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這樣評價朴樹的歌:
那些安靜地坐在辦公室裡的人們
那些在廚房為三歲的女兒調輔食的人們
那些在陌生的機場等著延誤航班的人們
那些悄悄走到陽臺偷偷點起一根菸的人們
會在副歌響起的剎那回到自己人生中最無畏的年華。
他們停下了手邊的事情
望著窗外的陽光或者雨滴
想起一個人的溫柔和背叛
想起一個夢想的升起和破碎
想起至今自己最萬眾矚目的那一刻
想起聲嘶力竭也喚不回來的離別
有人可能會哭起來,也有人會面無表情
這麼多年,樂壇人來人往,可總有一個位置,是專屬於朴樹的。
01
朴樹原名叫濮樹,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北大教授的孩子正常的成長軌跡應該是: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出國。
可在小升初那年,朴樹卻因為0.5之差和北大附中擦肩而過。那0.5分之差,彷彿是朴樹的宿命,後來回憶多年陰鬱症的根源,朴樹說,就是從那0.5分開始的。
朴樹有個哥哥叫濮石,當年濮教授給濮石買了一把吉他,濮石上大學把吉他留在了家裡,這把吉他就成了朴樹的玩伴,也是從那時開始,朴樹愛上了音樂。

初中還沒畢業,朴樹就跟父親說“音樂比我的生命還重要”。初中畢業之後,朴樹跟父親說“不想上大學了”,想做一名音樂人,可把濮教授氣壞了,憤怒地質問:“北大教授的兒子不上大學?”
無奈,朴樹豁出命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對父母說:“這是替你們考的啊,我不去了啊。”
後來在父母的循循善誘下,朴樹總算去讀了大學,大學的時光是無聊且漫長的,多數時間朴樹都躲在宿舍裡,睡覺彈琴和發呆。
大二的時候,他實在熬不下去了,就申請了退學,這在當時看來,著實是一種極為叛逆的行為。
退學後,朴樹就喜歡跑到家附近的小河邊上,彈著吉他唱著歌,從太陽下山一直唱到深夜。
隔著光陰,彷彿能看到一個白衣少年,在落日餘暉下,低聲吟唱,那背影堅定又孤單。
在家當了兩年的無業遊民,一次母親說:“你是不是考慮去端盤子?”朴樹才意識到,自己該賺錢了。
朋友知道他在音樂上有些天賦,就勸他寫幾首歌去賣錢,還把高曉松的電話給了他。幾經輾轉,朴樹找到了高曉松。
不過,高曉松對朴樹的試唱並沒有多大感覺, 但他還是從朴樹的歌聲中聽到了一些才華。隨即把朴樹介紹給了剛從美國回來的宋柯。
後來高曉松回憶當時的情景,說道:
我和宋柯認識多年,從沒見他哭過,當時朴樹抱著吉他唱《那些花兒》的時候,宋柯哭得一塌糊塗。
幾天後,朴樹又唱了一首《白樺林》,宋柯哭得像鬼。
宋柯說,你不用賣歌了,乾脆自己唱算了。為了簽下朴樹,高曉松和宋柯決定成立了一家唱片公司,取名為麥田。
高曉松這樣評價當年的朴樹:歌詞特別詩化,嗓音又特別脆弱。他的歌“就像朗誦詩一樣,脆弱就會特別打動人。"

1999年,港臺歌手一個接一個地湧入大陸,但並不影響朴樹的走紅。第一張專輯《我去2000》面世後,在唱片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創造了50萬張的銷量。
千禧之年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朴樹的歌聲,人們哼唱著白樺林的憂傷。
那一年,朴樹火了。
網吧的擴音器裡、KTV的包間裡、校園的宿舍裡,容量不大的MP3裡都是朴樹的歌聲,每個人在他的歌裡,似乎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故事,性格沉悶的朴樹,彷彿是一團火,燃燒了一代人的青春。
正如高曉松所說:“朴樹的創作靠的不是底蘊,而是燃燒自己。”每一首歌他都全力地燃燒自己,把最好的呈現給歌迷。
突來的名利也曾給朴樹帶來短暫的滿足感,但這種滿足就像夜空中綻放的煙花,美好卻短暫,煙花留下的是一地的灰燼,而名利的突襲,帶給朴樹的卻是無盡的焦慮。
02
和那些喜歡聚光燈,喜歡被萬人敬仰和矚目的人相比,朴樹註定不屬於物慾橫流的娛樂圈,他的內心單純的就像個孩子,他的人生觀純粹得就像一汪清泉,容不下任何雜質。
2000年的跨世紀春晚,朴樹也在受邀名單裡,直到彩排時,他才知道要假唱,這對於追求極致完美的朴樹而言,簡直就像晴天霹靂,他拿著吉他,甩下一句“這個春晚我不上了”,就跑了。
最後,公司負責人打電話,劈頭蓋臉一頓罵:“你丫的知道尊重不?公司所有人都在為這事付出,你臨時撂挑子,你不去,公司上上下下的路都被你堵死了。”
放下電話,朴樹嚎啕大哭,最後他還是去了,但那會他心裡特別瞧不起自己。
除夕夜,朴樹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面無表情的朴樹,覺得他和那個五光十色的舞臺特別違和,濮教授忍不住問妻子:“他怎麼一副別人欠他錢的樣子?誰得罪他了?”

