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蚜蟲田間計數從簡方法,科學防治蚜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對小麥蚜蟲的研究,包括害蟲天敵對小麥蚜蟲的控制作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藥效試驗,小麥蚜蟲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小麥蚜蟲田間調查及監測技術。本文主要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小麥蚜蟲測報、調查方法的從簡完善和改良,及其綜合防治技術進行了探討。

小麥蚜蟲主要有麥長管蚜[Macrosiphnmavenae(Fabricius)]、麥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inmRon-dani),粟縊管蚜(或禾縊管蚜)[R.padi(Linne)或[R.prunifliae(Fiach)]。麥蚜是麥類作物上發生的最主要害蟲,一般發生年份造成小麥產量損失5%~12%,嚴重年份造成小麥損失可達15%~20%。

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指標,生產實踐中一般以百株(穗)蚜量來確定,而逐穗查蚜計數的技術方法,較為費時,不僅延遲農技人員測報蟲情時間,且不便為農民防治蟲害時所掌握和使用,這就需要改良和完善為既簡便易行、便於操作,又準確度較高、便於生產應用的調查計數方法,筆者通過借鑑有關專家研究的成果,結合當地群眾防治麥蚜實踐,提出了初查分級估算法。將麥田進行不同生長類型的麥田分為3類:長勢好高產型為1類,長勢較好豐產型為2類,長勢一般及以下為3類。對小麥蚜蟲在小麥上的發生量進行目測評估分級,一般分為4級:Ⅰ級,平均每株(穗)有蚜蟲1~10頭;Ⅱ級,平均每株(穗)有蚜蟲11~30頭;Ⅲ級,平均每株(穗)有蚜蟲31~60頭;Ⅳ級,平均每株(穗)有蚜蟲60頭以上。

利用蚜蟲田間計數從簡方法,科學防治蚜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1初查分級估算法與逐株(穗)查蚜計數法之間的關係及田間的防治應用

初查分級估算法是先選擇1、2、3類麥田各1塊,在小麥拔節孕穗、抽穗期分2次,分別採用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20株(穗),每塊田每次調查100株(穗),2次共調查600株(穗),詳細調查蚜蟲發生在小麥株體上的部位和分佈數量,並逐株(穗)記錄彙總,計算百株蚜蟲發生量,分別算出1、2、3類麥田平均單株蚜蟲發生量,並分析蚜蟲在麥株上的發生特點,為分級估算調查法,形成蚜蟲發生初步認識和估算依據;對需要調查蚜蟲發生量的麥田,進行麥田分類,並目測單株小麥蚜蟲發生量,每塊麥田目測小麥5個點,20x5=100株(穗),分別記錄錄Ⅰ、 Ⅱ、Ⅲ、 Ⅳ級蚜蟲發生的小麥株(穗)數,再計算百株(穗)小麥蚜蟲平均發生級數,以此作為蟲情測報和小麥蚜蟲防治的依據。

利用蚜蟲田間計數從簡方法,科學防治蚜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1.1 初查分級估算法與逐株(穗)查蚜計數法之間的關係

筆者在2013—2016年對冀南地區小麥田主要栽培品種,邯6172、邯4564、邯5316、邯麥13、邯麥14及石麥15、河農6049等小麥田,用數理統計分析的方法對2種調查方法之間存在的相互關係,分別進行了相關分析,分別在小麥拔節孕穗期、抽穗灌漿期,每個田塊2種方法各取了5個點,100株,共調查17塊地,將初查分析估算法與逐株(穗)調查計數法,對各估算分級數據和實測發生量分級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由數據計算得出:

利用蚜蟲田間計數從簡方法,科學防治蚜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經計算得r值等於0.628099>0.5980,達到相關極顯著標準,由此得出結論:2種對小麥蚜蟲的調查方法,其結果在不同類型、不同品種、不同鄉村的麥田均表現為完全一致,並不因麥田類型、小麥品種、不同鄉村等情況,而表現2種調查方法不相關,或相關不顯著,完全符合實際發生情況。對小麥蚜蟲在小麥拔節孕穗期和抽穗灌漿期發生數量的科學估算,可作為蟲情測報和指導蚜蟲防治的重要依據,與實測實查調查方法結合,可大大提高對蟲情調查的工作效率;並可及時有效地運用到指導農民對小麥蚜蟲防治工作的實踐中。

