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讓貧困戶看病“底氣十足”

  曾幾何時,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農村是繞不開的難題,“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成了我市部分農村地區村民常掛嘴邊的口頭禪。

  2006年起,我市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2015年底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健康脫貧兜底實行“351”“180”健康脫貧兜底政策,醫療保障和醫療救助政策越來越完善。

  近幾年來,從不敢看病到主動尋醫問藥,農民尤其是貧困人口看病的底氣十足,“小病拖,大病扛”的現象已經消失了,及時就診入院治療成為常態化,農村居民的健康得到了很好的呵護。

  被“醫保”挽救的生活

  “從今年正月到現在,我住了三次鎮衛生院、一次市醫院、一次市中醫院,只花一千多塊錢,醫保報銷一部分,村裡還給我900塊錢的醫療補助,這樣算下來,我自己沒花錢。”9月6日早上,正在市中醫院腦病科住院的趙啟宣高興地說。

  65歲的趙啟宣是譙城區牛集鎮大權村的五保戶,正月初三查出腦梗,多次到醫院診療,目前恢復情況良好,“不僅看病自己花不到錢,村裡還安排我擔任村裡的護塘員和防火員,每個月有500塊錢的收入,我很知足。”

  據市中醫院腦病科護士長董紅梅介紹,目前腦病科有57名患者,其中貧困人口有5名,貧困人口在科室住院的佔比中逐年下降,“醫療扶貧政策剛出來時,貧困戶看病的積極性非常高,現在他們都能理性對待了,盲目看病的患者少了。”

  2018年農曆2月份,譙城區雙溝鎮王各村支廟自然村的77歲的支振環,因患有股骨頭壞死在華佗中醫院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需要堅持服藥緩解疼痛。78歲的馮興志成了老伴支振環的“家庭醫生”,耐心地介紹緩解腿疼藥的吃法。

  為支振環做手術,馮興志頂了很大的壓力,身邊的親戚朋友多次委婉地告誡她這麼大的年紀了何必再花那麼多錢治那個病呢,萬一出不了手術室怎麼辦?不過,面對老伴日益加重的病情,最後連路都不能走了,馮興志偷偷帶著老伴去了醫院。

  去之前,馮興志特意給村幹部打了電話,詢問看病要花多少錢。村幹部明確地告訴她,貧困戶在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病最高封頂5000元,市中醫院的封頂是3000元。最後,馮興志選擇了去市中醫院為老伴做手術。

  不過,雖然有了村幹部的“保證”,但馮興志到了醫院心中還是很忐忑,反覆和醫生確認之後決定給老伴做置換手術。讓馮興志沒想到的是,貧困戶看病連住院費都不用預繳。出院時,聽到工作人員讓他只繳3000元的費用時,馮興志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現在農村人看病真是越來越便宜了。”原來,2016年農曆2月份,馮興志因結腸癌到市人民醫院南院做手術,前後花了六萬多,新農合報銷了一半多。手術不久,馮興志一家就被評為貧困戶,看病支出更少了,比如以前做一次癌細胞化驗需要130元,現在只要9元錢。

  如今,馮興志和支振環不僅沒被疾病拖垮,反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老兩口每天開開心心。不僅如此,馮興志還當上了村裡的“護河員”,每月有500元的工資收入。

  治好病生活才有希望

  王各村大王自然村33歲的孫恆俠對生活有著比別人更深刻的感悟。2016年6月3日,一歲零兩個月的女兒因病毒性腦炎在安徽省立兒童醫院接受手術。醫生告訴她,雖然可以做手術但她女兒很有可能成為植物人。

  孫恆俠沒想到病毒性腦炎居然要花費幾十萬,病毒性腦炎後續需要長期的治療,電療、運動、針灸、手功能恢復,都是不小的支出。不過好在有新農合,大大減輕了一家人的負擔。

  按照醫囑,孫恆俠每兩個月帶女兒去一次省立兒童醫院,每次需要自費6500元,2017年7月成為貧困戶後自費部分降到2000元左右,2018年9月被評為低保戶後自費部分最終降到八九百元。不斷減少的醫療支出讓她在支持女兒對抗病魔的鬥爭中有了勝利的信心。

  孫恆俠不是個例,過去的農村地區,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很多。為了解決農村醫療難題,2006年,我市啟動新農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新農合不僅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還挽救了無數個家庭。

  新農合之後,政府又推出了針對貧困人口的“351”“180”等醫療扶貧政策,讓數以萬計的貧困戶擺脫了疾病的困擾。一系列醫療扶貧保障政策的出臺,體現了政府對人民生命權的尊重,為千家萬戶帶來了新生和希望。

  最讓孫恆俠感到開心的是,每一次治療都能看到新的進展,女兒的精神面貌越來越好。孫恆俠高興地說,女兒的思維能力與正常的同齡小孩相差無幾,2018年已經進入幼兒園學習了,因為右手還沒完全恢復,她正在鼓勵女兒用左手寫字,以後再更正。

  看著熟睡的女兒,孫恆俠滿臉慈愛,從接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疾病到收穫正在康復的寶貝女兒,她的家庭再次充滿歡笑和快樂。

  王各村村民李井玉是一名高血壓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每個月的藥費100元左右,政府每個月向他提供了五六十塊錢的藥物。李井玉笑著說,如果十幾年前農村就有這麼好的醫療條件,他的半身不遂可能會康復得更好。

  日益牢固的健康防線

  朱海峰是譙城區教育局駐王各村扶貧隊副隊長,一年多的扶貧經歷讓他對農村變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農村修上水泥路,房子建得也很氣派,村民生活也富足了,但農村的醫療變化是最大的。現在村民爭相去醫院體檢,得了疾病也敢去醫院治療了。

  貧困人口是醫療扶貧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據市醫保局介紹,目前我市貧困人口除了享受城鄉醫保政策外,還享受健康脫貧兜底“351”“180”和醫療救助政策,確保了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好病、看得上病。

  據市醫保局統計,貧困人口綜合醫療保障(“351”)方面,2015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數323020人,累計受益846102人次,其中兜底12611人次。貧困人口醫療總費用47566.66萬元,兜底資金累計支付1031.48萬元,貧困人口個人自付費用5664.62萬元,累計報補41902.04萬元,實際報銷比例88.09%。貧困人口慢性病補充醫療保障(‘180’)方面,待遇享受473200人次,貧困人口慢性病總費用14337.4萬元,慢性病綜合醫保報銷費用10062.25萬元,“180”補充保障資金支付金額3390.96萬元。

  貧困人口是獲得醫療救助最多的群體。醫療救助資助參保人數430197人,其中資助2015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人數327001人,資助參保金額9467.82萬元,其中資助2015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金額7194.03萬元。

  不僅貧困戶,普通群眾也是日益完善的醫療保障受益者。2018年,全市參合(新農合)561.34萬人,參合率105.52%,補償1439.43萬人次,住院實際補償比70.69%,次均住院費用5394元,住院率12.67%,補償基金支出352700萬元,當年基金支出率93.78%。在新農合基金可承受前提下,提高大病保險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保障水平;大病保險支付比例達到50%以上,補償105428人次,補償金額28278萬元。

  “醫療扶貧政策推開時,我們擔心免交住院押金可能出現逃費的現象,但實際運轉後發現,很少有貧困戶不繳費。”市中醫院醫保科工作人員董坡介紹說,醫療扶貧保障政策實行幾年來,已經形成了政府、醫院、貧困人口多方受益的利益共同體,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