上了春晚,朴樹火的一塌糊塗,各種商演紛至沓來,當時的出場費僅次於內地一哥孫楠。雖然錢大把大把地飄進口袋,但朴樹心裡卻不快樂,他失眠、焦慮、痛苦,被人無限嚮往的娛樂圈,反而成了他的人間煉獄。
那段時間,朴樹經常一個開著車跑到秦皇島,坐在浪潮滾滾的海邊,一根接一根的抽菸,再連夜跑回來。
白天他是到處跑通告的藝人,晚上他是全世界最孤獨的人,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

若是平常藝人,肯定會趁著大火的時候,乘勝追擊,不斷地用新作品為自己積攢名氣。但朴樹沒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拒絕寫歌,直到2003年,才發行第二張個人專輯《生如夏花》。
這首專輯的名字出自於泰戈爾的《飛鳥集》: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當時許戈輝看到專輯的名字時,特別憤怒,泰戈爾的詩在她眼裡有一種神聖的感覺,結果看到歌手的名字是朴樹,那種憤怒就消失了。等她拿到專輯,看到那幾行字:“藍天下獻給你我最好的年華”的時候,突然有一種感動湧上心頭。
驚鴻一般短暫,像夏花一樣絢爛,這是一個多美麗又遺憾的世界,我們就這樣抱著笑著還流著淚。那些年,多少人嘴角上揚,眼角含淚,聽著朴樹低沉又憂鬱的聲音。

《生如夏花》打榜無數,拿獎拿到手軟,但這種登入巔峰的感覺,卻直接把朴樹推向了深淵,娛樂圈的虛偽和逢場作戲讓他作嘔,他精神上和生理上都備受折磨。
他開始以“下週我可能生病”為由,拒絕商演,拒絕出席活動,拒絕和別人打交道,把自己封閉在孤獨的世界裡,擰巴地活著。
他對娛樂圈的抗拒不是耍大牌,不是高高在上的自以為是,是從靈魂裡發出的厭倦感。於是,絢爛至極,他選擇了逃離,一夜之間,這個叫朴樹的少年消失了。
原以為他只是短暫的逃離,不曾想這一走就是十年。
03
十年,一個歌手的黃金期,朴樹卻選擇了歲月安穩。
遠離娛樂圈的朴樹幾乎過著隱士般的生活。2009年,在妻子的建議下,他把市區的房子賣了,搬到了北京順義的一棟別墅,每天的生活就是寫寫歌,遛遛狗,散散步,或者騎著電驢子去附近買買東西,過著特別詩意與隨性的生活。

很多朋友都擔心他把自己過成山頂洞人,但朴樹說,蛇在蛻皮的時候,它會藏在一個連光線都沒有的地方。
朴樹的隱居,其實是想讓自己成長,和這個嘈雜的世界和解。
青春年少時,我們都想與全世界為敵,想拼盡所有力氣去對抗這個世界。那會總覺得,自己是鮮衣怒馬的少年,一定超凡脫俗,遺世獨立。後來才發現,我們終究要接納平凡的自己,然後認真的老去。
很多人認為2014年,是朴樹的迴歸年,那一年,朴樹為韓寒的電影創作了《平凡之路》,電影還未上映,歌曲在微博上僅用了7小時便打破了汪峰2013年創下的百萬試聽的記錄。
十年,多少滄海已成桑田,世界也變了一翻模樣,但當朴樹再次迴歸時,他依然擁有無數歌迷,依然有那麼多人喜歡從擁擠的人潮中抽離出來,躲在某個角落裡,眼角含淚跟著朴樹一起唱: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十年前,他如“夏花般絢爛”。
十年後,他明白“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04
再次歸來的朴樹,彷彿和之前有了一絲變化,用網友的話說,他開始接受人間煙火,也開始嘗試上綜藝。但舞臺上的朴樹,只要一開口,人們便知道,他還是當初的那個真實的少年。
在《跨界歌王》的舞臺上,主持人問他為什麼來,他坦言自己最近需要錢,到了第二季他還是坦誠說靠這個賺錢,人總要吃飯,第三季的時候,他可以平靜地說,這是我的工作。

