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和平里街道“程序員”和“老兵”的戰疫

人民網北京4月12日電(池夢蕊)抗疫隊伍中,隊員們有的衝在第一線,寒風冷雨,守護平安;有的是防疫中的“中樞大腦”,白天黑夜,第一時間統計出準確無誤的防疫數據。無論是寒風值守,還是夜深人靜,都有他們的身影。

王婉童(街道數據排查組)

1010條數據,組成抗疫“大數據庫”

深夜十二點,原本寂靜的街道更是行人寥寥,在和平里街道辦事處,王婉童所在的辦公室窗戶還透著亮光,電腦前的她和數據組的同事還在核對近期回京人員的信息。疫情發生以來,他們深夜加班是常有的事。

和平里街道作為面積6.4平方公里的大街道,有20個社區,小區多、人口多、流動性大的特點,為數據統計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為確保社區居民的平安健康,社區每天向街道上報排查情況表、離京返京人員的情況。為精準有效統計上報數據,街道成立了數據排查組,對於人員眾多、數據龐雜的情況採取劃分社區的方式。王婉童負責對接6個社區,和數據組的同事不僅要及時更新數據,更要保證數據的準確和全面。

從1月24日負責數據統計工作開始,她電腦中的數據和表格不斷增加、更新、完善,“這段時間我統計的數據有1010條,涉及4600多人。”王婉童說道。這1010條數據,構成了街道防疫的“大數據庫”。

自研小程序,一小時工作三秒搞定

數據統計工作進行到後期,他們的工作也越來越繁重。晚上八點多,盯著電腦進行人工核對一天後,王婉童的雙眼經常乾澀。

在數據統計工作當中,由於各社區的數據時時在更新,要保證每條信息不錯漏、不重複,只能人工一條一條核對,數據排查組的每個人都要面臨龐雜的數據。

在這一過程中,90後的王婉童思索著“偷懶”的方式,看著滿屏的數據,她突然想到大學時期學過的相關知識:可以寫個代碼,讓電腦代替人工對數據進行篩重,這樣不僅能提升效率,也能更準確處理數據。

有了想法後,王婉童立馬開始行動,晚上十點多,小程序已經初具模型,接下來的一週她不斷進行調整,很快小程序“試運行”了。“現在確實節省了很多時間,因為電腦對相同數據的處理大大優於人工,而且比人工更準確。”平時數據組核對數據至少需要一小時,現在只要點擊一下鼠標,三秒鐘電腦就能給出結果。

薄盛兆(街道排查專班組成員)

20年老兵,走上抗疫“新戰場”

薄盛兆是一名轉業軍人,當了20年兵的他在1月24日,轉業第三天就來到了數據排查組,負責所有資料的彙總歸檔工作。同時他也參與到了社區值守工作當中。

隨後他又被抽調到湖北返京人員轉運的排查專班,“剛到街道工作沒有什麼經驗,一切聽從指揮。”薄盛兆說道。雖然工作經驗少之又少,但對於每一項交辦給他的任務他都能按要求完成。“不管給到他什麼任務,他都毫無怨言地執行,從來不推諉,為我們充分展示了軍人的行動力和執行力。”數據排查組負責人蔡辛平提起他滿是讚賞。

當兵20年,他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演習,但對於疫情防控工作卻是頭一遭。“和演習最大的不同就是疫情防控工作要加強和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如今,他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已經從新人蛻變成了有經驗的老兵。

轉運一線,他是凌晨夜歸人

從3月29日開始,連續4天都有居民夜間乘車到達北京,為了能讓居民們順利回到社區,半夜十一點多,薄盛兆和同事仍在轉運中心等待返京居民。接到居民後他們乘坐專車回到所在社區,所有工作交接完成,趕回家中常常已經是凌晨兩點多。連續幾天連軸轉,即使戴著口罩也掩蓋不住他的疲態,他的雙眼佈滿了紅血絲。

愛人每天都會給他打幾個電話,叮囑他戴好口罩,做好防護。“能看出來她挺擔心我的,以前不怎麼打電話,這段時間一天打好幾個。”這段時間無法常常陪伴孩子。到家後8歲的女兒已經熟睡,他只能每天早上陪一會兒孩子。“這就是我的工作,即使轉業了,在這個戰場上我仍是一名戰士。”他堅定地說道。

隨著轉運任務的增加,離鄂返京排查專班中的每個人的工作愈加繁重,他們更加全身心投入到這場戰疫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