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多少年輕人不知道祖墳在哪裡?


清明節,有多少年輕人不知道祖墳在哪裡?

如果一定要從所有的節日中刪除一個的話,我想大部分年輕人會選擇清明節。

猶豫一秒鐘算我輸。

對於當代年輕人,清明節是三天假期,是一次出遊踏青的機會。

祭祖掃墓什麼的都是父輩的事,大多數人連祖墳的位置都找不到。

我一個朋友,去年清明回老家上墳,他爸腿摔傷了,讓他們弟兄幾個自己去。

他們好不容易按他爸畫的“地圖”找到了地方,一看五六個墳包排在一起,根本不知道哪個是自己家的。

最後還是開視頻讓他爸確認的。

在這之前,他們可是年年清明都跟著父親去祭祖的。

大寫的尷尬啊!!!


清明節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節日。

春天是天氣轉暖,萬物生長,新事物欣欣向榮的時候。

我們卻選擇在這樣一個時候,按照傳統的禮儀和流程去緬懷逝去的先人。

新老事物的衝突,新老事物的交替,新老事物的傳承竟這麼奇妙的融合在了這個節日。

但是在今天,清明節逐漸變得“形式化”,年輕的一輩不知道為什麼要大老遠跑去掃墓。

在網上雲祭祖不就好了嗎?方便環保還不會引發山火,何樂而不為。


清明節的困惑只是時代洪流的一個縮影。

傳統和現代的衝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劇烈。

年輕一輩的觀念和老一輩的觀念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激烈的摩擦。


微博上有網友講了一個真實例子。

這位網友經常在B站瀏覽各種視頻,他那電視臺出身的老爺子對此嗤之以鼻,常常擠兌他。

這次老爺子看著滿屏幕花花綠綠的彈幕,又開始嘲諷他:畫面都被擋完了,你還看什麼視頻?

他一聽,積壓已久的怒火瞬間爆發,兩爺子吵了一下午。

這位新聞科班出身的老爺子,對時下蓬勃發展的自媒體不屑一顧,認為這是外行瞎胡鬧。

他們估固執地認為媒體就該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

對自媒體創造的繁榮視而不見,甚至否定一切與此有關的東西。

殊不知在文化領域,“相信群眾”已經被反覆驗證。

文化來自生活,一小群人的認識和經驗是不能替代大眾的。


這樣的衝突還有很多。

疫情爆發之初,地方政府要求取消婚宴。

很多年輕人覺得取消就取消唄,反正也不想辦,要不是有傳統習俗約束著,還不如把辦婚宴的錢拿去旅遊蜜月呢。

我同事得知婚禮要強制取消的那天,氣得跺腳大罵,他說我準備了這麼長時間,花了這麼多精力協調雙方家長,現在取消了,明年還要再來一遍,誰受得了啊!!!

和年輕人的想法不同,老一輩認為婚姻是大事,人一輩子就一次婚禮,不僅要辦,還要熱熱鬧鬧的辦,吉利!


再來看個例子。

手機已經成了很多人身上的一個器官,離開手機一分鐘也活不下去。

可是詭異的是,手機用來打電話的頻率卻越來越少。

能用微信絕不發短信,能發短信絕不打電話,陌生電話絕不回撥,這幾乎是當代年輕人的基本社交禮儀。

美國一項針對年輕人的社交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接近36%的人患有重度電話恐懼症,僅有8.2%的人沒有電話恐懼症。

這。。。。。。

老一輩人正好相反,他們認為手機就是用來打電話的,打電話談事情效率最高,微信有一句沒一句的容易耽誤事。

你看,連交流工具的使用都有這麼大的分歧。更別說Cosplay,同人圈,飯圈這些亞文化了。


未來,各個領域各個層級的新老衝突會更加嚴重,調解這些衝突的行業會應運而生,並且越來越火爆。

看看現在講解婚戀的書有多暢銷,各種相親節目、家庭糾紛調解節目有多火爆,就知道這些新行業的市場會有多大。

越來越多的傳統會被重新解釋,重新定義,賦予它們時代的意義。

老祖宗的好東西不能一直放在博物館裡,它應該用來解決當下的問題,應該成為被當代人接受和認可的東西。


清明節一樣會被重新詮釋。

在以宗族為基礎的農耕時代,祭祀祖先、緬懷先人是增加家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手段。

今天,祭祀祖先,增加家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凝聚力依然很重要,但是形式要換一換了。


(2020年4月5日,本文首發公眾號:樓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