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她終其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她也從沒有得過任何國際大獎,但是所有人都認為她是大師。她給冰心接過生,她一生親手將5萬多個孩子迎接到這個世界上,人們敬稱她為"萬嬰之母",經她接生的很多孩子被父母起名為:愛林,念林,敬林,仰林。1930年9月7日,她接生過一個叫袁小孩的新生兒,後來這個孩子把名字改成"袁隆平"。她給蔡暢、鄧穎超看過病,她也常常給普通女工、農家婦女解除病痛。周恩來出國訪問時,常常會給她帶咖啡豆回來。彭真要見她只能親自去她的工作單位,還坐了冷板凳沒見著。開國大典時邀請她上天安門城樓觀禮,她拒絕。只因為在她心裡"病人永遠最重要!"

她去世時輓聯高達4.5米,一共60個字: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鬥,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髮,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

她就是人民醫學家、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

林巧稚是中國婦產科學的開拓者,也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一生獲得無數榮譽。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的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也是該院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婦產科主任,她還是中科院的第一位女院士,也是第一屆唯一一位女學部委員。

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林巧稚大夫

1.她有一顆從醫的心。

中國的婦產科需要我。--林巧稚1929年。

林巧稚是廈門的女兒, 1901年的12月23日她出生在鼓浪嶼。由於她上面已經有2位哥哥和1個姐姐,所以她的出生並不是很被歡迎,一出生就被扔在了冰冷的地上,是下班回來的父親抱起了她,才有了後來我們的一代名醫。不知道林巧稚是否知道自己出生時的遭遇,但她從沒怨恨過什麼。5歲那年,母親因為子宮癌症去世,也因此林巧稚的心裡種下了一顆要做醫生的種子。

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林巧稚的父母親

她的父親是那個時代比較少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給了女兒良好的文化教育,林巧稚的英文也是受益於父親的教授。後來林巧稚考協和醫院,父親和哥哥東拼西湊為她籌措出昂貴的學費。

都知道協和醫院的醫學生要挺過著名的魔鬼八年,別的醫院是8小時值班,北京協和醫院是24小時值班制。在協和,學生有一門功課不及格,留級!兩門功課不及格,除名!及格的標準是75分。嚴格的訓練,嚴苛的制度,使得協和走出來的人特別的牛。

99年來,北京協和醫院一直是整個中國醫學界的標杆,診療、教育、科研相結合的典範。患者手術前的談話時,協和的醫生會特別有底氣的對你說:現在你在中國最好的醫院裡,由我來跟您進行術前談話……

當年,要想在北京協和醫院做醫生,除了學業要優技術要好之外,還有一個極為苛刻的條件,就是內科、外科、婦產科這樣的大科室裡,女大夫在受聘期間,不能談戀愛、不能結婚、不能生孩子,"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做自動解除聘約論。"

1929年,經過8年艱苦學習的林巧稚從協和醫學院畢業了,她同時拿到是協和醫學院醫科學士學位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面對這樣的苛刻條款,她毫不猶豫地接受,而且選擇了婦產科,而不是女大夫更喜歡的內科或者兒科。她說"我國的婦產科需要我。"入學時他們一共有25個同學(其中5位女生),畢業時只剩下16個人,女生只剩下3位。這一年,林巧稚還獲得了協和最有分量的獎項"文海獎",她是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女學生。

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2.她有一雙神奇的手。

英文中"助產士"這個詞的本意是"站得很近的婦女"。產婦把自己和孩子兩條性命都交給了你,你是唯一可以幫助她的人。

--林巧稚對學生說。

畢業後的林巧稚在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開始了她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她只用了半年就從助理醫師做到了住院醫師,這個過程別人通常需要5年的時間。她獨立完成第一例大手術的時候,還只是助理醫生,那是一位子宮破裂大出血的患者。敢做,不是源於魯莽,在醫學面前空有勇氣是不行的。敢做,是因為經過了長期刻苦的訓練之後,已經"能做"。為了讓自己的雙手在手術時,更加靈巧,不善家務女紅的她,曾經專門學習毛線編織和刺繡,以訓練手指的靈活度。這大概是最早期的"刻意練習"吧。

