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羽毛球決賽打到決賽局,在對手握有 7 個賽點的極端不利局面下逆風翻盤,在家鄉父老面前奪冠……儘管這樣的劇情略顯俗套,但無疑非常適合用在一部勵志體育電影之中,可能唯一有些違和的,就是這部以勝利作為結尾的片子偏偏要叫《敗者為王》這個名字(也沒有辦法)。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2018 年 9 月,電影《李宗偉:敗者為王》上映,該片是基於馬來西亞羽毛球運動員李宗偉的自傳改編而成,真實紀錄了這位馬來西亞運動界一哥在少年和青年兩個人生階段的成長經歷。上面提到的情節,則是李宗偉在 2006 年馬來西亞羽毛球公開賽逆轉林丹的經歷,不過在電影中,這位終生“宿敵”被處理成了“凌丹”,並且毫無牌面,一句臺詞都沒給安排。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其實如果以交戰戰績對比來看,那林李二人或許根本談不上宿敵,因為後者在中國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綽號——千年老二,因為不管是在世錦賽還是奧運會,李宗偉都沒有拿到過金牌,而很多次正是林丹親手打碎了他的冠軍夢,以至於李的同胞、華人說唱歌手黃明志惱羞成怒地寫歌辱罵林丹。但在馬來西亞,李宗偉卻有著超高的人氣和影響力:電影的首映式安排在了馬來西亞吉隆坡國家體育場,當晚有超過 2 萬觀眾出席並觀看了電影,創造了馬來西亞最大規模電影首映禮的紀錄。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不僅江湖上流傳著李宗偉的傳說,身居馬來西亞廟堂的政府高層們也對他極為看重:2008 年奧運會獲得銀牌後,25 歲的他被冊封拿督勳銜,成為馬來西亞最年輕的拿督;2016 年第三次斬獲銀牌後,他又受封拿督威拉。

拿督,是馬來西亞對當地有崇高名望人士的尊稱,雖然這只是一個象徵式的身份,但是級別上相當於我國的省長,也就是說李宗偉在 25 歲的年齡就獲得了類似榮譽省長的地位。而拿督威拉又是比拿督更高一級的勳銜,僅次於拿督斯里——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 - 莫哈末在任時勳銜就是拿督斯里。由於沒有實權,套用我國政治話術,可以說“李宗偉在馬來西亞享受了副國級待遇”。

有網友指出,李在大馬的影響力相當於姚明 + 劉翔 + 李娜在中國影響力的總和。對於中國球迷而言,這個連亞運會冠軍都沒拿過的“千年老二”,憑啥能有如此高的社會地位?這就要從馬來西亞複雜的政治&民族生態歷史說起。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大馬華人可能是世界上掌握語言數量最多的群體,國語、英語、馬來語、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等,這些語言都有特定的運用場景,比如在學校基本是用馬來語和英語,和家人、同鄉交流時用方言,和本地其他華人對話用國語。

這還只是馬來西亞多元的一角,除了上世紀初至 40 年代至抗戰前移居的華人外,本地馬來人、印度人外加殖民地時期留下的英、葡、荷等歐洲後裔,共同組成了這個國家。而在宗教方面,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同時,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的信徒們同樣享有宗教自由。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跟世界上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如今的馬來西亞過去只是“日不落帝國”殖民統治的一部分,也是大英帝國“分而治之”政策下的犧牲品:馬來人在鄉村種田,華人採錫礦、做生意;印度人則去割橡膠或修建鐵路。在殖民統治者看來,三大族群跟不可能形成共識,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遑論組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早在被殖民階段,該地區佔比最多的馬來人和華人幾乎沒有交集和融合機會:被養成“馬來人至上”特權意識的馬來人卻沒有經濟地位,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他們貧困率極高,但是卻壟斷了警察和地方軍隊;而憑藉著勤勞、智慧、重視教育和族內團結等優點,華人很快成為了當地最有經濟實力的群族,並且想要謀取政治力量。

