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感悟,读《摆渡人》有感

在年前我们参与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项目建设,学校专门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摆渡人》。这本书是学校校长徐扬生先生写的,我深感荣幸,并视之为珍品,每天在闲余之时,都会拿出来细细品读。后来进一步去网上了解徐校长的故事,看到天上有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让我和小伙伴们都“哇噢”的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感叹。

徐扬生,浙江绍兴人,早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多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会士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是享誉国际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2013年起至今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为表彰徐扬生在科学与教育方面的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 GJ5命名为“徐扬生星”。

《摆渡人》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每每在徐校长的笔下,都能引出一些充满哲理,充满正能量且温暖的感悟。徐校长结合自己对教育、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自己多年的人生阅历娓娓道来,如师如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他对于世界、人生、科学、艺术及教育的思考与热爱。这本书就像高楼间徜徉的一湖绿水,赋予灵气,在这个全民抗疫的时间,在我们按下了暂停键的时候,给我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徐校长表示,《摆渡人》里的散文是他大约每两周写一篇并发表在个人的微信公号上。因为心中常想的是学生、家长和大学里的年轻教师,所以他写的文章也常与教育相关,通过讲一些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小故事来传达他多年来在科研、教学乃至生活中的一些思考与感悟,非常值得一读再读细品。

小故事,大感悟,读《摆渡人》有感

徐扬生校长手迹

我也准备在重读第二遍的时候,用手抄记录的形式,一记录其中的名句,加深记忆;二是增加笔录,书写自己在每一篇文章后的读后感。徐校长的散文,当你读的时候,常常会感受到几个特点:一是亲切,一个研究理工和尖端科学的科学家,文学语言的艺术造诣也是一流,文字的感觉非常好,平凡朴实的语言,浅显易懂;二是处处洋溢着真善美,这正是徐校长要传递的充满正能量的三观;三是大部分文章有明确的指向性,洋溢着青春的力量,既有对自己知青下乡的故事描述,也有对现代青年的谆谆教导;第四,文章很有温度,表达着校长丰富的情感,从夏夜与父亲的棋局抒发对父亲的想念;从一碗温热的粥写出患难之交的友谊;也从冬日的太阳感悟时代,号召年轻人要有梦想,要有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倾注所有精力,不畏失败,失败时依然坚持梦想,倾注所有精力去实现梦想。

我们的项目里刚好有设计一个花海,当我看到那篇《草原上的黄花菜》时,不禁想起校长的一些指导意见,他的江南情结,坚持自然的美学,因地制宜,与场地相融共生,跟他一直坚持的教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草原上的黄花菜很美,美得很自然。自然的美,其实是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并不意味着原始、天然,而意味着“不刻意”。美,是不可能刻意做到的。

美的熏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不幸的是这部分的教育常常为人所忽略。美是一种潜移默化地熏陶,是需要培养的。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受到美的熏陶,人们才能在成年后的行为中体现出整体的美感。事实上,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我们上数学课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今后都做数学家,同样,让同学们学习音乐和美术,并不是要求我们的学生今后都成为艺术家。我们是希望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有广博的胸襟、丰富的心灵、深厚的学养和平衡的心态来处事待人,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能够珍惜生活中碰到的哪怕最简单朴素的事物。——《草原上的黄花菜》

最近我都在读校长所说的闲书,有文学的,如王朔的《致女儿书》,莫言的《蛙》,有研究历史相关的,如维多利亚·芬利的《颜色的故事》,有台湾作家柯权峰的《格局》,也有朱光潜老师的《谈美·谈美书简》,也有流行文学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等,通过读这些与自己设计专业不太相关的书籍,反而更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放松感。徐校长说得没错,读无用书,做有趣人。

人为什么要读点“闲书”呢?因为这些闲书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兴趣,是你在没有任何指令、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物质利益驱使下仍愿意读的书,是你真正喜爱的书。只有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你才会真正地思考,才会探索问题,才能放松自己的心情,才能触及灵魂。只有这样,人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和独立见解。

读“闲书”,也是提高人的涵养品位和情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一个人的成功与你在专业上的知识能力有关,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你对人对事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相处方式,这与你的情商有关,与你平时读的“闲书”大有关系。读“闲书”还能使人更有想象力。

