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上期北京大学图书馆邀请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老师推荐、评析了瘟疫相关的部分电影与书籍,本期是该系列的第二部分,

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公众号,感谢戴老师及公众号授权转载!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爱在瘟疫蔓延时》

影单推介、评析人简介: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戴锦华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曾获北京市社科研究优秀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出版。

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1.《瘟疫》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电影名

《瘟疫》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片长

106分钟

上映日期

1987-09-11

豆瓣评分

6.6

导演

拉斯·冯·提尔

主演

拉斯·冯·提尔 / 尼尔斯·沃塞尔

丹麦疯狂且天才的导演拉斯·冯·提尔早期拍摄的欧洲三部曲中的一部。影片采取剧中剧的表现手法,讲的是一个电影导演和一个编剧正在编写一本描述传染病肆虐全球的恐怖惊悚片剧本,与此同时,有一种瘟疫正在他们身边扩散……丹麦电影学者彼得·谢普勒认为,《瘟疫》不算是部好电影,但却是部不得不有的电影。

戴锦华点评

的确不算“好电影”,而且并非那么“不得不有”。倒更像是某部电影制作的纪录片,或拉斯·冯·提尔电影创作过程的揭秘作。但对于拉斯·冯·提尔粉或自身欧洲艺术电影的观众说来,影片不失为有趣。关于我们的想象与身处的真实及想象/幻象的真实,关于剧本——纸上的文字与影片——声画的幻象,关于我们消费灾难影像的恶趣味及灾难自身的诡异凶残,关于拉斯·冯·提尔其人其作……

不错,拉斯·冯·提尔是著名的“道格玛95(Dogma 95)宣言”的发起人与倡导者,这宣言事实上成了数码转型时代的影像民主实践、电影本体论保卫战与独立电影的一道战表。尽管一贯翻云覆雨的拉斯·冯·提尔本人除了一部乏善可陈的《白痴》,此后连续亵渎了这“电影贞洁宣言”的近乎每一条款。逆转时间链和视域,《瘟疫》一片或可视为对“道格玛95”的戏弄与深思。

2.《屋顶上的轻骑兵》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电影名

《屋顶上的轻骑兵》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豆瓣评分

7.9

上映日期

1995-09-20(法国) / 1995-10-06(美国)

片长

135分钟 / 134分钟(阿根廷) / 136分钟(德国) / 118分钟(美国)

导演

让·保罗·拉佩诺

主演

朱丽叶·比诺什 / 奥利维埃·马丁内斯 / 皮埃尔·阿迪提 / 弗朗索瓦·克鲁塞 / 让·雅南 等

根据龚古尔奖得主让·吉奥诺的同名小说改编。

十九世纪中期,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意大利。轻骑兵上校安吉罗参与密谋暴动,却遭告密败露。在与警察密探的生死厮杀间逃到法国,却撞入了霍乱肆虐的疫区,那里已是人间地狱。在生死一线间的地狱之行中,他偶遇了美丽果敢的少妇宝林娜。两人结伴而行的旅程将地狱纪事谱写为骑士爱情传奇。

戴锦华点评

法式文艺大片。一如影片中许多瘟疫场景堪为福柯《癫狂与文明》的插画,影片的主题也可以借用某部福柯传的标题,表述为“生、死、爱、欲”。自开篇起,便是扑面而来的危机情势与生死厮杀,继而,便是穿行霍乱地狱的系列险境,主人公一次再次地在多路凶残追兵的手下化险为夷,脱身并触发新的“副本”和险境。不同于好莱坞计算精当的危机主线的一张一弛与视听打击的累积升级,本片保持了并非绝对连续、却保有持续强度的危机情势,如同大仲马小说般的时间链上满载的高强度戏剧性事件——骑士历险故事式的赤子之心、男主角的种种壮举,以及,他与女主角间未曾牵手的生死相随。

影片素描:经典调度、流畅剪辑,不时地,间之以尼德兰画风的狰狞场景与康斯坦布尔式田野风光。少数情节推进稍缓的时刻,则充满了画外旁白:男主持续写给母亲的书信(但影片主创完全无视类似的、为20世纪通俗叙事最爱的弗洛伊德梗)。导演亲自下场客串的乱世混子,也给影片添加了些许谐趣。

如果不是在电影本体与语言自觉的层面,而是在“电影—20世纪的公众说书人”的意义上,《屋顶的轻骑兵》也可谓一部佳片:恢弘、满溢,血污残忍的底景上,是男女主角的纤毫无染的高尚、美好和纯洁。不愧为人文主义的主旋律之作。也许,这才是梦工厂的初衷?

