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人物名片:

李樂民院士於1932年5月28日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鎮(今南潯區),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通信工程科研與教學65年,培養研究生200餘名。

他在上世紀率先提出採用雙邊橫向濾波、判決反饋濾波等多種結構抑制干擾的方法,解決了當時通信信號穩定的核心問題;主持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臺“載波話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數傳機”,解決了高精度自適應均衡問題;研製出“數據轉接終端機”,解決了高可靠數字傳輸問題;在“抗毀光纖以太局域網”和“電視與數據綜合光纖傳輸網”的理論研究和器件研製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助力解決我國通信產業發展的被國外技術“卡脖子”問題。他在本世紀帶領團隊再攀光通信網絡研究高峰,全力助推未來網絡研究,他至今在通信理論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廣闊領域不斷探索。

他對我國數字通信傳輸和通信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21項,曾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他還擔任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積極為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建言獻策,並通過提案等多種方式推動了我國“三網融合”以及電子信息相關產業的發展。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通訊領域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樂民

從上世紀50年代只有國家機關才有電話,到現在人人都有手機;從80年代網絡通信零基礎,到光纖寬帶進萬家,手機上網看視頻……通信事業發展之迅猛,用日新月異形容並不為過。

這一切是李樂民195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始學習“電訊”學科的時候根本無法想象的,但也是他一直孜孜追求的。

屈指算來,李樂民與通信結緣已經69年。這69年裡,他為中國通信事業做出了自己的應有貢獻。回顧從事通信教學科研的一輩子,李樂民說,通信是國家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能為這份事業添磚加瓦是自己的榮幸和責任。

大二時換專業,從此與通信結緣

李樂民生於1932年5月28日,“樂民”來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父親李慶賢起的。李慶賢是我國知名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也是當時少有的“海歸”博士。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李樂民(中)隨父親李慶賢(左)到東吳大學參加1945年畢業典禮

受父親影響,李樂民酷愛數學和物理,甚至連三角函數表都背了下來。1949年,李樂民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東吳大學附中畢業。他本可以免試就讀東吳大學,但他更想去被譽為“東方的MIT”的交通大學學習。

李樂民的二舅金忠謀當時是交通大學機械系的教授。他告訴李樂民,紡織專業容易找工作,而當時只有交通大學有紡織專業。於是,李樂民便聽從了二舅的建議報考了紡織專業。

但一年後,李樂民發現紡織專業並不適合自己,於是申請轉到電機系。當時電機系分為“電力組”和“電訊組”,李樂民對“電訊組”十分感興趣,他認為:“電訊組研究的都是電話、電報、收音機等人們常用的東西”。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為了適應國家建設要求,李樂民和同學提前一年畢業。經過慎重思考,他服從統一分配成為了交通大學的教師。

從上海西遷成都,一生紮根成電

1955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全國要建設156項重點工程,其中要以成都為中心建設西南無線電工業基地。二機部和高教部牽頭籌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簡稱“成電”,1988年改名為電子科技大學),專門培養高級電訊技術人才。

1956年,李樂民前往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任教,從此成都也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1956年,成電舉行首屆開學典禮

來成都時,李樂民只帶了兩個箱子,他心裡已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多年後,李樂民回憶這段經歷:“雖然遠離父母,但是服從了國家需要,到了中國最新建設的以電子工業為背景的新型大學,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

1957年,李樂民晉升講師。他根據專長開設了《脈衝多路通信》課程。多路通信是指用一條公共信道建立兩條或多條獨立傳輸信道的通信方式。這門課在當時國內高校比較少見的。講課時,他力圖用最通俗的方式,把複雜的理論知識講給學生聽,因此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學生正在使用實驗設備做實驗

1961年,《脈衝多路通信》講義出版,書中特別對“時分多路通信”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與當時國際科技前沿密切呼應。當時,通信技術正在從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發展,而與之對應的多路通信技術也正在從頻分多路通信向時分多路通信轉變。

超越國外方案,研製國內首套“載波話路用9600bit/s數傳機”

1970年,成電接到一項重要研究任務——研製“載波話路用9600bit/s數傳機”。

以前的電話使用的是模擬通信,在傳輸距離拓展,信號會發生畸變和衰減,經多次轉接,信號失真越來越大。要在屬於模擬通信的載波電話話路中傳送數字信號,需用數傳機(也稱調制解調器)。“載波話路用9600bit/s數傳機”,就是解決9600bit/s的數據在一個頻帶約為3千赫的載波話路中傳輸,9600bit/s指的是傳輸能力。該機要採用高精度的自適應均衡器。

當時中國通信核心技術、設備和基礎建設都非常薄弱,只有清華大學曾完成了“載波話路用4800bit/s數字傳輸”。

成電組織了近百名科研人員,進行研究試製。在前期方案論證中,李樂民提出的“相關編碼”方案得到大家認可,被作為“數傳機”的總方案,他在研究中負責總體技術,並具體負責“自適應均衡”研究,這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關鍵技術。

