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巧用、活用!廈門“雙線作戰”的科技硬核力量——大數據

  借力全國率先開通的大數據開放平臺,一週內開發出“新冠肺炎監測溯源系統”,並不斷加強大數據互聯互通,廈門一方面做實做細全民境內外疫情防控,一方面發力助力全面復工復產復學,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再上新臺階。日前,有關機構利用大數據對全國重點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廈門在33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中位列榜首。

善用、巧用、活用!廈門“雙線作戰”的科技硬核力量——大數據

大數據助力我市復工復產復課,我市高三日前復學,圖為學生通過智能防疫閘口進入學校。(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

  生產一線的口罩眼看就要用完了,全球繼電器龍頭企業——宏發電聲正發愁時,在企業統一口罩申購平臺的助力下,4.5萬多片口罩送貨到企,解決復工復產難題。

  廈門在全國首創個人、企業統一口罩申購平臺,從一開始的個人安全防護與社會心理穩定器,轉換成城市運行恢復與企業復工復產的助推器。

  從公平高效解決口罩配售難題的市民口罩預約,到保障市民健康出行的手機綠色健康碼申領、小區電子通行證;從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i廈門”入境申報到清明網上“雲祭掃”以及著手復課復學的“人像刻畫”……廈門借力全國率先開通的大數據開放平臺,一方面做實做細全民境內外疫情防控,一方面發力助力全面復工復產復課,政務大數據真正實現了互聯互通、活用巧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方法支撐疫情防控工作。這為廈門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經濟發展攻堅戰提供了根本遵循。廈門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中央、省委的部署安排,匯聚起戰疫硬核力量,其中,大數據在疫情防控、社會治理、復工復產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科技賦能、數據驅動,廈門城市“滿格”平穩運轉。日前,有關機構利用大數據對全國重點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廈門在33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中位列榜首。新華網發佈的春節後部分城市復工率指數,廈門位列第五。

  廈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線作戰”背後的大數據力量,得益於先發優勢,更得益於廈門這一年多來的前瞻佈局和優化提升。舉行新經濟發展大會,打造數字經濟引領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入大數據優質企業;正式上線大數據開放平臺,健全大數據開放管理和服務機制……廈門不斷推動大數據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數據服務與融合應用相互促進的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

  早佈局、抓關鍵、謀長遠。在近日召開的市委政法工作會議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會議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昌升提出,要力爭用3年時間率先建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市,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撐。這為廈門打造市域社會治理創新模式,提升社會治理系統化、社會化、精細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吹響了新的號角。

  在大考中不斷錘鍊治理能力和應對突發重大公共事件水平,交出了社會治理、智慧城市發展的“廈門答卷 ”後,廈門又開啟了以大數據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全新徵程。


  【“智”對疫情】

  看不見的全流程監管

  “您好,請出示您的信息登記二維碼。”近日,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220名旅客一進入高崎國際機場,入境檢查點的工作人員就開始提醒,請他們註冊“i廈門”進行入境申報。

  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嚴防境外疫情輸入成為當下我市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我市再次啟動新冠肺炎監測溯源(防控大數據)系統,通過大數據把好入廈的第一關。

  廈門是人口流入地城市,也是旅遊熱點城市,這給“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我市開發的新冠肺炎監測溯源(防控大數據)系統,把社區摸排、入廈系統、卡口採集、酒店上報、線索申報等進行全面歸集,掌握在廈人員健康狀況和流動情況,築起防護牆。

  這個系統能在茫茫人海中尋找“2B”人群,能追蹤病毒的蛛絲馬跡,還能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助力流行病學調查和溯源。“我們設立了預警任務中心,一旦某一個管控節點出現疫情預警,可以自動生成任務直接通知下一個節點的人‘提前蹲守’,實現‘信息等人’。”廈門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主任葉荔姍說。

  社區是疫情“內防擴散”的第一道防線,是防疫大數據的另一個重要入口。

  近日,“家住廈門”平臺推出“小區電子通行證”功能,在集美寧寶世家率先試行。業主方燕華說:“每次回小區只要掃二維碼、測量體溫、在手機上填寫溫度,省去了許多麻煩。”這個“小區電子通行證”與全市健康碼系統同步對接,線上線下全力守護居民的健康安全。

  借力數據分析,做細全民防控。目前,我市已形成一張信息大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童平平將其形象地比喻為一個“大漏斗”。她說,我市藉助大數據技術對入廈人員從入廈前、入廈中、入廈後等多維度進行人員刻畫和追蹤,最後通過社區網格化精準推送。

  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該系統累計建立健康卡並實施14天入戶管理人數達8萬人,截至4月13日16時,入廈人員在線登記人數達301萬人,並從中篩查出重點防控人員。

  看得見的防控,看不見的雲端處理。系統建設的主力軍之一、暢享信息董事長郭勁軍說,他們在後臺根據人員的易感程度,進行分級分類管理,通過算法模型快速識別需要管理的對象,並同步與疾控監測、醫療機構系統、社區網格數據互動互聯,實現對重點人群的全流程監管。

  “多渠道摸排子系統”“發熱疑似病人處置管理”“密切接觸人群監測管理” “重點人群康復管理”“醫療物資管理”“大數據疫情監測分析”……這一個個管理模塊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與時間賽跑,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戰疫新武器增強了疫情防控的科學性、有效性。