朴樹已經盡力讓自己活得有尊嚴,但也正如他所說,人需要吃飯,而且他還養著一個樂隊,在魯豫的訪談裡,他毫不遮掩地說:“代價就是這裡,你很清楚你要付出什麼東西,你要放棄什麼東西。”
當年他的吉他手程鑫被診斷出胰腺癌,朴樹開始帶著他四處治療,西醫不行看中醫,朴樹的經紀人問他:這幾個月治療,花掉了你幾年的收入你要想清楚了,你卡里的錢根本不夠。
朴樹說:不夠我們就去籤公司,賣身嘛。跟救人比起來,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又算什麼。
這兩年,圍繞朴樹最多的話題,大概就是朴樹缺錢了,朴樹又沒錢了。其實,他不是沒有賺錢的能力,而是有自己的底線。

有一個品牌曾願意花很高的價格,請朴樹唱年會,但因為不能帶樂隊,他果斷拒接,因為他答應過樂隊:“不會瞞著大家去接商演。”
但遇到自己喜歡的,他完全不會考慮錢,朴樹一直很欣賞侯孝賢導演,他喜歡侯孝賢導對工作的態度。
2015年,侯孝賢找他為《聶隱娘》配樂,他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只是意思了一下,收了一點錢。
十年蟄伏,朴樹只是選擇了接受這個世界,但他仍然是那個充滿善意又不世故的朴樹。
05
今年年初,朴樹帶著樂隊跑到北京什剎海公園,在零下七八度的天氣下,為來來往往的路人唱了一首《獵戶星座》。
那天的什剎海只是個普通的週末,有在冰場上追逐、嬉戲、玩耍的孩子,有分食棉花糖的伴侶,有坐在路邊穿著棉襖賣老北京小物件的奶奶,也有騎著三輪車賣著冰糖葫蘆的老爺爺…
在唱歌前朴樹說:“我想唱給那些早出晚歸的人們,那些生活特別艱辛的人們。”
站在高處的朴樹,帶著墨鏡,穿著樸素,站定後他衝著人群微微一笑,羞澀地揮揮手說:“週末好”。隨著音樂聲的想起,他開口輕輕地唱:
你是否得到了,期待的人生,夢裡的海潮聲,他們又如何,從指縫中滑過,像吹在曠野裡的風
……
人群中,有人默默地跟著打拍子,還有人嘴角上揚跟著哼唱。那一瞬間,空氣彷彿凝固了,一切都變得柔軟起來。
演出很短,只有一首歌的時間。
唱完歌的朴樹,衝著人群微微一笑,說了聲“謝謝”,轉身離開,圍觀的人們默默地散去,一步一回頭地看著朴樹的背影,鏡頭掃過之處,有人在輕輕地擦拭著眼角的淚水。
朴樹與這些路人素昧平生,但他願意走上街頭,為這些忙碌、各有艱辛的人們,唱一首歌,歌曲末尾悠揚的口風琴,像寒冬裡的一縷陽光,給這個寒冬裡的聽眾帶來了一絲溫暖。
現在的藝人,天價出場費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誰會放低身段在寒冬臘月跑到公園,去為來來往往的行人唱歌,但朴樹可以。
06
娛樂圈向來是喜新厭舊的地方,但對朴樹卻格外的長情,有網友說:十幾歲的時候喜歡他,覺得他文藝;後來長大點兒討厭他,認為他裝逼;現在卻愈發熱愛他,因為終於懂得了他的純粹。
在商業化社會,他對音樂一直抱有敬畏和虔誠之心,多麼難得。

去年八月,朴樹在上海舉辦歌唱會,唱完《且聽風吟》後,他不滿意,覺得自己唱得有點爛,滿臉歉意地說:“我再唱一遍,不好意思。”
歌迷喊道:說句話
朴樹害羞地回應:愛你們
歌迷繼續喊:說句話
朴樹回應:我不能說太多,容易走神,忘詞,要全神貫注
歌迷喊著:歌神,牛逼,沒毛病
朴樹:哎,又忘詞了
歌迷:不許哭
這就是朴樹,已過不惑之年,卻依舊是清白之年的模樣。

我們總喜歡用“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來形容朴樹, 對於這種說法,朴樹不以為然,他說:“不是我仍少年,是這個國家的人都選擇過早地老去。”
年少時,我們都渴望成為朴樹那樣的人,乾淨、單純、不世故,可後來發現,人生要經歷的事太多,無論哪一件都會讓我們捲進世故的旋渦。
想做少年,太難。唯有在朴樹的歌聲裡,才會記起自己曾經的少年模樣。
只是希望,往後餘生,歷經滄桑後,我們可以像朴樹一樣,過自己想過的人生,可隨意灑脫地生活,也可天真做少
閱讀更多 大禹等於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