忙与闲可能并不在“事”上,有的人事业做得特别大,照旧有时间看书,画画,下棋,所以在“心”上。看闲书能使我们安静下来,超脱起来。当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 ,往往能想得更远,所做的事说的话也更趋于正确。

当你在做一件有趣的事时,其实不一定要知道它会有什么用。但时间在变化,事情的性质也会变化。你今天读的无用的书,也许明天就变成了有用的书;你今天干的无用的事,也许明天就成了你有用的财富;而你今天交的无用的朋友,也许明天个个都成了对你有用的大贵人。无用而至大用!

人生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每个人都急匆匆地奔向目标,一定会错过路上的许多快乐与美景。不妨停一停脚步,看一看夕阳,听一听鸟鸣。读无用书,做有趣人,无非是想告诉我们,当我们无法控制人生这条山路的长度时,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这条路的宽度。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于我们的心里留一点小小的空间,装一点点闲书,有一点点闲心,使我们的奋斗更加快乐而有趣。——《读无用书,做有趣人》

最近迷上了绿色盆景,我喜欢那种简洁的,自然挺拔的,然后又相对容易养的。于是在办公室里添置了好几盆小盆栽,看着那些绿色的小精灵,工作的时候都元气满满的。这又让我想起校长的那篇《无中生有》,当然他阐述的更多的是精神境界,而不是现在我这种简单的植物物质空间的无中生有,但,也不妨可以拿出来跟大伙一起分享的。每一个小故事背后的大感悟。

小故事,大感悟,读《摆渡人》有感

桌上的小盆栽,每天感受光的温度

有智慧的人,一般每逢一事都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但完成之后,则会赶紧把它“忘掉”。如果取得好成绩,稍微高兴一下,就应立即放下,过度欣喜或长时间的自我陶醉都不健康。如果做是不理想,甚至犯了一些错误,也要立即放下,不必再去千思万想,也不要去后悔,不要去内疚,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过去的事,无论好坏都不用多想,因为想了也没用。

只有放下,才能清空自己,把自己置于“无”的位置,我们才能重新出发,才有动力去争夺,去拼搏。

人生的“有”与“无”,就像远处的山峦,有时高,有时低,起伏不定;也像手中的橡皮筋,有时紧,有时松,一张一弛。人不可能永远“有”,也不可能永远“无”。任何东西不会永远“有”,也不会永远“无”。人的一生就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

“无”的力量不在于征服别人,而在于克制自己。只有当你有了“无”的境界,你才会谦卑,才会敬畏,才会虛怀,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也只有在“无”的境界下,你才不怕失去,不会贪恋,才会有进击的勇气。所以“无”的心境,是成事的第一步。

每天清晨,把自己的心打扫得像一间清空的,敞亮的小屋,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从窗口进来的第一缕阳光,朝气勃勃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无中生有》

《摆渡人》里有一篇同名的文章,在最后,分享这篇文章里的一些文字,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向处在抗疫一线的逆行勇士们致敬,他们是我们的摆渡人。我为我们的祖国上下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守望相助感到自豪与骄傲。坚守各方的你我Ta,我们共勉之。

小故事,大感悟,读《摆渡人》有感

徐校长乐当“摆渡人”

人生很像摆渡,我们的一生中要经过很多次的摆渡。起初,家就是我们的渡船,父母把我们接上船,拼命地抵挡着风雨,把我们送到对岸。后来,学校成了我们的渡船,老师把我们接上船,从一个个不懂世事的毛头小子蜕变成知书达理的成年人,把我们送到称之为“社会”的岸边。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上司甚至是路人,都可能是我们某一段重要旅途中的摆渡人。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无数个摆渡人,同时,也会为无数个其他人摆渡。这个摆渡的过程,就像一条链子,一环接着一环,生生不息,随同时代的潮流,一直向前走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就像摆渡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样。没有永恒,但我们可以有追求永恒的态度,正像大江口的渡船,一代代的摆渡人。感恩每一位渡过我们的人,再努力去渡别人。渡船,渡人,生生不息,这就是人间追求永恒的尺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