  【護航復工復產】

  大數據勾勒廈門復工“圖譜”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係生計。

  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既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實際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穩定運行的重要保證。特殊時期,我市通過大數據為全市企業安全復工“戴上”口罩。

  近日,全球繼電器龍頭企業——宏發電聲簽收了由京東快遞直接送貨上門的逾4.5萬片口罩,吃下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的“定心丸”。“真是及時雨!”宏發電聲副總裁吳京洧說,生產一線的口罩快用完了,正發愁到哪裡採購這麼大批量的口罩。

  此前,廈門通過“i廈門”系統率先推出的市民口罩預約配售模式,已被全國其他城市借鑑推廣。在成功打造出全國首個口罩預約系統的基礎上,我市又通過“i廈門”服務平臺,推出“團體單位線上口罩購買系統”,實現無接觸的全流程線上購買, 精準配置緊缺防護物資。

  3月10日以來,該系統已為全市1.4萬多家企業送出了超過800萬片口罩。線上口罩預約成為不斷迭代的城市數字公共服務產品,從一開始的個人安全防護與社會心理穩定器,轉換成城市運行恢復與企業復工復產的助推器。

  精準的數據,精心的組織,大數據助力“惠企”“暖企”政策落到實處。

  “現金流就是企業的生命線,感謝集美區政府及時兌現扶持資金,保障我們的正常運營。”2月28日,廈門開心上校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收到近10萬元的集美區商貿餐飲業發展扶持資金,該公司總經理黃瑜婷喜笑顏開。

  集美區工信局軟件信息科科長謝茗介紹,集美區依託“i企寶”,加快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地速度。該平臺歸集多方數據,實現多種政策“一站式兌現”和“一鍵式兌現”,讓企業減少重複填寫資料,提高兌付效率,幫助企業順利“過冬”。

  電力大數據不僅勾勒出廈門復工復產“圖譜”,同時支撐政府分析決策、有序組織企業生產經營。2月16日,國網廈門供電公司比對數據發現76家企業疑似未按要求開展復工復產登記,政府相關部門及時進行了現場核驗。

  化繁為簡、保駕護航。在大數據的加持下,我市復工復產奏響了“春之歌”。


  【助力社會治理】

  從“雲祭掃”到復學復課“人像刻畫”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疫情陰霾仍未消散,如何防範人群扎堆,尤其是防範境外人員集中性流動帶來的疫情風險,引導市民更加有序、安全祭掃,成為當時最緊迫的社會治理問題。

  我市開通網上祭掃平臺“廈門雲祭園”。特殊時期,市民群眾可換個方式寄託哀思,登錄“i廈門”,通過“掌上服務”進入“廈門雲祭園”,根據引導進行祭掃。“尊重傳統的同時,也給大家提供了方便!”“不扎堆、不聚集,也很智能!”網友們紛紛為廈門這項舉措點贊。

  事實說明,大數據觸角已深入我市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我市充分發揮“互聯網+政務”“互聯網+民生”服務能力,依託“i廈門”、廈門市民卡平臺,通過疫情防控專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實名實人認證、愛心捐贈、實名乘車、移動支付結算、智慧就醫等全流程智慧服務,最大限度隔絕病毒的傳播風險,實現疫情期間便民服務“不打烊”。

  推行“不見面審批”,讓數據多跑路。目前,“i廈門”平臺已接入28個市級單位、6個行政區的政務預約服務,網上可預約辦理事項超3000項、掌上可辦理事項達140餘項,包含社保、醫保、公積金、生育險、養老險辦理等多個高頻熱門應用。

  接下來,我市還將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全市師生進行精準的“人像刻畫”,為安全復學復課保駕護航。

  以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中心,以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我市善用、巧用、活用大數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城市治理的乘數效應開始顯現。


  【記者手記】

  大數據背後的“廈門速度”

  從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乃至居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來看,大數據在廈門雙線戰疫中跑出了速度,跑出了溫度。

  觀察大數據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廈門“心中有數”:佈局早、抓關鍵、謀長遠。大數據驅動的精準防疫和復工復產,是廈門提升城市現代化、智能化水平,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應急機制的生動實踐。我們相信,大數據等“科技硬核”的應用,必將助力廈門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併為未來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管理和城市治理體系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大數據背後的“廈門速度”,同樣可圈可點。在所有功能點、頁面設計、系統流程等都需要從無到有進行規劃,而且國內沒有先例可循的困難面前,我市在短短一週內開發出“新冠肺炎監測溯源系統”。連續奮戰48小時後,廈門口罩在線預約系統升級版正式出爐。

  在如此短時間內,廈門迅速搭建防疫網,做到戰疫有“數”,得益於這些年智慧城市的建設。

  去年,我市在全國率先開通大數據開放平臺,構建了包含22個領域主題、20個行業分類,涵蓋39個政府部門的數據開放門戶,與群眾生活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

  不僅如此,截至目前,我市已經面向企業開放了200億條數據,且通過“安全屋”技術,搭建起了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樑。目前我市的政務大數據已經真正實現了互聯互通。

  專家稱,大數據是一個工具,要發揮其作用,關鍵是要打破壁壘,形成部門聯動,建立起信息高速公路,數據才能真正跑起來。廈門這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豔 李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