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成為領導眼中“透明人”:跳出“舒適區”,記住3個關鍵點

所謂“透明人”,就是在領導眼中,你是可有可無的人,就像透明人一樣無視你的存在。

在公司,哪一類人最容易成為領導眼中的“透明人”?

處於“舒適區”的人。

現象一:溫水煮青蛙

避免成為領導眼中“透明人”:跳出“舒適區”,記住3個關鍵點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慢慢加熱的水壺,青蛙剛開始覺得水溫很舒服,但水開了後,青蛙想跳也跳不出來了,這個故事裡的青蛙折射了企業中處於“舒適區”的人的現狀。

處於“舒適區”的人往往對周邊環境的變化缺乏感知,每天朝九晚五,拿著不多不少讓自己舒適的工資和福利。

一個企業這樣的人多了,就會失去創新和活力,這也是很多企業頭痛的問題,採取的方法就是打破“舒適區”,用“鯰魚效應”去激活死氣沉沉的局面。

現象二:養老院現象

記得有個大企業的老總說他們企業現在不像企業,像養老院,養了一批沒有鬥志拿著高工資高福利的人。

老總說這些人都是創業元老,主動辭掉好像沒有人情味,但這些人的存在,早就引發了年輕人的不滿,事情不怎麼幹,還老是指手畫腳。

希望這些人能爭氣點,或者出去創業,我就佩服他們,老總天天這樣想著,企業成了養老院,還怎麼發展下去。

避免成為領導眼中“透明人”:跳出“舒適區”,記住3個關鍵點

為什麼會出現“舒適區”?

01 “工作倦怠”導致的職業壓力過大而沒有疏導

世界衛生組織對工作倦怠的定義為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而產生的一種綜合症。

工作倦怠”主要有三種表現:

【1】感到精力耗竭;

【2】與工作產生距離感,對工作產生消極、憤世嫉俗的情緒;

【3】職業效能感降低。

看到這三種表現,應該是“非舒適區”呀,為何定義到“舒適區”?

如果沒有有效地管理這些壓力,極大的可能是往一個極端發展,就是自暴自棄。

在公司裡,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現象,一個原來非常積極的員工,突然變得消極了,行為舉止萎靡不振,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也許他不是真的消極,而是壓力太大的一種極端反應。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說教育孩子,十六七歲的孩子叛逆性最強,你越是強壓式的給他學習壓力,他越是反抗和消極對待。

避免成為領導眼中“透明人”:跳出“舒適區”,記住3個關鍵點

02 長期做一項工作導致的“審美”疲勞感

對於一項單調的工作,或者長期做一項工作,容易產生職業“審美疲勞”。

為什麼會產生“審美疲勞”?

【1】工作沒有成就感;

【2】工作沒有挑戰性;

【3】工作被取代性強。

比如,人工智能的到來對很多職業帶來了壓力,未來面臨被機器取代的可能,比如翻譯,甚至寫作都可以交給機器來完成。

面對這種壓力,有的人感覺到了,但自身缺乏動力去改變自己,就抱著得過且過,到時候再說的心態來對待未來的競爭。

如何跳出舒適區?

要跳出“舒適區”,不妨遵循以下三個關鍵點:

【1】嘗試做一些其它你感興趣而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有一個女同事,是個善於調節自我的職業女性,在公司長期從事文案工作,也會有疲倦感,當她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她每年都去學兩門技能,今年已經拿到了插花師和茶藝師的證書,雖然這兩本證書對工作沒有實際作用,但她覺得很有成就感。

避免成為領導眼中“透明人”:跳出“舒適區”,記住3個關鍵點

【2】培養一項感興趣的運動或者走進大自然

運動有助於緩解職業壓力是業界公認的。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寫作之餘最大的愛好就是跑步,他說寫作是他的第一人生,而跑步是第二人生,都不可辜負。

企業家王石工作外也是專業的爬山愛好者。

【3】放低姿態,和領導溝通,獲得新的職業規劃。

出現了“職業倦怠”,也不想就這樣溫水煮青蛙,不妨試著和領導進行溝通,對於主動溝通的員工,領導向來都是認真對待。

最起碼在領導眼裡,你還是希望有所改變,願意改變自己的狀態,領導也樂意給你提出一些不錯的建議。

在一家自己認可的公司裡,誰也不希望成為領導眼中的“透明人”,被忽視,被邊緣化,那麼,跳出心理的“舒適區”,是最好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