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曾經我單純的以為凡事追求精緻,要求完美,是一種美好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對自己就特別的狠。

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必須完成,即使是熬通宵。

減肥的時候,說不吃就不吃,真的能幾天除了喝水什麼都不吃。

說好的5點早起,也已經堅持了幾年,若是偶爾幾天沒按時起床,那麼一天都會有深深的自責和內疚感。等等。

當然不可否認,這種心態為我帶來了諸多的學業和工作上的成功。也給我帶來了自律,有責任心等美好的標籤。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它又給我帶來了多少焦慮,困擾,不自信甚至自暴自棄。

我的潛意識中總是要求自己要麼不做,做就要做到完美,否則那就是失敗。

結果導致自己經常因為害怕失敗,甚至不敢接受機遇和挑戰。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卡耐基《人性的弱點》那句名言:

沒有人能永遠達到完美。期待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則是愚蠢和荒唐的。

這句話當時顛覆了我對完美的認知和執著。

從此開始閱讀各種有關心理書籍,艱難的翻越“完美主義”這座心理上的大山。

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從神壇上下來吧,你得允許自己成為人。

在生活中,提到“完美主義”,你會看到很多人微笑著表示認同,認為完美主義者就是那些在生活中精益求精,要求很高的人。

但你以為的那個“完美主義”不過是你思維中的海市蜃樓。

因為世上本來就不存在完美,它是一個陷阱,一種並不存在的假象。

不管我們花費多少時間,精力和金錢,都不但徒勞無功,而且令人緊繃。

完美主義更多的是一種認知——我們希望別人覺得我們是完美的。

曾聽說有個23歲的女孩子,三年內整容了19次,什麼墊鼻子開眼角瘦臉等等,最後還是認為相貌不完美想去整容,被醫生告知身體狀況不允許後,只能戴著面紗出門......

娛樂圈也不乏許多明星整容整到瞎的。比如孫菲菲本來是個清純甜美的姑娘,結果追求完美的她在整容刀下已經面目全非了。

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完美主義者對失敗有著更強烈的恐懼,尤其是在自己在意的方面。因為怕輸,甚至失去了抗爭和嘗試的勇氣。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完美主義者?

想要去嘗試新事物,但卻有十幾個理由說服自己前路漫漫,指不定佈滿荊棘。沒有一條清晰的路在前方,因此最終放棄。

其實我們一直都有不畏失敗的勇氣。

當蹣跚學步的時候,你便不斷地跌倒,哭泣,可是幼小的你從沒坐在地上再也不肯爬起過。只是跌倒爬起,跌倒爬起,直到成功為止。

為什麼初生時的你有如此的勇氣,但一路走來,你卻慢慢丟棄?

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完美主義者拒絕負面情緒,

無論是拒絕表達負面情緒,還是不允許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這些情緒都只會變得更加強烈和危險。

他們永遠都是幫助別人,而向他人求助會讓他們自覺無能和羞恥。

他們永遠都是以強者的姿態出現,似乎脆弱和他們無緣。

11月27日凌晨,臺灣演員高以翔35歲的過勞死,不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嗎?

"Give ourselves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允許自己為人)" 出自哈佛《積極心理學》的教授者沙哈爾博士的口中。

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生活就會起起伏伏。

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一味地給自己設定超人的標準、高高的期望值,會讓幸福變得可望而不可即,為了並不存在的完美而痛苦,是人生的愚蠢。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去苛求完美,因為他們懂得: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休息,玩樂,直覺,歸屬,創造,感恩,遠比保持完美更重要。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的美好,就在希望和奮鬥之中。

讓我們學會放下種種應該,擁抱不完美的自己,走向全心投入的滿足生活。

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最完美的產品在廣告裡,最完美的人在悼詞裡,最完美的愛情在小說裡,最完美的婚姻在夢境裡。

很多人喜歡標榜自己是完美主義,其實是委婉地告訴別人,達不到他的要求是你不夠優秀。

然而想要讓完美主義者滿意卻並非那麼輕鬆,因為他們習慣制定高標準和高目標。他們達到標準就接受對方,達不到這個標準就鄙視、不信任對方。

曾經看過的一段軼聞,當年胡茵夢與臺灣作家李敖一見鍾情,並被奉為“完美女神”。但他倆的“完美婚姻”只持續了兩三個月。

分手原因極其好笑,李敖看到胡茵夢上廁所時的“面目猙獰”,導致她的完美女神形象轟然倒塌,再也無法在一個屋簷下生活。

丘吉爾說過:完美主義讓人癱瘓。

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會對孩子有超乎常人的標準與要求,結果使孩子有了自卑心理、自閉傾向。

而完美主義的妻子,會要求丈夫盡善盡美,既要能力超群,又要溫柔體貼,還要照顧自己每時每刻的情緒變化,結果導致丈夫常常覺得無所適從,埋下雙方矛盾的根源。

對工作要求完美主義的領導,經常讓下屬苦不堪言,儘量逃避和拖延工作。

可見,完美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煩惱。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現實生活中,大家都理解只要人做事就難免會出醜犯錯。

當某些人的表現完美無缺時,反而會讓人覺得他不夠真實,難以親近。

減少對他人的批評,以耐心和同理心來對待他人。這樣不僅可以改善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際關係,還可以減少自己對於來自他人的批評的恐懼。

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近年來,心理學家發現,完美主義其實是複雜的,並且指出完美主義在某些時候其實是推動人們努力工作併為自己設定高標準的重要動力。

事實上,有完美主義情結的人很多是資質優秀的人。在有些時候、有些場合,有點完美主義挺好的。

這常常能夠帶來個人的成功以及社會的進步,會讓我們思考得更全面,做事情更縝密。

泰勒博士應用積極心理學的重要原則將“消極完美主義”直接稱為“完美主義”,而將“積極完美主義”稱為“最優主義”。

這兩者在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存在,這種區分能幫助我們清楚和準確的理解什麼是成功和自我實現。

完美主義者認為人生道路應該是一條筆直的直線;最優主義者則把人生看做不規則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線。


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最優主義者把挫折和失敗看做最好的自我成長反饋。


完美主義者教條、苛責、防備心強;最優主義者具有適應力、寬容、樂於接納意見。


完美主義者只關注結果,以致他們熱衷於設定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目標;最優主義者在奔向目標的同時,還會享受過程中美好的一切。

從完美主義者的幻想世界走出,慢慢地轉變為一個最佳的、“足夠好了”的現實最優主義者。

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限制下,盡全力安排扮演好生活、工作中的各類角色,尋找最佳的或是接近最佳的方式來分配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做到足夠好了就行。

摒棄完美主義者的極端思維,像最優主義者那樣更善於接受、適應變化和不確定性,才能學會悅納不完美和失敗,同時迎接成功並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翻越了「完美」這座心理大山,我終於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追求卓越,但不要完美主義。

我們生而不完美,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不跟自己較勁兒,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收穫幸福。

著名遊吟詩人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曾經說過:“不夠完美又何妨,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看破自己的不完美,不執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不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