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時期的380萬大移民,少數民族大遷徙之路


在蘇聯一度出現了380萬大移民。這些移民對蘇聯落後地區的經濟開發,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他們也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380萬大移民一直是為世人褒貶不一-的大事之一

1935年,蘇聯政府下令將居住在列寧格勒附近的3萬餘芬蘭人、印古什人集體搬遷到伏爾加州,由此拉開了蘇聯少數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蘇聯時期的380萬大移民,少數民族大遷徙之路


1936年,蘇聯政府下令從烏克蘭沃雷尼地區遷出4.9萬波蘭人和1.5萬德國人。第二年,又有17.5萬人被命令從遠東長途跋涉,集體遷移到了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蘇、德瓜分波蘭後,蘇聯政府從摩爾多瓦地區向西伯利亞遷送波蘭人13.96萬人,猶太人2.36萬人,烏克蘭人、拉托維亞人、立陶宛人和愛沙尼亞人8.75萬人。遷送的理由是“防止這些有造反嫌疑的居民逃跑和暴動”。

其中,最慘的一次要數從18世紀就定居在波沃爾托地區的8萬多德國人。蘇軍為了防止他們在運送途中發生暴亂,竟然下令用悶罐車把他們押送到了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和中亞等地區,在途中,餓死、悶死和被打死的人不計其數。

蘇聯時期的380萬大移民,少數民族大遷徙之路


1943年,蘇軍開始向德軍發起反攻,大量收復被德軍佔領的疆土。蘇聯政府決定嚴懲德軍佔領區的少數民族異己分子。其中,把被認為與德軍有染的卡爾梅克人整個民族的9.3萬人,集體發配到了西伯利亞地區。另外,被髮配的少數民族還有卡臘查耶夫人6.9萬,車臣人、印古什人50萬,保加利亞人3.7萬。這些民族在二戰期間生活在德軍佔領區,曾被懷疑向德軍提供情報和給養。

1944年,當蘇軍收復克里木半島時,蘇聯政府一連從該地區遷出19.1萬韃靼人。還有希臘人、保加利亞人、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和伊朗人約4.2萬人。

蘇聯時期的380萬大移民,少數民族大遷徙之路


到斯大林去世之前的1953年,蘇聯政府曾先後從波羅的海地區、烏克蘭西部地區等遣送出12萬可疑分子和民族異己分子。

從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全蘇聯居民遭受遷徙的地區有15個,涉及的民族多達40餘個。

據後來內務部解密資料顯示,到1949年為止,共遷送的居民人口為256.2萬人,由此而背井離鄉的人高達380萬:達到新居住地後,由於無法適應新環境而在第一年死亡的人數就高達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