橫掃亞洲的殖民地民族主義浪潮來到了馬來亞,在二戰中遭到挫敗的英政府也主張儘快撤出東方。在經歷過一系列內外鬥爭後,1963 年 9 月 16 日,英國以前在東南亞的四個殖民地組成了名為馬來西亞的聯邦制國家,而由於馬來人懼怕新加坡為數眾多的華人會削弱他們在國家的人數比例,新加坡獨立,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知道的馬來西亞。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但獨立並沒有改變三大族群之間的隔閡,尤其是華人和馬來人的矛盾。儘管保留了族內自由學習華語的權利,華語學校也有法律明文保障,但馬來語仍是當地的官方語言,並且馬來人享有諸多特權,如馬來人的保留地制度、公職人員的保留名額制度等等,公民權獲取、教育和就業都處處彰顯著歧視與不平等,這些矛盾最終引發了馬來西亞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族群衝突事件——5.13 事件。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1969 年,長期執政的巫統(馬來人政黨)、馬華公會(華人妥協派,又被當地華人稱為“賣華公會”)和印度國大黨共同組成的聯盟黨在選舉中失去了國會三分之二絕對多數席位,而以華人黨派民主行動黨為首的反對黨聯盟則取得重大勝利,結果引發馬來人對失去政治特權的恐懼。就在吉隆坡華人在 5 月 13 日組織慶祝遊行時,他們與馬來人發生衝突,這種矛盾衝突旋即蔓延全國,6000 所華人住宅和企業被焚燬,超過 184 名華人喪生。

這次衝突並沒有解決矛盾,反而引發了馬來人更大的憂慮,當地政府並沒有花太多精力思考如何彌補族群間的裂痕,而是推出了進一步提升馬來人地位的“新國家運動”:政治上繼續推廣“馬來人至上”,削弱華人反對黨的政治力量;經濟上利用國家政權重組社會資源,關鍵領域的國營公司也直接由政府控制;文化上則限制華人文化,如大學考試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按族群比例而不是成績招生,同時大力推廣馬來化。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1981 年,政治強人馬哈蒂爾帶領馬來西亞走向復興之路,但整個國家的族群矛盾卻並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而消褪,這位總理持明顯的偏向馬來人的立場,常常警告馬來人不要把經濟主導權拱手讓給華人,並要求其他族群臣服於國家的馬來人特徵和政策。

馬來人在這個國家生來高其他族群一等,“馬來人至上”的意識早已在他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甚至國家的憲法中都明確規定了族群關係是不平等的。因此不管繼任者提出“學生交融計劃”還是“一個馬來西亞計劃”,收到的效果都不好,那些被邊緣化的族群始終沒有得到平等對待。

儘管由於 5.13 事件的教訓,大馬在近 50 年來都沒有大規模的族群衝突事件,但誠如馬華工會前總會長翁詩傑所言:“大馬建國五十年來,各族仍未真正交融,各族仍停留在容忍的階段,容忍是被動的、有限度的,不曉得何時會崩潰決堤。”前總理納布吉也有著類似的理念,他強調“容忍”意味著不太喜歡,是在別無選擇時的被動接受。

正是這種錯綜複雜而又危機四伏的族群矛盾,讓李宗偉的影響力突破體育圈,成為整個大馬極具影響力的名人。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出生於昆明的美國學者安德森 - 本尼迪克特將民族稱為“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因為我們不可能有機會跟自己的大多數同胞進行交往,卻能因為某個互相連接的意象而產生認同。競賽化的體育運動則是連接大眾、建構民族認同最有效的“意象”之一,因為大多數人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遠遠大於對政治的關心,而競技體育則很容易讓人產生榮辱與共的民族情感,尤其是在奧林匹克賽場上,升國旗、奏國歌這種極具儀式感的頒獎方式,非常能凝聚民心。

羽毛球是馬來西亞國球,也是為他們贏得最多冠軍的運動項目,在這個並不以體育見長的國家,羽毛球幾乎是他們最後的尊嚴,曾在湯姆斯杯取得男團三連冠的馬來西亞,最近一次捧杯已經要追溯到 1992 年,之後一直在走下坡路,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李宗偉一人在苦苦支撐,他的身上也一直寄託著整個國家奧運奪金的夢想。