3.《人类之子》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电影名

《人类之子》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 日本

片长

109分钟

上映日期

2006-09-22(英国)

豆瓣评分

7.5

导演

阿方索·卡隆

主演

克莱夫·欧文 / 朱丽安·摩尔

未来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顶之险——无名病毒或未知原因令全人类丧失了生育能力。此时的东欧和非洲已处于分崩离析,绝望的人们开始朝向英国及发达国家迁徙。

英国境内,社会同样陷入恐慌和混乱。末日倒计时中,到处是暴力和疯狂。此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一个来自非洲的非法移民肯竟怀有了身孕。为了保住人类最后的血脉,警察蒂奥(克里夫•欧文)和前妻朱丽(朱丽安•摩尔)联手决定不计代价将肯安全带离,等待着他们的,是枪林弹雨、乱兵暴民……

戴锦华点评

在《人类之子》这部科幻-灾难-动作类型片中,无名病毒或生态异变造成全人类的不孕不育虽然只是故事的先在设定,但影片叙事张力饱满、悬念贯穿、奇观频出。好莱坞叙事的张弛有度,辅之以墨西哥三杰特有的奇思妙想,令观影体验酣畅快意,尔后间或响起略呈涩重的余音与回响。选择这个片目,固然在于与病毒有关的先设,也在于科幻写作曾共同持有的、如今间或继续持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这直接成为这个故事、这部影片的主部与主题:作为一个种群人类的存续,取决于人类之为社群共同体的现状和选择。

于我,选择这部影片,更在于它在电影工业-文化-艺术史上的意义。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阿方索·卡隆与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共同创造了一个电影史时刻:三个长镜头段落中不仅有极端复杂、近乎不可能的场面调度,还有戏剧性的战争场景的连续呈现。然而看似天衣无缝的连续摄制,实则是数码技术的创造。换言之,这是胶片时代“作为时刻连续纪录的长镜头”概念、美学及实践死亡的时刻,是数码伪长镜头面世的当口。因为这一时刻,才有此后《鸟人》的好莱坞长镜电影,才有《1917》的“一镜到底”。正是这一因素,而非叙事或主题,为影片赢得了奥斯卡数项提名并将影片带入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最终赢得了金奥塞拉-杰出技术贡献奖。

也是这部电影的一段花絮,标识了另一个电影史时刻:在难民营军事冲突的长镜头段落中,用作道具的血浆溅上了镜头。这原本意味着这次拍摄的全部素材的作废——毕竟,隐藏起摄影机的存在是故事片制作的第一规约。但由于摄影师的坚持,导演在剪辑时选用了这段素材,效果却出人意料:在观众的观影体验中,画面上的血渍非但不曾破坏叙境的完整幻觉,相反,还强化了战争场景的质感。尽管就像《人类之子》的假长镜头的制作秘笈始终不曾揭晓,这犯规之举的成功也尚未获得观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的完美解释,但它已经成为新的电影制作——诸如《荒野猎人》——中的结构性视觉语言因素:溅上镜头的水滴,漫上镜头的波浪,模糊了画面的水雾……又一次偶然,改写着电影艺术、乃至电影本体论自身。

也可以说,这是电影在商业与艺术、奇观与沉思、技术与表达的跷跷板中寻找平衡。

4.《面纱》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电影名

《面纱》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中国大陆 / 加拿大

片长

125分钟

上映日期

2006-12-29(中国大陆)

豆瓣评分

8.3

导演

约翰·卡兰

主演

爱德华·诺顿 / 娜奥米·沃茨 / 托比·琼斯 / 黛安娜·里格 / 黄秋生 等

影片改编于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同名小说《面纱》。故事讲述了100年前,20世纪20年代伦敦,25岁的待嫁女吉蒂为了逃离刻薄聒噪的母亲,接受了初识的细菌学者沃特·费恩的求婚,随他来到昔年的上海。婚后的吉蒂,无法忍受丈夫的矜持寡言,红杏出墙。作为惩罚,羞愤莫名的沃特迫使吉蒂与他同往霍乱肆虐的中国西南乡间。在这美若仙境、贫穷凶险的乡村,真爱降临……

