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劇《卷席筒》有唱詞“登封小縣”,登封真的小嗎?還真不大

登封是河南省鄭州市下屬的縣級市,地處中嶽嵩山南麓,擁有著少林寺、東漢三闕、中嶽廟、嵩陽書院、觀星臺等一系列歷史建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在全國的知名度並不算低。但拍攝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河南曲劇電影《卷席筒》裡卻有唱詞提到“登封小縣”,分別是在主人翁曹張蒼(也稱小蒼娃)提解到洛陽複審的路上所唱:

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一路上我受盡多少熬煎……

河南曲劇《卷席筒》有唱詞“登封小縣”,登封真的小嗎?還真不大

以及在小蒼娃洛陽向已是狀元、巡按的大哥曹寶山陳述家裡遭遇時的唱詞:

我的家住河南登封小縣,離城二十五里曹家灣……

那麼小蒼娃所唱的登封縣真的很小嗎,為何要反覆唱是“小縣”呢?

從人口看

雖然據有關資料記載,《卷席筒》反映的是唐朝時候的事,但是卻創作形成於明、清時期,考慮到古人的認知程度,本文所用數據均以明末清初時的為準。

人口數據來自於清朝康熙時期陳夢雷所編《古今圖書集成》(以下面積及城池大小均來自於此)為準,先來看看明朝河南府各縣編戶對比。

河南曲劇《卷席筒》有唱詞“登封小縣”,登封真的小嗎?還真不大

明朝的河南府

明朝時各州、縣對基層的編戶統治採取的是裡甲制度。是以鄰近的110戶為1裡,然後在其中選擇丁(人)多田多的10戶輪流當里長。剩餘的100戶則分10甲,每甲10戶,輪流充當甲首。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河南省河南府的編戶情況如下:

洛陽縣編戶八十六里

永寧縣編戶六十五里

靈寶縣編戶三十里

澠池縣編戶二十五里

陝州編戶二十二里

閿鄉縣編戶一十六里

登封編戶一十里(但是明末的《登封縣誌》記載:萬曆時為三十六里。明末清初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四十四里,所以以後兩者為準)

嵩縣編戶一十里

鞏縣編戶一十里

孟津縣編戶八里

宜陽縣編戶八里

盧氏縣編戶八里

新安縣編戶六里

偃師縣編戶五里

從以上情況看,登封縣的人口在河南府應該排在前列,僅次於洛陽和永寧兩縣。另外明朝河南府的鄰府開封府,一直是中原繁華之地,登封縣的編戶也僅比開封府的祥符、陳留等有限的幾個縣人口要少一些,但是比大多數的縣編戶要多很多,因此在人口方面,登封怎麼也算不上是小縣。

從面積看

古人在形容土地的面積時,以東西為“廣”,南北為“袤”。這也是我國形容面積廣闊的詞語“廣袤”的來歷。

河南曲劇《卷席筒》有唱詞“登封小縣”,登封真的小嗎?還真不大

嵩縣:廣五百里,袤三百里;

盧氏縣: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

登封縣:廣一百六十里,袤九十里;

陝州:廣一百零一里,袤一百四十里:

鞏縣:廣一百里,袤一百二十里;

澠池縣:廣九十里袤,一百二十里;

宜陽縣:廣一百一十五里,袤七十里;

洛陽縣:廣七十里,袤一百五里;

永寧縣:廣一百四十里,袤四十里;

孟津縣:廣一百里,袤五十里;

新安縣:廣七十五里,袤八十五里;

偃師縣:廣七十里,袤八十里;

閿鄉縣:廣八十里,袤三十里;

靈寶縣:廣六十里,袤(此數據缺失)

在土地面積上,登封縣面積僅在蒿縣、陝州之後,在明朝的河南府裡排第三位,面積也不能說小。

既然人口不算少,面積不算小,那麼“登封小縣”的小體現在哪呢?

古代的登封縣城真的很小

河南曲劇《卷席筒》有唱詞“登封小縣”,登封真的小嗎?還真不大

清代的登封縣

還是先羅列數據,按城池面積從大到小排列:

陝州城池:城十三里一百二十步;

澠池縣城池:城周圍八里許;

鞏縣城池:周圍七里四十八丈;

偃師縣城池:周圍六里八十四步;

嵩縣城池:城周圍五里十三步;

盧氏縣城池:周圍四里一百八十步;

永寧縣城池:城周圍四里一百七十步;

孟津縣城池:城周圍四里;

新安縣城池:城週四裡;

閿鄉縣城池:周圍四里;

靈寶縣城池:週三裡六十步

登封縣城池:城未滿三里。

從這個方面來看,登封縣城周長還不到三里,在河南府的範圍內來看是最小的一個縣城。如果把這個數據放到整個河南省來看,登封縣城池也屬於最小的。

河南曲劇《卷席筒》有唱詞“登封小縣”,登封真的小嗎?還真不大

登封縣城池圖

河南省城池周長稍大於三里的有6個:

林縣城池:周圍三里三百二十步;

新蔡縣城池:周圍三里二百七十五步;

武安縣城池:周圍三里二百七十步;

涉縣城池:周圍三里零九十五步;

南召縣城池:城周圍三里四十步;

獲嘉縣城:周圍三里一十三步。

周長小於三里大於二里的有2個:

登封縣城池 城未滿三里;

沈丘縣城:週二裡許。

整個河南省有兩個城池周長沒有超過三里的縣城,登封就在其中,看來在這方面“登封小縣”確實是名副其實。

河南曲劇《卷席筒》有唱詞“登封小縣”,登封真的小嗎?還真不大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衛星圖片還能清晰看出登封縣城城池輪廓

其實戲曲的唱詞不僅僅是寫實

以上分析在數據方面羅列了不少,並且也得出了在某一個方面登封縣確實不大。其實在文藝作品裡,很多情況是不能完全、嚴格的按照現實裡數據機械的進行分析的,因為藝術作品有時候也要反映情形、情緒等方面的因素。

就拿《卷席筒》這個文藝作品來說,主人翁小蒼娃在唱:“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以及“我的家住河南登封小縣”的時候,未必沒有以唱登封的“小”來反映自己心中悲憤“大”的情緒表達,以此來控訴自己的不平。縣都變的“小”了,那麼自己的悲憤該有多大?

河南曲劇《卷席筒》有唱詞“登封小縣”,登封真的小嗎?還真不大


另外也是作品的創作者為了語言上的規整、整齊,比如:“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一路上我受盡多少熬煎”一句,前句和後句都是十個字,唱起來才顯得整齊、對仗,對增加戲曲的感染力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