林巧稚的醫術高超,不少外地患者都慕名而來,有很多病人都指定要林大夫給瞧,她們聽說,林醫生有一雙特別神奇的手,只要林大夫給摸摸,肚子就不痛了。

幾十年之後媒體記者向連麗娟求證這事兒。連麗娟1950年畢業後就分在協和醫院婦產科,林巧稚是她的科主任,她受林巧稚教導33年,連麗娟也是後來的科主任。她說:"幾乎每個產婦都會因為疼痛哇啦哇啦叫喚,林大夫來了,用手在產婦頭上摸摸,幫她擦擦汗,產婦就安靜了。" 林巧稚的一位學生嚴仕英(我國婦幼保健專家)當年就覺得好奇,老師怎麼就能做到可以讓產婦不叫喚呢?她仔細觀察著。嚴仕英發現,產婦陣痛時,老師會坐在產婦的身邊,摸著產婦的肚子告訴她:疼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在給小孩兒騰出道兒來,讓他快快地生出來。慢慢的,慢慢的,產婦就不哼唧了。

其實,哪有什麼神奇的雙手,只是林巧稚的心中裝著對患者的大愛,這種愛的信息傳遞給了患者而已。每個醫學生都會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說:"視彼兒女,猶我兄弟。"因墓誌銘而揚名世界的特魯多醫生,墓碑上刻著"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就是被後人所熟知的那段話:"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兩段話穿過時間隧道、越過九州四海流傳在人間。

林巧稚醫生把醫學生的誓言鐫刻在了自己心裡,時時刻刻化為行動。"我們不僅要解除病人身體上的痛苦,更要解除他們心靈上的痛苦。要時刻想著病人,醫生要為病人的幸福著想,這是我們做醫生應當盡到的天職。" 林巧稚行醫62年,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我是人民的一員,一個替人治病的普通醫生。"林巧稚聲名鵲起之後很多年,她這麼說自己,她也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的醫生。所以,神奇的並不是林巧稚的手,而是她的心她的意念。

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林大夫和病人

3. 她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林大夫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鄧穎超。


解放軍進駐北平之後,鄧穎超常常輕裝簡行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找林大夫看病。林巧稚並不知道她面前的病人是周夫人,只是覺得這位剪著齊耳短髮穿著舊軍裝的女士很有修養,盡心盡力地想幫助這位女士圓心中所願:有個自己的孩子。後來鄧大姐這樣評價林大夫:林大夫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董莉,是林巧稚治療過的病人。60年之後,她告訴記者:林大夫並不是那種大美人型的女性,但是身上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氣質,就是讓你不由地敬重和喜歡。

林巧稚是個生活簡樸但又熱愛生活的人。她一生喜歡三樣東西:旗袍、咖啡和嬰兒的第一聲啼哭。

同事患者都知道林大夫喜歡穿旗袍,白大褂裡面套著的往往是一件整潔簡樸的旗袍,而且林巧稚薪水雖高,卻從不穿錦緞旗袍,她最愛樸素的棉布旗袍。穿著旗袍也是走路風快,但又不失女性的儀態之美。這次去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中,從醫生到護士,不分性別,有很多人都有這個特點:走起路來特別快。

也許這就是醫護人員的默契吧,他們在跟時間賽跑,他們要從死神手裡搶回患者的生命,就只能讓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


林巧稚還喜歡喝咖啡。每天上班前,每次重大手術前,總是會打一杯咖啡,喝完精神抖擻地該查房查房該手術手術。那時候的咖啡並不象現在這樣隨處都能買到,周總理知道了林大夫的這個愛好後,出國訪問時常常會帶咖啡豆回來送給林巧稚。林大夫對咖啡的喜愛到什麼程度呢?後來醫療隊下鄉巡診時,她都想帶上咖啡和白糖,又擔心影響不好,後來領導特批:林巧稚可以帶咖啡下鄉。

