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有明之脈搏興——紀念漢服運動十五週年 第三章「漢服之興」

題記: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禮,與子同儀

豈曰無制,與子同章

儀表堂堂

漢服文化,不僅僅是服裝美學文化的代表,更是華夏文明的載體。自周禮制定後一脈明朝,中華漢人一直秉承著衣冠禮儀之美,因為服裝場合的不同,規範了人們日常舉止,使得人們潛移默化的禮儀化,儀式感。如皇帝的冕旒,天子以十二旒,諸侯王公以九旒(韓國古裝劇中的國王佩戴為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旒數的多少,不僅僅只是表象上的等級分明,其更多的是表達了不同職位的莊重與責任。

天子十二旒,其象法天地,與冠、充耳搭配,表達著天子視聽的中庸權衡思想。在行為規範上,更是對天子行為不當的約束。如天子著冕旒,自當莊嚴肅穆,端正而坐,不可隨意左搖右晃,斜身躺伏,否則冕旒將會隨著身體的起伏而晃動,影響天子的威嚴。也就是對天子行為不當的一種提醒和約束。從下諸侯大夫也如此,不過旒多少的區別就在於,旒多者那麼行則要更穩,更直;坐則要更端,更挺。旒少者規範依次而束,否則旒會以數量的多少而決定晃動的頻率。

漢服中的長裝、也就是常見的寬袖,更是對平民行為不檢的約束。著寬袖下裙,那麼行走必定要慢步而穩健,不會毛毛躁躁,張牙舞爪,因為衣服的規制約束著人們的野蠻行為,使得人們更加溫情,儀式、和諧化。

浮躁的宣傳

近幾年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及諸位前輩的努力,漢服文化逐漸興起,各類節日活動都層出不窮。但目前以西安為例,在即將到來的漢服十五週年紀念出行活動中,很多都是以大一學生群體為主,並且漢服的影響過於單一化,幼稚化。因為初上大學的群體,因青春的激情及與眾不同的念頭,加入漢服行列。他們以漢服推廣者自稱,常常著漢服聚眾,內心多洋溢與眾不同的自豪之感,鄙視輕視排斥意見不合者,常常以文化正統自封。並且群體性別多見於女性,因為漢服之美,可掩蓋肌膚瑕疵,於女性錦上添花。而男性多見於走火入魔者,年紀輕輕氣血尤盛,卻常常自詡歸隱,出口就是之乎者也,走到哪裡都是笛子,簫不離手,總在表達嚮往古人歸隱山林的感覺。這是赤裸裸的自我欺騙,也是赤裸裸的走火入魔。是讓大眾加深對漢服誤解的舉動。若是真心有歸隱念頭,就該獨自一人去終南山,我敬佩終南山的隱士,現在也確實有存在的。他們面對的是身體力行的自我修為,而不是面對大眾的與眾不同。或者去西藏,去一個人窮賞大川山河。比如抖音中的“旅行者泰山”和“旅行者小多”,他們都是獨自一人,或騎自行車,或開一輛轎車,去翻山越嶺,在海拔幾千米的高原上,睡在零下幾十度的夜空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修為,他們讓我敬佩,也讓世人敬仰,如果他們在旅行的特殊節日,著漢服某日舉辦一個人的節日儀式,那麼我相信對於大眾的漢服思想,將會有深入的影響。

漢服的推廣中,多見於舉辦聚眾活動,商家制衣,賣衣的單調感中,不曾有生活化,儀式化,平民化、宣傳化一絲一毫的深入。

這根本就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幼稚青年自娛自樂的cosplay!!!

這根本就是一場別有用心商家高價賣衣於青年的噱頭與欺騙!!!

這也根本就是在曲解漢服推廣前輩思想的浮躁宣傳!!!

