔心寶寶吃不進嘴裡或者怕寶寶把食物抹到臉上,衣服上給你添麻煩,而選擇一口一口的喂。甚至,連吃多少寶寶都不能做主,必須讓你感覺他飽了。

其實,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獨立意識的發展。孩子想尿就讓他尿,你負責換尿布就行。孩子想玩食物,自己拿餐具,就讓他玩,搞髒了衣服,你負責洗就行。孩子不想吃了,就不用再喂,餓了他自然找食物吃。孩子到處跑,就讓他跑,你負責偵察周邊環境,告訴他哪裡危險,注意防範就行。孩子喜歡什麼樣的衣服,就讓他穿什麼衣服。喜歡什麼玩具,就尊重他的選擇。

這樣在生活中一點點培養孩子獨立做事,自己做選擇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他獨立自主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帶娃爸爸


孩子的事情

  聽不聽孩子意見

  很多家長有個奇怪的習慣,就是孩子很小沒有選擇意識的時候偏偏讓他們自己做主,比如讓剛滿百日的孩子“抓周”等;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張,想自己選擇時,家長們反而認為小孩子懂什麼,哪能想幹啥就幹啥。甚至有些家長在孩子成年以後,還是想著要做子女的主。

  不可否認,現在許多家長越來越民主,但是,仍有一些父母,對已經上學了的孩子指手畫腳,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替孩子們做選擇。近日,西祠衚衕上有一位名叫“藍天一笑”的網友發帖說道:近期碰到一些家長,對孩子真是關心備至,大事小情都要親自去過問,一切都為孩子去做主。更有一些家長不會引導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不想學習了,想出去“放鬆”,家長反而開始考慮孩子的意見了。建議家長們在學習上給孩子一些主見,如果什麼都安排,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

  孩子的事該不該聽孩子的意見?家長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第三方調查日前就此問題進行了調查。

  七成受訪者認為

  應尊重孩子意見

  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當孩子和家長有不同意見時,家長是否應該認真聆聽孩子的意見呢?昨天下午,記者在南京街頭隨機調查了10位市民。

  調查顯示,10位受訪者中有7人認為,孩子的意見應該得到家長的尊重。凡事都由家長做主,從表面上看來是一種關心愛護,實際上會導致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長大後無法獨自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3人則表示,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信息太複雜,年齡太小無法分清是非,所以,家長替孩子做選擇比較讓人放心。

  尊重孩子,家長“說一套做一套”

  401位網友參與了本期“孩子的事情,要不要聽聽孩子的意見”的主題調查,其中,80%的網友是孩子的家長。在本期調查的網友留言中,有網友認為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長不會尊重孩子的意見。而調查結果卻顯示,87%的網友認為孩子的事情,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很多家長都懂得尊重孩子意見的道理,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尊重可能走了樣——綜合起來,很多家長是“說一套做一套”。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特點,父母要在學習相關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基礎上,適時對孩子採取合乎其年齡特點的教育方式,而不應該只憑常識或者經驗來教育子女。現在的家長通常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呢?調查顯示,49%的網友認為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講究專業,會學習一些教育學方面的知識;38%的網友則認為,現在的家長通常只憑常識,從自己的主觀意志出發教育子女;5%的網友認為很多家長照搬過去父母教育孩子的那套經驗。

  家長該不該尊重孩子的意見呢?調查顯示,87%的網友認為孩子的事情要聽聽孩子的意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意識;13%的網友則認為孩子年齡太小容易犯錯,不應該去聽孩子的意見。就像網友在帖子中所說得那樣,現在的孩子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一手操辦,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提出來的意見都是任性妄為,沒有參考的必要,所以就算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從來不詢問孩子的意見,就拿選擇興趣班這種最常見的事來說,有多少家長真正尊重過孩子的意願?

  既然孩子的意見應該被尊重,那麼,家長們平時都是怎麼做的呢?參與調查的321位家長中有45%的家長稱,平時尊重孩子的意見;46%的家長則表示是否尊重孩子的意見要看具體事情,畢竟孩子閱歷有限,家長要在尊重孩子意見的基礎上正確引導;9%的家長則稱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說得算。

  和孩子交流也要講究技巧,父母只有與孩子進行平等、耐心地交流,聽聽孩子的意見,才能瞭解孩子的興趣和想法,對孩子提出來的意見加以引導,使自己的意見也能在最大程度上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家長們是否瞭解孩子的興趣和想法呢?調查顯示,76%的家長稱理解孩子的興趣和想法,平時經常和孩子平等交流;24%的家長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因為和孩子互動太少。

  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凡事都由家長做主,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調查顯示,網友最擔心這樣會導致孩子依賴性強,87%的網友選擇該項;其次是遇到問題不知如何應對,接下來分別是“經不起挫折”;“責任感差”;“沒有自信”;“目標感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