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引子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對於很多年輕男女來說,這句詩常常是他們與愛人定下盟約的見證。然而戲劇化的是,這首《白頭吟》出自漢代才女卓文君之手,寫詩的初衷也並非對愛情的美好向往,而是在得知丈夫納妾之後的悲憤回應。

梁啟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民國時期婚禮場景復原

縱觀中國歷史,男子納妾是相當司空見慣的事情。其一是基於三綱五常,女子遵循夫為妻綱,地位相對較低,對丈夫是千依百順,對納妾一般不予置否;其二是古代人極其重視子嗣,《明會典刑部律例》規定:“庶人40歲以上無子可娶一妾”,因此正妻無出、丈夫納妾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以上皆是封建時代的糟粕思想了。直到上世紀20年代,在那個推陳出新、烽火三月的時代裡,一夫一妻制開始成為了主流。

01

說到近代史,相信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國列強侵華,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搜刮中國百姓民脂民膏的種種慘絕人寰的暴行。然而與此同時,清政府國門大開之際,進來的不止有列強的炮火,也有西方思想和先進技術。常言道:“破後而立。”面對西方觀念的衝擊,晚清政府也從中尋覓到了破繭重生之道,在這般西學東漸之勢下,許多新制度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政治與軍事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太過遙遠,於是最為人民所關心的,便是婚姻制度、方式的轉變。

梁啟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八國聯軍舊照

前文我們說過,封建社會時期,人們對繼承香火是一種世代相傳的執念。女子倘若過門之後沒有生育子嗣,丈夫便會名正言順地納妾,倘若加以阻攔,還會被扣上“妒婦”的名頭。直到由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戊戌變法”之後,這種男尊女卑的傳統婚姻觀才開始有所轉變。在康、梁的倡導下,“戊戌變法”對整個社會的改變是肉眼可見的,政治制度學習西方、文化教育崇尚科學、人才選拔廢除科舉、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種種舉措為多年閉關鎖國積累的清政府帶來了一股改革春風。

梁啟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戊戌六君子”畫像

這次變法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關於改變中國婚姻關係的變法,極具歷史意義。然而好景不長,“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便被慈禧太后喝止,因此也被後世稱為“百日維新”。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21日,在守舊派大臣的鼎力支持之下,慈禧太后重掌大權,清理朝政,第一件事便是將光緒皇帝囚禁在瀛臺,第二件事則是下了一道詔令,將所有參與變法的人員逮捕問罪。由此,“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慷慨赴義,宣武門外菜市口再染義士熱血,康有為、梁啟超各自逃往法國和日本,至此,這場轟動世界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02

然而,“戊戌變法”的失敗,卻對整個中國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革命尚未成功,後人任重道遠。梁啟超在成功逃脫之後,也依然沒有抹滅改革之心,時間到了民國初年,浩浩蕩蕩的新文化運動掀開帷幕,主導對中國舊思想和禮制的批判,推動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梁啟超便是其中的積極推動者。

然而,梁啟超本人卻萬萬沒想到,這次運動卻給未來的自己出了個大難題!

梁啟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梁啟超舊照

這事追根溯源,還得回到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梁啟超參加廣東鄉試,其年紀輕輕便學識超群,令主考官李端棻頗為讚賞,於是便將堂妹李蕙仙許配給他。兩年後,梁啟超和李蕙仙結為夫妻。李蕙仙,書香門第出身,相對於世代務農的梁家,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大家閨秀。梁啟超的才華,令李蕙仙相當欽慕,於是嫁入梁家後,李蕙仙便不辭勞苦,侍奉公婆,梁家上下都十分喜愛這位女主人,鄉里之間也流傳著她的賢惠美名。

除了家務事,李蕙仙的才學也不低,她幼承庭訓家學,熟讀古詩,思想覺悟遠非一般女子可比,因此她對丈夫的新思想也十分認同,與梁啟超稱得上琴瑟和鳴。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康有為旅居美國,邀請梁啟超來到檀香山演講。在這期間,梁啟超便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何蕙珍,一位20歲的英文翻譯。當時梁啟超盛名在外,令何蕙珍十分仰慕,加上兩人都經歷過西方新思想的薰陶,隨著交往加深,梁啟超感受到何蕙珍的情意,亦被她所吸引,兩人情投意合,於是很快便“自由戀愛”起來。然而梁啟超已有家室,並且他深知自己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人之一,必須以身作則。

梁啟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梁啟超和李蕙仙舊照

03

於是兩難之下,梁啟超決定諮詢一下妻子的意見。於是他在美國寫下一封信,大致講述了自己與何蕙珍相識、相知、相愛的經歷,坦言不知如何是好,問妻子該怎麼辦。這封信雖然並無休妻之意,且相當婉約,但李蕙仙看完之後依舊氣憤不減。但作為大家閨秀,李蕙仙還是相當冷靜地回了信,她直接引用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表示自己非常諒解梁啟超愛慕淑女的心理,如果梁啟超喜歡那女子,大可以帶她回家。然而此等大事,需要向父親征詢,由他定奪才是,如果父親沒有意見,丈夫自可隨心所欲。

這封回信雖然看似寬容大度,但是梁啟超看罷卻覺得背脊生涼,甚至越想越害怕。李蕙仙看似冷靜,實則是失望無比,因此以退為進,直接把梁父抬出來,讓梁啟超明瞭其中利害,畢竟此時的梁父正臥病在床,倘若梁啟超執意納妾,父親肯定會因為阻止他而加重病情。到了那時候,全天下都會認為梁啟超是個不忠不孝、拋棄妻子的卑劣小人。

想到這裡,梁啟超便徹底打消了納妾的念頭,並與何蕙珍保持著“發乎情,止於理”的安全關係。

梁啟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梁啟超雕像

結語

梁啟超的懸崖勒馬,不僅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線,也為當時的一夫一妻製做了一個榜樣。俗話說:“夫妻如筷”,在人生道路上,夫妻便如一雙筷子相隨相伴,互相支持,貴在真誠,如此才能經營好共同的人生。

《白頭吟》

《明會典刑部律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