他們並沒有繼承漢服儀式感的內核,也就是華夏的包容思想,對待意見不合者,對待不識漢服者,對待斥責者,往往都是以孤傲的態度,內心自我欺騙鄙夷的想法,回應:“這是漢服,懂不懂啊,這是我們漢人的服飾,你連這個都忘記了!內心的辮子還沒有減掉啊,真可悲!”的語言意思。

華夏包容思想之一便是謙卑,以謙卑的心態面對眾生,面對自己。對待不合者,有理有據,緩緩道來;對待不知者,不歧,不遠,不知不罪,慢慢道之;對待斥責者,不畏、不怒,潛移默化影響他。

華夏包容思想之二便是學習,學習時代的進步需求,深入學習傳統禮儀的規格制度,學習傳承各項文化手藝,好學者達遠。

華夏包容思想之三便是從實,實事求是的推行事情發展,有策略,有思想,有陽謀的推行方略,不好大喜功,不虛張聲勢,不張牙舞爪。

華夏包容思想之四便是潤物細無聲,將文化,將思想,將制度,生活化,必須化的影響每一個需要影響的人。而不是讓人心生排斥,處處鄙夷。

我向往的漢服推廣

漢服的推廣已經達到了社會的關注點,那麼高處不勝寒,在此爭議的階段,一絲一毫的舉止不當,都將會影響人們對於漢服文化的態度。所以漢服的推廣,一定是儀式化、生活化、平民化的。承載漢服復興的主體絕不會是大一的學生,肯定是各行各業的社會精英,只有這些社會精英才能使得漢服成熟性、策略性的推廣宣傳。我也見識到了這些宣傳的社會人士,他們多研究與禮儀文化制度,常常針縫式的參與各大電視節目,並且每個人都術業專攻,有的精通大射禮的射箭,有的精通禮儀,有的精通服裝規制。他們團結一體,奔走在各個省市,為漢服婚禮等儀式規範幫助。閒暇之餘就幹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大隱隱於市。

因此對於漢服未來的推廣,我初步有三點設想:

1、合作博物館式的文物演繹化宣傳;也就是趁著現在的博物館文物興起,參演合作各類漢族王朝文物的舞臺劇,演繹化宣傳;

2、生活禮儀化宣傳;漢服的推廣一定是禮儀化的倡導,所以應該精研禮儀,成立這個團體,商業組織,為大眾舉辦各類成人禮(男子冠禮,女子笄禮)、滿月禮、婚禮等活動儀式;

3、儀式培訓化;也就是依附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設漢服文化、禮儀文化的培訓。培訓“中秋祭月禮儀”“春節禮儀”等各類傳統節日禮儀詳情。

4、漢服文創化;合作各類博物館廣告公司,製作更多精美,有趣的漢服文創產品,將漢服中的天地人自然代表意義,趣味化的深入到人們心中。

5、漢服平民化;平民化的要點就是包容,因為很多人反駁的關鍵在於漢服不便於生活,所以應該包容適合普通生活出行的漢服改良版(但漢服內核規制不能變),慢慢的被人們接受之後,摘出推廣宣傳禮儀感的漢服產品。

也分為生活化、禮儀化兩種。(也就是現代版的常服、禮服)

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精英,但每一個人都有推廣漢服的責任。所以在自己自身條件的能力範圍之內,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影響自己身邊的人,就是最大的成果。我們復興的不僅僅是表象化的漢服,服裝從來只是載體,我們復興的是華夏民族不卑不亢,不屈不撓,謙卑有禮,嚮往思考的傳統精華文化;我們復興的確確實實是滿清閹割兩百年之久的華夏文明;我們復興是人們心中的信仰,信自己,見眾生,信天地的精神理念。我們復興的是不忘初心後的包容思想;我們相信在點滴堆砌之後,定會聚沙成塔,迎來華夏民族的大復興與中國夢的真正實現。

紀念漢服出行十五週年,漢服文化推廣因人而行。因浮躁的宣傳,我個人拒絕參與今年的漢服出行活動。謹以此文,表示紀念。

故國有明之脈搏興——紀念漢服運動十五週年 第三章「漢服之興」

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