1.2 2015—2016年田間應用

通過對館陶縣徐村鄉、館陶鎮、柴堡鎮、壽山寺鄉及邯鄲縣代召鄉、南堡鄉6個鄉鎮、30多個村,7460h㎡多的麥田指導麥蚜防治實踐,麥蚜發生程度估算準確率達到100%,以此方法,指導麥田蚜蟲防治效果達98%以上。

利用蚜蟲田間計數從簡方法,科學防治蚜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2防治指標及綜合防治

2.1 防治指標

通過實驗觀察及田間綜合防治實踐,既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又能降低防治成本,減少防治投資。在冀南地區麥蚜的防治指標,應掌握在小麥抽穗期,百株蚜量達800~1000頭時,或是麥蚜與麥田天敵單位比超過500:1(即麥蚜在百株蚜量500頭以上,天敵單位在1頭以下)時,應進行及時防治。

2.2綜合防治

2.2.1 生物防治

及時做好田間麥蚜蟲情和天敵發生消長情況的調查,當氣候沒有較大浮動,麥蚜在田間適量發生,利於多種天敵田間自然消長,且天敵數量不斷增長,能夠維持田間益害平衡時,就要適當推遲化學防治時間,充分發揮麥田及臨近作物上蜘蛛、瓢蟲、草蛉、食蚜蠅,蚜繭蜂等多種蚜蟲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或選用無毒、低毒的殺蚜黴素(孢子含量200萬單位/mL)、苦參鹼,或50%闢蚜霧(抗蚜威)等噴霧防治,既可起到滅蚜作用,又可有效保護天敵,進而做到持效生物防治蚜害

利用蚜蟲田間計數從簡方法,科學防治蚜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2.2.2 化學防治

蚜害早期,在5月10日前,小麥抽穗後,蚜蟲密度尚未達到防治指標,且蟲量持續較快上升,下部葉片上蚜蟲已廣泛分佈時,應及時噴施吡蟲啉等新菸鹼類藥劑進行噴霧防治,如噻蟲嗪、呲蚜酮、噻蟲胺、烯啶蟲胺等;蚜蟲盛期,噴施允許用的易光解低殘留的辛硫磷類藥劑,或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聯苯菌酯等菊酯類農藥噴霧防治,或用20%百蚜淨、2%蚜必殺、20%菊馬乳油、40%保得豐等,根據說明書要求濃度,交替噴霧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蚜害發生嚴重時,也可用吡蟲啉混合噴施;在小麥孕穗及抽穗期可再加入適量磷酸二氫鉀等微量元素,混合噴施,促進增加粒重和籽粒飽滿,以提質增產。

2.2.3 農業防治

清除田間雜草與自生麥苗,減少麥蚜的適生地和越夏寄生,適當控制氮肥用量和灌水,適期增施磷肥、鉀肥,提倡冬麥適當晚播,有效減輕蚜害。生態調控多系品種及品種混合搭間種植,可增加麥田生物多樣性,以增加天敵的種類和數量,起到有效控制蚜害的作用。實行機械深耕深翻,推廣配方施肥,加強田間除草及管理,可以有效減少越冬蚜量,控制蚜蟲發生基數,推遲蚜害發生盛期,以減輕小麥蚜蟲為害損失。

利用蚜蟲田間計數從簡方法,科學防治蚜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3結語

改良和完善小麥蚜蟲田間計數從簡方法,可有效提高對蚜蟲調查測報效率,並便於指導農民及時進行麥田蚜害防治。對小麥蚜蟲的綜合防治,是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及生產一線農民,在生產實踐中探索和積累的成功、有效地治理小麥蚜害的重要措施和成熟經驗,為科學防治蚜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取得了顯著效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