影片准确地捕捉了人类欲望、恐惧和悔恨,将原小说中对人性黯晦的书写转化为精美浪漫略带悲伤的爱情故事。

戴锦华点评

如果能暂时关闭侦测“东方主义”的雷达,暂时搁置原著作者毛姆的性向指认与讨论(一如今天女性主义与同志运动的盟友关系,昔日,厌女症表达常常出自“深柜”中的扭曲的声线),亦暂时搁置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们在殖民进程中的多重角色的辨识,《面纱》无疑是一部不错的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从容不迫、优雅细腻,面纱间咫尺天涯的隔绝,面纱下的赤裸狰狞与血肉模糊……揭开面纱,是自然-肉身-死亡中的返璞归真。影片聚焦于吉蒂,透过低垂帘幕、雨夜之窗、门内门外、重叠之廊、暗夜镜中……影片将她框定在凝视的目光与怀旧的氤氲之间。有认同,有体认,有间离。娜奥米·沃茨与爱德华·诺顿的表演也不无华彩之处。

导演约翰·卡兰尽其所能修订着原作无可摆脱的“东方主义”印痕。尽管是由于爱德华·诺顿的坚持,影片在中国广西取景、拍摄。但制作过程中,卡兰获取的、对中国的爱无疑真诚。他增补了历史的线索:英国厂商枪击罢工工人引发的反帝风潮与仇外情绪,军阀割据造成的超级权力与真空,疫病的蔓延与陈规陋俗……也许不该苛责,毕竟原作是一个发生在香港——英国殖民者社群内的故事。

弥足珍贵且迷人的是,影片以欧洲古典油画式的布光、设色再现20世纪初的伦敦社交场景,努力以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捕捉桂林烟雨;某些静止且疏离的瞬间画面不无百年前肖像摄影与超级现实主义绘画的意蕴:可看,但“遥远”。

5.《我是传奇》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电影名

《我是传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片长

101分钟

上映日期

2007-12-14(美国)

豆瓣评分

8.1

导演

弗朗西斯·劳伦斯

主演

威尔·史密斯 / 艾莉丝·布拉加 / Charlie Tahan / 达什·米霍克 / 莎莉·理查德森

影片设定在2012年。3年前,据称经生物工程改造、将百分之百治愈癌症的病毒问世,结果却是大疫病的全球流行,人类的90%罹难,少数存活下来的变成狂暴嗜血的夜魔。军方病毒学家罗伯特·内维尔因为不明抗体而对病毒免疫,成了纽约城及可知世界唯一的幸存者。他带着他的狗开始在荒城中寻找物资、呼叫并期盼着幸存的同类,顽强地延续着疫苗的科学实验……

本片是根据理查德·马特森同名小说《我是传奇》的第三度电影改编,是大制作的奇观灾难片,票房大热。但因对原作基本设定及结局的改动而造成口碑不佳。

戴锦华点评

典型的好莱坞奢华大制作。其最为奢靡、震撼的场景并非CGI制作的夜魔形象及其恐怖如鬼魅的大规模袭击,而是实景拍摄的、浩劫过后的纽约荒城景象。不仅是阒无人迹、荒草蔓生、鹿群狂奔、猛兽出没的曼哈顿风景自身具象了末日梦魇(事实上,我们早在《12猴子》中已领略过人类逃离、动物“收复”失地的费城风景),而且对于老道的电影观众说来,这直接意味着制作方挥金如土的豪举,意味每张票根的惊人的含金量,因此物超所值,消费快感翻倍。当然,这也并非首创。2001年,在卡梅伦·克罗及汤姆·克鲁斯的《香草天空》(翻拍自西班牙才情之作《睁开你的眼睛》)中已出现了实景拍摄的、空无一人的纽约时代广场,但那毕竟只是五大道、48-42街两小时的封闭拍摄。而在《我是传奇》中,则是六夜封闭布鲁克林大桥、出动上千群演的大手笔,是“占领”五大道多街区、华盛顿广场数月间多个周末与夜晚的好莱坞制片纪录。影片的前三分之二亦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法成功营造的波澜迭起、情感(狗血)浓郁,险象环生;然而影片却在应进入好莱坞华彩乐章——三分之一或超三分之一长度的情节团块/高潮戏处偏离了影片、也是原作的基本设定,坠落于“虚构冒险或二流恐怖片”(《好莱坞报道》)的滥套。影片必提及的另一处,是设置两种不同结局的版本:“大团圆”结局及超级大团圆结局。但这一花式手法也没能挽救“出轨的列车”。