林巧稚最愛聽新生兒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她認為那是比世界上任何樂曲都好聽的美妙樂章,她甚至可以把嬰兒落地時的哭聲,當做是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從留存下來的照片上也可以發現,只要是面對孩子,林大夫的表情就特別的柔和,面帶笑容。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從照片上,影像資料上,依然能夠感受到一位婦產科醫生那種發自內心的對孩子的喜愛。而其實,林巧稚是一位嚴肅的人,五官也略顯嚴厲,雖然她的學識氣度把這種嚴厲掩蓋了下去,但是依然沒有人敢在林巧稚面前放肆。

這就是大師身上的人格魅力吧。腹有詩書氣自華,心有大愛面自柔。

有很多文章說,林巧稚在去世的前一天還接生了6個孩子,這個說法筆者判斷是以訛傳訛了。因為去世之前,林巧稚已經昏迷在病床上了,怎麼可能去產房為產婦接生。而且,一位82歲的中風過體質已衰弱到衰竭的瘦小老太太,在去世的前一天是連下床都做不到的,而接生六個孩子需要怎樣的體力,每個生過孩子的人都知道。訛傳的來源大概是下面這個故事,林大夫彌留之際曾在昏迷中喊出過:"產鉗,快遞產鉗!……今天又接生了三個孩子,真開心!"等等這樣的話。恰恰說明,林巧稚的一生都在牽掛著產婦和嬰兒。

林巧稚還有一件喜歡的事,就是聽別人喊她林大夫,而不是林主任林教授。這一點,她的學生她的同事她的病人都做到了,在任何訪談中,無論被採訪者是什麼身份,我們聽到的稱呼都是"林大夫"。

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1979年林巧稚與首都醫院託兒所的孩子們在一起

4.她懷著非凡的愛做平凡的事。

"醫生就是要走到床邊去,才能找到尊嚴。這個尊嚴是誰的?是病人的尊嚴,也是醫生的尊嚴。"

--林巧稚。

林巧稚的學生回憶說,林大夫曾經說過:"我不能讓產婦在這個時候去抓床頭的鐵欄杆,那樣手關節要受涼落下病根的。"林巧稚就是這樣對待每一位分娩的產婦的。郎景和說過:林大夫對病人就像是對自己的姐妹和孩子。

郎景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第三位當選為院士的醫生,前兩位是林巧稚和宋鴻釗。郎景和的辦公室裡,如今使用的辦公桌就是當年林巧稚大夫用過的那張桌子,那把林大夫坐過的椅子,被郎大夫珍藏起來了。郎景和主任告訴記者:林大夫看病,跟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樣,比如她聽胎心不是用聽診器,而是先趴在孕婦的肚子上用耳朵聽,跟病人沒有距離感,讓病人覺得親切安全有依靠,這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吸引力。

作為協和醫院婦產科的歷任科主任之一,我相信郎景和繼承的不僅僅是這個桌子,也不僅僅是科主任這個職務,更是傳承了林巧稚大夫對病人的重視,以及對生命的守護和敬畏。

林巧稚一生為保障婦女兒童健康,提高生產和生命質量,奮鬥了62年。解放前,林巧稚和她亦師亦友的同行楊崇瑞一起,努力地提高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存率,要知道那個時候,產婦的死亡率是1.5%,而嬰兒死亡率高達16%。她們辦診所辦學校,培訓助產士。建國後,林巧稚積極推動婦幼保健知識的普及,開展婦女普查,大大降低了宮頸癌死亡率,推行節育優生,帶領科研小組制定出中國避孕藥的標準劑量,研製出宮內節育環。不愛寫書的她,一生主編了三本婦幼科普書籍,晚年躺在病榻之上,花費4年時間,寫出了50萬字的《婦科腫瘤》,這本書已經出第四版,至今依然是醫學院的教科書。

中國的女性,至今都在受惠於林巧稚大夫。


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林大夫走訪普查


她一生只寫了一本書被稱大師,終身未婚無子卻是萬嬰之母。

林巧稚和楊崇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