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歲上大學,深陷數學“泥沼”難自拔,拒絕工作靠400低保續命

他16歲上大學,深陷數學“泥沼”難自拔,拒絕工作靠400低保續命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與瘋子的分隔向來模糊不清。功成名就,出人頭地,這是眾人對天才這個名頭下的人的幻想與認知;但能夠被稱作是天才的人在世間可謂是浩瀚如星辰,還有那麼多隕落的曾經的天才,後被人當作廢物與瘋子。劉漢青就是這麼一個無法定義的人。他在十六歲時憑藉優異的成績進入了985大學,如今卻只能靠著微薄的低保生活。那麼,他到底是真的天才,還是廢物呢?

天才的光輝

1964年,在如今江蘇省興化市第一大鎮——戴南鎮的一個村莊裡,劉漢青出生了。當時的鄉鄰都沒有想到,在十六年後,這個孩子成為了村子裡的第一個大學生。在1980年,十六歲的劉漢青不負"天才"之名,以398.5的優異成績,成功地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放在那個年代,對於一個破舊落後的小村莊來說,這可以說得上是天大的喜事與榮耀。

他16歲上大學,深陷數學“泥沼”難自拔,拒絕工作靠400低保續命

劉漢青自小便成績優異,一直被旁人看作是天才般的人物,這一點在他高考後更是被村人們所堅信。包括他父母在內的眾人,在引以為傲的同時,也都相信著在大學之後劉漢青終會成大器,擁有他們未曾經歷過的錦繡前程。

而剛進入大學的劉漢青也並未辜負來自父母與鄉鄰的期望。他就讀於材料系熱處理專業,為了成為工程師的目標而奮鬥著。這樣一個有能力也有努力的人,放在現在也許也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在大學的前兩年,憑藉著自己的實力與毅力,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天才的光輝在這時仍然籠罩著他,但是沒人察覺到,那光芒似乎正在黯淡下去。

成也數學,敗也數學

劉漢青是具有數學天賦的一個人,他在理科上的實力遠遠強於語言文學方面,這一點為他的優異成績貢獻了許多。在大學生活的第三年,劉漢青遇上了他從靈魂深處喜愛的事物,而這,也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點——文學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他16歲上大學,深陷數學“泥沼”難自拔,拒絕工作靠400低保續命

1966年,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1+2"猜想,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歷史上栽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79年,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由徐遲發表出來,而當時劉漢青正處於為了大學夢想而努力學習準備高考的階段,並未將太多注意力放在這上。

但也許就是俗話說的世事無常,原本看來也許就此再無交集的兩樣事物,就這麼在三年後再次相遇。這一次劉漢青沒有再略過它,他真正地將哥德巴赫猜想放進了大腦中。他感覺到自己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越是鑽研越是覺得數學蘊含著無窮奧妙,懷抱著對陳景潤的嚮往與超越陳景潤的決心,

他一心撞進了數學的浩瀚宇宙中。

他16歲上大學,深陷數學“泥沼”難自拔,拒絕工作靠400低保續命

劉漢青原也是具有數學天賦的,在經歷了這一次"靈魂的碰撞與交流"後,他愈發沉迷乃至於到達了痴迷的程度。而與之相對的是,在數學上的愈發沉迷,帶來的是他對於自己專業的不上心與興趣的漸漸消失。曾經優異的成績也開始慢慢成為過去,老師與同學見他如此痴迷也曾進行勸解,但也許是因為古往今來所有天才們共有的犟性在作祟,再加上他的熱愛,他絲毫沒有改變。

師友們的勸解無用,無數次學科上的不及格也未使劉漢青回心轉意,他依舊一門心思撲在數學上,不願留出一分一秒給自己的專業。畢業時分來得很快,大家都拿到了畢業證,而劉漢青,只收到了一份不值一錢的肄業證。他再未從鄉鄰們那裡收到欽佩仰慕的目光,曾籠罩在他身上的天才光輝,至此消散殆盡。

他16歲上大學,深陷數學“泥沼”難自拔,拒絕工作靠400低保續命

被數學佔據的生活

肄業回鄉的劉漢青似乎並不在意這個結果,他無視掉旁人的目光,繼續投身於無窮無盡的數學研究中,數學成為了他的生命,成為了支撐他整個人的骨架。他不管家中事務,整日裡只顧鑽研數論,房間裡堆滿了數學資料著作與手稿,年邁的父母不得不為他操持著家中的大小事宜。

劉漢青沒有工作,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村裡為此幫他評上了低保戶,以便他每月可以獲得400元不至於無法生存;曾經的同學知曉他的境況也各盡自己所能地幫助他。但幸運女神似乎並不眷顧他,他仍未取得數學桂冠上的明珠。

他16歲上大學,深陷數學“泥沼”難自拔,拒絕工作靠400低保續命

1989年的時候,劉漢青寫出了一篇論文,他的高中同學翟明知道後便想法設法地將文章掛到了國外網站上,在激起一小朵水花後便沒了下文;後又求的機會,將論文遞給了北大數學教授潘承彪。潘承彪回信指出了論文中一個未經證明的論點的問題,劉漢青對此只說"那個地方根本不用證明"。至此,也再無任何下文。

理想的偏執

劉漢青在遭遇了眾多的質疑與不解後,再未向外界公佈自己的研究,在數十年時光流逝中漸漸沉寂。在眾人的眼光中,他仍然是個一事無成的人:大學沒有畢業,沒有工作,沒有娶妻生子贍養父母,研究也沒有成果。他就是一個廢物。這就是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

但是也有不同想法的人。"一個人用自己的一生,付出一輩子,沒有任何功利心,去鑽研自己喜歡的東西。難道僅僅因為貧窮,就不能研究數學了嗎?"這是翟明的回答。是啊,說到底這也只是劉漢青自己對於理想的偏執,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父母也並未有怨言。

他16歲上大學,深陷數學“泥沼”難自拔,拒絕工作靠400低保續命

在不損害別人利益的情況下過自己的生活,難道不行嗎?恐怕誰也無法給出否定的答案。高爾基說過,"天才是由於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的熱愛而已";蘇軾也有這樣一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熱愛與堅持,劉漢青都具備了,並且在過去以及現在乃至將來都在一直堅持著。

歷史無數次地證明,即使是在如今被公認為天才的人,在百年前,在他生活的時代,也有很大可能是東家西舍嘴裡的"瘋子"與"廢物"。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佈滿了荊棘與旁人的誤會與不解。也許數十上百年後,劉漢青也能成為這樣一個人。

但話說回來,縱然他失敗了,又有何為呢?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