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從《昆蟲記》看法布爾精神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文 陸九奇

《昆蟲記》是法國作家、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傑作。該書卷軼浩繁,達10卷之多。凝結在這套作品中的,既有法布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成果,也有非常生動的文章寫法,體現出作者活潑而偉大的人文精神。

一、法布爾和他的荒石園

1. 農民之子迷戀大自然,成為教師後用20年課餘時間觀察動植物

法布爾是農民的兒子,1823年12月生於法國南部聖雷翁村。家貧的窘境讓他對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迷戀,尤其喜歡自然界中的各種昆蟲。小孩子一時喜歡昆蟲是可以理解的,但法布爾對大自然和昆蟲的痴迷終其一生,這就非常人所能及。

一生只做一件事:從《昆蟲記》看法布爾精神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頭條搜索法布爾:他是昆蟲學家和文學家,可見其作品風格

少年法布爾跟隨父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甚至影響到他的學業,但這沒有擋住他熱愛學習的渴望,他會抓緊一切時間去自學各種知識。15歲這一年,法布爾榮獲阿維尼翁市立師範學校獎學金,成為一名師範生。畢業後開始了長達20年的教師生涯。在從教的過程中,他利用業餘時間廢寢忘食地觀察和記錄動植物的生長情況,也許從那時起,他就立下了鴻鵠之志——做一個專為昆蟲寫史的學者。

1853年,30歲的法布爾憑自學取得了自然科學學士學位;次年,他憑藉兩篇優秀論文,榮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在《自然科學年鑑》上發表的《節腹泥蜂習俗觀察記》論文,受到業內的普遍讚揚。這讓法布爾成為學術焦點人物,因為他的論文,不僅糾正了以往學者的認知錯誤,還給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引起科學界的高度注意。

1875年,法布爾舉家遷到鄉間小鎮,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是,還是對科學理想的堅持——作為一名稱職的昆蟲學家,他的生命舞臺不在城市,而在鄉間小鎮、在田間地頭,他需要和這些了不起的蟲子們一塊生活才行!最終,經過多年努力,他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加工、整理,完成了《昆蟲記》的第一卷,這本書在1879年首次出版發行。

2.荒石園——法布爾心中的研究聖地!荒石園滿足了法布爾對科研的全部渴望

《昆蟲記》第2卷第1篇文章叫《荒石園》,這是我們領略法布爾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關鍵一文。我甚至認為:在精選的文本中,如果沒有入選這篇文章,便是一個不合格的版本。因為沒有這一篇文章,不足以體現法布爾科學和人文兩種精神。

一生只做一件事:從《昆蟲記》看法布爾精神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頭條搜索荒石園:彷彿來到了法爾布的世界。荒石園是全世界昆蟲學家的精神聖地

1879年,57歲的法布爾在塞里昂鄉間購得一塊荒地,取名荒石園,從此定居在此,專心致力於對昆蟲的研究。《昆蟲記》的後9卷,都是基於在這裡的觀察所得而寫成的。為了這樣一塊研究場地,法布爾已經等待了太久。他說:

一塊地,是的,這就是我的願望,我的夢想,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夢想,但將來能否實現卻沒有明確把握。

在這塊地塵埃落定的時刻,他心情異常興奮,他終於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了切實的一步,他說:

我以不折不撓的勇氣跟窮困潦倒的生活鬥爭了四十年,朝思暮想的實驗室終於得到了。這是我孜孜不倦、頑強奮鬥的結果……願望是實現了,只是遲了些啊,我的美麗的昆蟲啊!我很害怕有了桃子的時候,我的牙齒卻啃不動了。

這塊“聖地”的到來是遲了點,所以法布爾更加珍愛它,讓它從一塊荒蕪的土地變成了百花盛開的寶地,成了他研究昆蟲的實驗室。在上面的文字中,我們能看見法布爾跳動的心靈,他對昆蟲世界的全部渴望——一種偉大的精神跳動在《昆蟲記》的字裡行間。

二、專注科研、敢於挑戰、用事實說話

1.科研徵路上選擇獨行:探究昆蟲世界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將科學和人文融合在一起

一生只做一件事:從《昆蟲記》看法布爾精神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開闢了昆蟲學研究新路徑的法布爾。他細緻觀察活潑熱烈的昆蟲世界

在法布爾的筆下,我們很容易看到他的孤絕之舉。在他清苦的教師生涯當中,便對昆蟲有著長期不懈的研究,他的家庭收入少的可憐,在《捕食吉丁的節腹泥峰》一文中,作者披露了自己生活的艱苦:全家人的餬口之資是1600法郎,比一個大戶人家的馬伕的工錢還要少。加上他選擇獨立的科研道路,按照當時的規定:只能是科學領域的一個非正式會員。

他在《荒石園》中的這幾句話,我覺得讀者應充分留意,去體會作者的心:

❶我在跟不幸的命運做鬥爭中,獨立無援,被人遺棄。

❷還有人指責我使用的語言不莊重,乾脆直說吧,沒有乾巴巴的學究氣。他們害怕讀起來不令人疲倦的作品,認為它就是沒有說出真理。照他們的這種說法,只有晦澀難懂,才是思想深刻。

❸我的作品沒有充滿言之無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

上面的話已經表達了法布爾和當時科學界的一些做法上的迥異,他的研究方法是針對熱烈的生命的,而不是針對死亡標本的。熱愛昆蟲的法布爾不能忍受常規的研究方法,他選擇了對活生生的昆蟲進行細緻的觀察、反覆觀察,這樣的做法顯然和他的同道們不能融合,