國內當時還沒人做過高精度的自適應均衡器,李樂民千方百計蒐集了國外文獻資料,經過研究後,他覺得國外的技術方案相對複雜,根據基本原理應該可以設計出更簡化的方案。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1972年,李樂民在閱讀“數傳機”相關學術文獻

簡化後行不行、會不會影響性能呢?李樂民還要用大量的實驗進行驗證。定下總體設計方案後,他把方案細化成很多部分,分給均衡組的老師。因為當時只有用集成度不高的器件組成電路,整個均衡功能的實現需要40多塊板,再將其連通調試。聯調後,如果能起到自適應均衡作用的話,示波器觀察會明顯出現六個“眼睛”。

剛開始,實驗結果總不理想,不是一團糟,就是隻有一兩個“眼睛”。研究組仔細檢查發現,元器件質量參差不齊,40多塊板子上的元器件很多,只要一個元器件沒有調好,電路就不能正常起作用。最終,在攻關工作進行半年多時間之後,示波器終於出現了睜開的“眼圖”,證明自適應均衡器設計成功了。再經過一年改進,得到了很清晰的“眼圖”。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1970年,李樂民在成電做數傳機實驗

李樂民不但要解決自適應均衡的問題,還要負責整機調試,研製期間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2點。但他從不覺得苦,從來沒叫過累,以科研為樂,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樂。

1973年,數傳機送北京進行檢驗。實驗證明,李樂民主持設計完成的數傳機能對從北京到成都這樣的遠距離通信畸變問題進行校正。

我國第一臺“載波話路用9600bit/s高速數傳機”誕生,解決了自適應均衡的關鍵技術,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我國著名通信專家張煦院士曾這樣評價李樂民,通信信道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均衡,李樂民在通信界闖出名氣,就是因為他確實把“自適應均衡”鑽研透徹了。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李樂民與葉佳祥合著《數字傳輸設備中的均衡器》(孔夫子舊書網上還有賣的)

48歲再出發,比自己的美國導師大10歲

1979年,李樂民評上了副教授,同時他也獲得了出國再學習的機會。按照規定,副教授不用考試便可出國,但李樂民還是決定考一考。考試內容包括英語和業務課。

為了考試,李樂民花了不少時間做準備,不僅英語得了“優”,專業基礎課更是得了160分。原來專業基礎課的考試有8個題目,只要選做5個題目就可以了。如果5個題目全對就得100分,8個題目全對則是160分。

出考題的張有正教授說,8個題都做對是很難的,但是李樂民做到了,參加考試的人裡就他一個人全對。

後來有人問學校有關負責人,出國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負責人拿出李樂民的答卷說:你們看看這個答卷就知道了。

張有正的考題和李樂民的答卷都成了樣板。

即便如此,李樂民並不自滿。他覺得,對於專業課考題,自己只對5個題目是有把握的,還有些東西沒有掌握好,需要進一步學習,這也更加堅定了他要去國外學點真功夫的決心。

1980年,李樂民抵達美國,跟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Laurence B.Milstein教授做研究,他也是Milstein教授課題組的第一個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

Milstein教授從事擴頻通信和數字通信研究,在美國兩年,李樂民將Milstein教授的擴頻通信中抗窄帶干擾研究和自己的自適應均衡信號處理研究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樂民在IEEE通信學報發表了抗窄帶干擾研究的三篇論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比李樂民小10歲的Milstein教授對他的這三篇論文十分讚賞,他曾對李樂民說:“過去我對中國大陸學者不瞭解,現在看到了你的工作是出色的,很了不起!”

也是在美國,李樂民學會了使用計算機,並自學FORTRAN語言,大大地幫助了他的研究工作。他在美國發表的論文也是得益於計算機的仿真計算。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1982年,李樂民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留影(左起:李樂民、Milstein 教授、Helstrom教授、竇瑞華)

1982年8月,李樂民回國。當時就接到成電的新任務——“建立一個信息系統研究所”,學校任命他擔任所長。此後,李樂民帶領大家研製“140兆比特/秒數字彩色電視光纖傳輸系統”,為了攻克難關,已經五十多歲的李樂民一如既往地忘我投入。學生曾大章回憶,1983年底正是項目關鍵時期,大年三十師生兩個人還在實驗室裡調機器,一直調到六七點鐘,才各自回家吃年夜飯。

項目研製成功後獲得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個項目在學術上的意義有兩方面:第一是首次在國內實現了彩色電視的數字傳輸;第二個是在國內實現了彩色電視的遠距離光纖傳輸,在中國那個光纖傳輸全靠從美國進口的時期,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項目的成功在通信研究院所和工業界引起了很大關注,為現在普遍應用的寬帶數字電視打下了基礎。