尽管具备典型的病毒-灾难-动作片元素,但严格说来,《我是传奇》与《僵尸世界大战》,不应归属病毒-灾难序列。作为“丧尸片”应和吸血鬼、鬼故事(鬼魂、鬼屋、鬼娃……)一起构成恐怖片类型中的子类型或亚类型。如果说,吸血鬼“逻辑”地诞生于欧洲17世纪,成为启蒙主义必需的冗余物;那么,僵尸便是殖民主义历史、贩奴贸易炼制出的恶灵。到了世纪之交,这组形象不同的电影命运是:吸血鬼在银幕上渐成迷人的“后人类”梦想;僵尸则更多地锁定了无名、无解病毒的传播与毁灭,负载了某种“人类后”的梦魇。而《我是传奇》的原作小说正是后者的文学起始点。美国重要的恐怖、幻想类作家,好莱坞知名编剧理查德·马特森在《我是传奇》中将吸血鬼由超自然而病理化,定义为某种邪恶的感染与变异,也因此模糊了吸血鬼与僵尸形象的边界。此外,恐怖片曾经被视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地下室——某种不雅却基础的类型,直到20世纪90年代,《夜访吸血鬼》A级制作和豪华的明星阵容才改变了这一类型的产业与文化定位。

最后,想对影迷级观众推荐《我是传奇》(陈宝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之电影改编的全系列。理查德·马特森的原作小说《我是传奇》事实上是一部弥散着存在主义意味的奇作,荒诞与绝望感的传递正来自于对末日、最后一人的日常的书写。在这种意义上,1964年的首度改编——《地球上最后一人》,是最接近原作的一次。而1971年二度改编的B级片《最后的人》,则抛弃了原作的基调,代之以冷战年代的寓言式书写:地面,衣衫褴褛、野蛮饥饿、群体行动的丧尸,对照着摩天大楼之上,灯光璀璨、音乐悠扬、衣食精美、单打独斗的内维尔——美国英雄或自由世界的英雄。将此序列一部部看来,也不失为文化-电影史的微缩序列与演变。

6.《末日病毒》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电影名

《末日病毒》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片长

84分钟

上映日期

2009-08-18

豆瓣评分

6.3

导演

亚历克斯·帕斯特尔 / 大卫·帕斯特尔

主演

卢·泰勒·普奇 / 克里斯·派恩 / 派珀·佩拉博 / 艾米丽·万凯普 / 克里斯托弗·米洛尼

该片讲述美国爆发了一场可怕的病毒传染,四个年轻人结伴开车穿越沙漠,逃往西部海滩。疲于奔命的他们最终发现在生存的压力下,人类本身才最可怕。

这是一部小格局、小制作的影片,并且加入了美国西部沙漠公路的元素,是一部病毒感染背景下的公路片。影片中所描绘的人心深处的猜疑与狠毒令人窒息,让人认识到人性的黑暗远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戴锦华点评

一对西班牙兄弟导演制作的小成本独立电影。颇得60年代美国公路片的真传。从容不迫,看似任意散漫,却在渐次的展开、累积间令人血冷。冷静、冷酷的画面风格与大灾难的并置是“戏剧性”的,也许,这源自摄影机背后的一双热眼。影片提示,所谓人生箴言:永远不要去测试爱情的坚固度;文明史的告诫是:永远不要去测试人性的黑暗面。

家庭录像带(四口之家,父母、相亲相爱的一对小兄弟)的序幕之后,四个看似张扬恣肆的年轻人(两兄弟及女友)驾着偷来的轿车嬉笑打闹地疾驰在高速公路上,似乎是惯常的青春片开镜。但轻松美好渐行渐远,疫病、大流行、死寂与荒城的真相渐次显露。他们出发前订下他们的生存“规则”,并一路恪守了规则,这一过程自身变成了人性测试与卑微之恶的展演。可谓有趣的是,他们的规则是“理性”、“逻辑”的,甚至是“人性”的——如果在你的理解中,趋利避害、怕死贪生便是人性的全部。于是,一如他人即地狱,此时,他人即病毒,染病者被视同死人。片中最可怖的场景尚不是暴行与惨状(作为一部独立电影,片中也没有奇观性的大场景),而是,发现自己身染疫病时,最先恐惧的是同伴的觉察;是屋中整齐排列着囤积物资:食物、药品、饮用水、武器,而身着全套防护服的守护者已是游泳池里的浮尸。在这充分“理性”的规则中,没有任何缝隙留给“情”: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更不必说人与人的柔情怜意。于是,诞生了片中恪尽职守的医生的“金句”:有一种生,是更恐怖的死。