法布爾說

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它們活蹦亂跳時進行研究;你們讓昆蟲變得既可怖又可憐,而我則使人們喜歡它們;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屍場裡工作,而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才鳴蟬的歌聲中觀察;你們用試劑測試蜂房和原生質,而我卻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你們探究死亡,而我卻探究生命。

迥然不同的研究路徑,為法布爾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研究路線,這是科研中的一條新生路線,在於大自然中的昆蟲融洽相處的過程中,以自己絕妙的觀察和持久的耐心,走進神秘的昆蟲世界,去體驗和記錄昆蟲的行為,從而探究出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不僅看到他們作為生物的自然屬性,更看到了昆蟲世界的社會屬性。

2.敢於打破權威,才能發現新知、創造新知

“科學講究創新,絕不崇古。”科學家是以獨到的視角去探究新知的人,而不是停留在既往知識上去膜拜的人。很顯然,法布爾不滿足於既往的昆蟲學研究,而堅持走向一條新路,敢於以巨大的勇氣去發現心知、創造新知。法布爾說:“我必須有一種堅強的信念,才會大膽地希望在大師們一無所見的地方,發現某些新的東西。”其實,

在法布爾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正宗的科研精神,他不肯盲目輕信任何權威的話語,而是有自己科學觀察來取得真正的知識——關於昆蟲學方面的新知。

一生只做一件事:從《昆蟲記》看法布爾精神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荒石園裡的昆蟲實驗室。照片來自《昆蟲記》全譯本,花城出版社

比如下面兩個觀點,就體現出法布爾超過常人的認知,他是基於對昆蟲的認真觀察而得出的。

寄生蟲過著一種艱難的生活,比勞動還艱辛?

人們普遍認為,寄生蟲的生活是舒適的,它們依賴別人而存續和發展,如果昆蟲界有類似人類的道德標準,那麼寄生蟲的生活肯定是不道德的。所以在我們普通人的觀念中,寄生蟲的生活是舒適而可恥的,它們在利用其它昆蟲的生存資源,以存續和發展它自己。然而,絕不信賴各種所謂權威的法布爾,堅持以自己的觀察得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的結論:

寄生蟲過著一種艱難的生活,比勞動本身還艱辛!

比如,暗蜂是高牆石峰的寄生蟲,當石峰築巢完畢之後,寄生蟲就會突然出現,長時間地在蜂巢的外部進行挖掘,其目的就在於:把自己的卵置入到高牆石峰異常堅固的蜂巢當中,以求得它們下一代的存續發展。這個寄生過程是無比艱辛的,打破了人們對“寄生”的表面理解。

研究昆蟲的本能,但不滿足於用“本能”解釋一切,而是探究本能的根源。

一生只做一件事:從《昆蟲記》看法布爾精神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照片出自《昆蟲記》全譯本。花城出版社

《昆蟲記》一書的原名叫做《昆蟲學回憶錄》,副標題是《昆蟲的本能與習性的研究》。自1923年周作人第一次翻譯該書,將之命名為《昆蟲記》之後,中國曆來的版本都叫做《昆蟲記》。不過,法布爾對當時流行的以自然選擇、遺傳、生存競爭為依據,認為本能是一種既得的習慣,它在對某種有利於動物的偶然行為激發下表現出來。法布爾對此表示懷疑,他經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的結論是:昆蟲的本能過去怎樣、現在怎樣,將來便也怎樣。

法布爾曾兩次目睹了毛刺沙泥蜂做“外科手術”的過程——它需要捕捉到活的獵物給自己的後代,所捕捉的獵物必須是活的而且不能動彈,就必須以精確的“刺術”完成這件事兒。那麼,對毛刺沙泥蜂而言,這種技術是它的本能嗎?是的,這種技術是它的本能,就像人天生就會吮吸母乳一樣,是用不著學習的。他說:在業已指明的道路上,昆蟲的本能無所不知的;超出這條道路,本能便什麼也不會了。根據是在正常條件下還是在偶然的條件下,昆蟲的表現或者充滿接觸的本領,或者是不合邏輯蠢得驚人,兩者都它的天賦。

三、法布爾精神帶給我們的啟示

1.一生只做一件事

法布爾終其一生只做一件事兒,便是研究昆蟲!這是他從少年時便立下的人生志向,在多年艱苦的生活中,他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做教師後他的家庭生活也異常清苦,但這些都沒能改變他研究昆蟲的志向和熱望。這種精神不但是研究科研的人所需要的,更是每一個希望創造價值的人所需要的。

一生只做一件事:從《昆蟲記》看法布爾精神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人的一生很有限,應該堅持去做一件事

在法布爾的後半生,為了研究昆蟲,他更是選擇了隱居生活,繼續觀察著昆蟲,做著科學實驗,並整理自己一生的觀察所得,以每三年一本書的速度為我們貢獻了10卷本的《昆蟲記》——僅該書的寫作便花去了他30年之久。

2.不迷信和盲從權威,敢於挑戰才能有新創造

在《昆蟲記》中,法布爾不迷信以往的學術成果,堅信以自己的方式、以探究事實的精神搞科研,為昆蟲學的研究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同時,他對當時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有不少的質疑,對“優勝劣汰”的見解尤其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這便是科學精神的表徵,不盲從和迷信他人,堅持以科學實踐來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從這種精神中,我們看到了他的信仰,更看到了人文精神在科學研究中的意義和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