此後,李樂民敏銳地意識到寬帶網絡將成為日後的熱點,便把研究方向定位在數字通信傳輸和通信網技術和設備。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團隊研製出系列化實用化的光纖網絡設備,為中國當時落後的通信網絡、局域網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改變了很多行業的數據傳輸速度和質量。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1986年,李樂民在研製光纖以太網設備

通信研教65年,培養研究生200餘名

1983年,李樂民招收了一名碩士研究生。這是李樂民自1978年恢復正常教學以來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1986年,李樂民成為成電“通信與電子系統”博士生導師,是成電在該學科的首位博士生導師;迄今,他已培養碩士生畢業120名、博士生畢業88名。

許多學生形容,李樂民講課很有激情,上課聲音很大,他儘量用最簡單的話,把複雜的原理講清楚。當時,李樂民的通信課程常被安排在上午。上午學生們容易因貪睡而遲到,但李樂民的課上卻少有遲到,同學們甚至是爭搶著坐在前排聽講。

在一次講座中,李樂民曾對學生們說:“我們學電子信息的,一刻都不能懈怠,打一個盹,落後的距離就很難再追上了。”在深厚的學術積澱之上,他更準確更清晰地為弟子們和學科發展指明方向。

現在他的學生很多已成長為通信行業的領軍人物:國內移動智能網技術的“拓荒者”、長江學者廖建新;TCL集團前副總裁、摩托羅拉全球副總裁劉飛……

學生的成績斐然,李樂民說,這些同學來讀博士之前都有紮實的基礎,他們都很勤奮,“我只不過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地方而已”。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2017年11月2日,李樂民在上海南京路與劉飛合影(左起:彭水貞,李樂民,劉飛)

連任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曾建言“三網融合”、呼籲出臺“電信法”

1986年,李樂民被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7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他還是第六至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從1987到2007年3月參加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李樂民在二十一年的時間裡,連續擔任了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為傳達“兩會”精神、反映民心民聲、倡導素質教育、推動“三網融合”、呼籲出臺“電信法”等工作盡心盡力。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李樂民在北京參加“兩會”(左起:陳營官 李樂民 劉應明)

所謂“三網融合”,就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的相互滲透、互相兼容、並逐步整合成為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形成適應性廣、容易維護、費用低的高速寬帶多媒體基礎平臺。

李樂民在提案中呼籲將電話和廣播電視業務進行融合,正是指向了傳統的電信和廣電業務各自“劃定地盤,不許越界”的弊端。當然,這不僅僅是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業務融合帶來的服務體驗、資費成本降低等好處,而是在國際國內電信行業激烈競爭的視閾下,考慮中國的通信行業產業如何“消除行業壁壘,推動有序競爭,促進網絡和信息資源共享,帶動跨領域新興技術創新,更好參與全球信息技術競爭,搶佔未來信息技術制高點。

為了推進“三網融合”,2002年3月,李樂民等9名四川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在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聯合提出《關於儘快制定“電信法”的建議》。

李樂民認為,在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電信法》的出臺已經成了行業發展的緊迫需要,“中國應制定電信法來規範電信行業競爭,應對入世後的外資湧入以及解決‘三網合一’在推進中的阻礙”。

成電人物誌 | 李樂民院士:這位學界泰斗,在學生心目中是“會吹口哨的李爺爺!”

在2012年的《光纖通信信息集錦》出版獻詞中,他希望“以三網融合為契機,推進我國城鎮光纖化,做大做強我國光纖通信產業。”

有“信”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李樂民有個小習慣,就是喜歡吹口哨,不僅讓自己樂在其中,也讓周圍的人在緊張的研究至於得到了放鬆。

關於他吹口哨還有個小故事。有一天,學生髮發現李老師的口哨聲沒有以前響亮了。擔心老師身體有變的同學便上前詢問,李老師笑著說:“沒事沒事,就是年紀大了,牙掉了。”

不過聽不到以前的口哨聲,同學都有些不適應。不過沒過幾天,響亮的口哨聲又回來了,學生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換上了假牙。

口哨陪伴李樂民經歷了銅線變成光纖、模擬信號變數字信號、電子管變集成電路。從大學時代邂逅通信開始,在積極樂觀的口哨中,他從通信時代的參與者、逐漸成為了推動者、踐行者、見證者。

李樂民的人生像一條寬闊的河流,在平靜之中孕育著壯闊波瀾。他用畢生的精力為信息社會的到來做著各種努力,如今,信息社會已然來臨,但他依然奮鬥不息。對他來說,生命已經與通信事業凝為一體。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李樂民院士的一生,那麼,我們可以說:他一直在用生命擁抱信息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