的确,这不是一部无脑类型片。影片有思考、有质询、有无言的追问。电影尾声,有人(暂时?)幸存,至少从这次死亡之行中幸存,但观影者体验的不是大梦初醒的轻松,而是窒息感之后的默然。也许是自问:“我”硕大无朋,但唯我独尊的前提和代价是什么?

7.《完美感觉》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电影名

《完美感觉》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瑞典 / 丹麦 / 爱尔兰

片长

92分钟

上映日期

2011-01-24(圣丹斯电影节) / 2011-10-07(英国)

豆瓣评分

7.6

导演

大卫·马肯兹

主演

伊万·麦克格雷格 / 伊娃·格林 / 康妮·尼尔森 / 斯蒂芬·迪兰 / 艾文·布莱纳 等

影片讲述了一个在逐渐分崩离析的世界中发生的爱情故事。故事开始时,世界正在遭受一场新型流行病的侵袭。病毒感染的患者会伴随着短暂的情绪失控渐次丧失嗅觉、味觉、听觉,直至最后丧失视觉……此间,流行病学家苏珊与餐厅主厨麦克相识、相恋,但仍无可逆转地被灾难的漩涡卷去。

该片以末日病毒为背景,没有传统灾难片的大场面,却细致地描写了末日危机下人们的情感状态,绝望却晕染出暖意。

戴锦华点评

本片介于所谓商业片与艺术片之间,是中小成本的优质电影。讲述了一个别无选择而生死相守的爱情故事,在全球瘟疫、毁灭的席卷与淹没之间。一如导演的定位:小角度,大场景。

《完美感觉》的有趣之处,不仅在于一个剧作构想的有趣脑洞:侵袭全球的病毒症状是伴随某种强烈情绪的迸发,人类渐次失去了自己五感中的一感:由嗅觉直到视觉,而且没有大制作灾难片的高科技奇观,相反全球灾难场景更像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局部、地区性灾难新闻的蒙太奇“集锦”。这场始自餐馆后巷的爱情故事,不是灾难-奇观-动作片的情感调味剂,而是丝丝入扣地交织、互动在病毒灾难的迸发与恶化之中。故事的主角,一对各自身负情伤、自栩装备着情感“绝缘设备”的男女,如何由偶遇、互助式的彼此抚慰到劫难之际的彼此携手,他们向对方袒露自己的创口和脆弱,并因此遭受致命重击,直到彼此成为毁灭前仅有的依凭。同样,作为一部病毒-灾难-末日电影,影片并未落入类型叙事的窠臼:尽管病毒-情绪爆发之际仍有暴力、混乱、绝望的场景,但影片着墨之处,却是病毒症状一次再次升级之间,社会与人们如何勠力同心地尝试自救、互助与重建。但这一切也未能阻止毁灭的最终降临。男女主角的职业设定,为情节的推进赋予了独特趣味与视角。精致而痛,轻盈而滞重。

事实上,相当怪诞且逻辑的,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末,末日电影-全球灾难片再度涌动。从好莱坞A级大制作(《2012》、《僵尸世界大战》)到B级情节剧(《末日情缘》)美国独立电影(《地球最末日4:44》),从欧洲艺术电影(《忧郁症》)或如本片这样的小成本优质制作。尽管基督教的末日想象的确不断成为好莱坞灾难类型及欧洲艺术电影的出处和由来,但在刚刚度过了基督教之末日/千年之末的新世纪伊始,这轮“流行”却别具文化意味。如前所述,其类型变奏的共同点之一,是不可抗、不可逆的外来劫难替代了或可亡羊补牢的人为灾祸,毁灭力量的设定通常是无名、无解病毒或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因此其共同点之二便是爱情、亲情成为大毁灭之际的唯一的个人救赎或这叙事中仅有的暖意闪现。《完美感觉》便是这新的叙事惯例中的可口小品。若延伸我们的讨论,我以为,其显而易见的文化症候意味在于,我们对今日世界的结构性危机心明肚知却宁可闭目塞听,因为20世纪的终结与“大失败”似乎宣告了寻找现代文明另类出路的种种方案与努力的破产。所以我们便将对文明灾难的恐惧转移给不可抗力的打击,以爱情的降临抚慰社会性的无力感。

因此,影片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前瞻、预言。它最多提示了反思与质询现代生活与现代世界的急迫。但,如果我们身历的灾难不能令我们警醒,一部电影又能有多大的份量?