李宗偉的實力也確實擔得起這份期望,連續 825 天佔據男單世界第一的寶座,超級系列賽、各種公開賽冠軍拿到手軟,首位積分突破 10 萬的男單選手……雖然從來沒有拿到過奧運冠軍和世錦賽冠軍,甚至始終無緣亞運冠軍,但只要他參加比賽了,就永遠是馬來西亞最有希望奪冠的運動員。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在《敗者為王》的電影中,多次出現一群馬來西亞人聚在一起看羽毛球比賽的場景,這的確真實地反映了當地人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尤其是李宗偉出戰重要比賽時,幾乎全國上下都在關注著他的表現。比賽結束後,第二天所有馬來報紙的頭條都會是他成功或者失敗的消息。等到他回國,又是接機、掌聲、“你仍是國家英雄”的呼聲撲面而來。據說在 16 年奧運會,總理甚至承諾如果李宗偉奪冠,馬來西亞全國放假一天,這是何等的待遇。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被寄予瞭如此大的期望,李宗偉自然也揹負了比普通運動員更沉重的壓力和使命:為這個國家奪得奧運首金。

早在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李宗偉就萌生了退役的想法,並在公開採訪時表示這事自己最後一次參加奧運,他的目的是為國爭光,因為“馬來西亞和我至今都還沒有一枚奧運金牌”。而在倫敦收穫銀牌後,他又在里約再次屈居第二,甚至現在仍然沒有放棄參加東京奧運會的機會,可見其對奧運金牌的執念有多深。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同樣是在倫敦奧運會,馬來奧運代表團團長直言“李宗偉的健康是一則馬來西亞的國家秘密”,以“保護國家機密”為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當他在一年後的世錦賽決賽因傷退場後,總理納吉布、華人公會署理總會長廖中萊都對他的體育精神讚不絕口,要求民眾向英雄學習。

遺憾的是,大馬的羽協跟我國足協同樣自帶招黑屬性。李宗偉不止一次公開抱怨羽協,訓練環境差、領導只看勝利、改革一刀切、迷信洋教練等等都是槽點,這些給李宗偉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尤其是在被質疑為何輸球時,曾帶過李宗偉的中國教練李矛就曾在內部會議上拍桌子發火,指著一眾領導的鼻子罵:

“就是因為你們!我在中國隊輸過球,在韓國隊也輸過球,沒有一個國家像你們這樣。宗偉不過輸了一場球,你們那麼多大人物要來了解情況。輸球哪有你們這樣的?我現在最希望宗偉在馬來西亞輸一場球,這一定是好事。”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印尼羽毛球名將陶菲克曾批評李宗偉心理素質差,只能算優秀而不是“偉大”的球員。但也許只有自己真正站在這個位置上,才能感受到切實的壓力。如果你能理解克利夫蘭 16 年奪冠後對勒布朗那句“Cleveland, This is for you”背後的宣洩,那麼李宗偉背上的壓力大概是勒布朗的 100 倍,因為騎士隊的勝負還只象徵著一座城市的復興進程,而把拿督的羽毛球拍放到顯微鏡下,或許會看到“民族團結與復興”幾個字。

當然,李宗偉在馬來西亞也有很多黑點,比如給前總理納吉布站臺,後者的老婆羅斯馬出席了李宗偉的婚禮,甚至直接坐在了他和妻子黃妙珠之間,關係非同一般。而隨著納吉布腐敗被實錘,很多人也質疑李宗偉賺的那麼多錢是不是也跟腐敗有關。再加上他和馬華公會走得很近,一些大馬華人對他的印象也不算好。

羽毛球名將李宗偉宣佈退役,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不過只有在談到李宗偉、為他加油吶喊的時候,整個馬來西亞才忘記膚色、種族、宗教的分歧,緊緊團結在一起。“千年老二”始終沒有得到過世界冠軍,但他的的確確得到了馬來西亞人的心。

對於中國羽毛球迷來說,李宗偉只是“千年老二”的代名詞,是給林丹搭戲的配角。然而對大馬人民來說,他不只是一名運動員,而是一個集政治、民族、文化於一體的符號,這個國家任何族群都能暫時集中在電視機前屏幕,團成一股繩。只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的關係如何協調,不是一個李宗偉就能解決的,他或許可以讓各族群人士暫時坐在一起,但如何處理好複雜的族群關係,還需要考驗當政者的智慧。

年近 40 的李宗偉已經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國家賦予他的使命,而屬於所有大馬人民的下一個李宗偉,不知何時才能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