8.《僵尸世界大战》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电影名

《僵尸世界大战》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片长

116分钟

上映日期

2013-06-02(伦敦首映) / 2013-06-21(美国)

豆瓣评分

7.5

导演

马克·福斯特

主演

布拉德·皮特 / 米瑞·伊诺丝 / 马修·福克斯 / 埃里克·韦斯特 / 大卫·摩斯 等

影片改编自马克斯·布鲁克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丧尸病毒大爆发后,波士顿很快沦陷,前联合国调查员带着妻小逃脱之后,又展开了绝境求生、对抗病毒的故事。

该影片被评为第40届土星奖最佳惊悚电影,是一部场面宏大的大制作电影。高墙保护城市及潮水般的丧尸涌入都是非常经典的视觉段落。

戴锦华点评

平心而论,相较于好莱坞“新派”的各类漫改、超级英雄片,种种系列、续集、前传……《僵尸世界大战》算得上近年来少数成功的“老”式好莱坞大片。大制作,国际大场景,一线影星,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美国英雄拯救自己的家人,进而拯救了人类。结尾低调,余音犹在……启示录式场景终了于人类获救。因足够老派,也足够娴熟、饱满、流畅。因遍布好莱坞灾难-动作片的老套,可令资深影迷们网上各种花式吐槽。但说到观影体验,多呼“爽”……(后文犯有剧透“原罪”)。

于我,《僵尸世界大战》的有趣不在“僵尸”,而在“世界大战”。20世纪,最凶险的历史事实是世界大战:人类范围内使用尖端科技相互屠杀的战争;21世纪,我们正亲历的历史:病毒在地球疆域内播散,“收割”人类生命,另一种世界大战。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令我会心而鄙视的,是美国视野中的“世界版图”:片中的世界沦陷于病毒之后,仍闪烁人类文明微光的亚洲国家是韩国——美国的东亚军事前沿之一;而美国英雄于此获得的情报,将他带往的下一站,是以色列——美国的另一个多重盟友。片中,那是因“智慧”地筑起了高墙而抵御了僵尸-病毒侵袭的国家。当以色列出于人道主义情怀打开大门接纳阿拉伯人之际,满怀感恩、载歌载舞涌入的难民终于惊动了僵尸大军,城破人亡。即使不掉书袋式地追溯短暂而复杂的以色列立国史,我们也知道,以色列确实建有墙——隔离墙,正建于柏林墙倒塌之时。但那墙在其疆土内部,圈住了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这地缘政治的内与外,幻象与真实,似乎是这部影片的另一重“老派”和“诚实”。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书名:《屋顶上的轻骑兵》

版本:2013年版

北大馆索书号:

I565.45/173b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书名:《我是传奇》

版本:2008年版

北大馆索书号:

I712.45/777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书名:《面纱》

版本:2017年版

北大馆索书号:

I561.45/18j2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P.S. 没有听够戴老师点评的同学还可在豆瓣时间收听“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聆听戴老师对世界经典电影的深度剖析,也可阅读戴老师电影研究的相关书籍,跟着戴老师看电影~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书籍推荐

《电影批评》2015年版

  • 北大馆索书号:J905/57.1

《雾中风景》2016年版

  • 北大馆索书号:J909.2/25.2

《经典电影十八讲 镜与世俗神话

  • 北大馆索书号:J905.1/81e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END

瘟疫之镜—戴锦华教授点评、推荐瘟疫相关的影片

片单推荐 |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

影票整理 | 陈立人、胡希琴、汪聪

排版 | 汪聪、胡希琴

《外交事务》| 冠状病毒会终结全球化吗?

托马斯·皮凯蒂 | 新冠病毒疫情暴露人类社会长期的巨大不平等

“人必须寻找意义”:2020年选举是对拜登挫折人生的最新考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