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香港15年終離去,一家美資所的“入場”與“離場”

作者 / 李曉雨

來源 / 智合

據外媒報道,美國奧睿律師事務所(Orrick Herrington&Sutcliffe)宣佈將在今年8月31日前逐步結束中國香港辦公室的運營,徹底結束為期十五年的香港法律服務市場探索。這是疫情爆發後,首個宣佈退出香港的美資所。

接受智合採訪時,奧睿並對此回應:“因為亞洲正在應對COVID-19病毒爆發,所以我們將這一行動推遲了數月,但由於我們的辦公室租約將在六月期滿,因此不得不開始逐步結束運營。對於需要更長過渡期的情況,我們將會獲取臨時辦公場所,以支持我們的團隊和客戶。”

耕耘香港15年終離去,一家美資所的“入場”與“離場”

21世紀初,正是美資所大規模進軍香港的時期。奧睿同樣於2005年進入香港,但若追溯它入港的契機,則要從一家153歲的美資所落幕說起。

奧睿香港辦公室的前身是高特兄弟律師事務所(Coudert Brothers)香港辦公室。上世紀70年代,當時香港的英國殖民政府已經允許一家加拿大律師事務所進入本地市場,高特兄弟聞訊立刻著手籌辦香港辦公室。在尼克松1972年訪問中國之後,高特的香港辦公室很快正式落地,成為美國律師事務所在香港開設的第一家海外辦事處。此外,1979年,高特也作為第一家進京的美資所在北京開設海外辦事處。

高特在中國市場的輝煌持續多年。上世紀80年代,高特把可口可樂、英國石油、雪佛龍、輝瑞等世界知名公司引入了中國,業務履歷十分精彩。然而這家全球大所相對盲目的市場擴張導致律所長期“利潤低迷”。2004年,高特的合夥人平均收入為41萬美元,位列當年《美國律師》雜誌對100家美國律所律師收入調查的倒數第二,遠遠落後起步晚於其數十年的後起之秀。[1]2005年,高特與貝克·麥堅時(Baker & McKenzie)合併失敗後逐漸走向沒落。奧睿則於2005年收購了其北京、上海和香港辦公室,正式登上香港法律服務市場的舞臺。

與早期高特在香港的一枝獨秀不同,奧睿進軍香港時,美資所的競爭已較為激烈。據《美國律師》統計,1980年美國律師事務所在香港開設分支機構只有8家,到2000年,這個數字攀升為36家。[2]

奧睿總部位於舊金山,屬於美國百年老牌強所之一,在Vault排名榜上一般介於30-40之間,其優勢業務領域更偏重於科技創新和能源與基礎設施。但其開設分所的策略更注重本土化。奧睿香港辦公室開業後的第二年,迎來了Edwin Luk加入並開始組建資本市場團隊,而辦公室的定位也根據團隊和市場情況,定位於中型IPO,這同樣是大多數Vault 20-50的美國律所在香港市場的選擇。[3]

雖然中國內地律所和美國律所差不多都是在新千年前後進入香港[4],但在當時受制於資金和經驗的缺乏,並沒有能力和英美律所展開直接競爭,香港的IPO市場在當時主要是外資所的天下。奧睿那時候雖然不是做最大的IPO項目,但每年都會做不少中型的IPO項目,一度在香港的資本市場很活躍。

耕耘香港15年終離去,一家美資所的“入場”與“離場”

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市場秩序重新洗牌,越來越多美國律所開始開拓海外市場,香港市場再次迎來美資所進駐的浪潮。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經驗積累,中國律所至少已經有能力在中級別市場與國際律所展開競爭。

雖然在香港交易案中涉及美國法相關業務,中國內地律所仍然需要和美國律所合作,但是中國內地律所的崛起勢頭已經不可忽視,年利達中華區管理合夥人方健加盟方達以及Ropes & Gray的合夥人顧㛃妮加入海問都反映出以紅圈為代表的中國內地所崛起的現象。[5]

總體來說,美國律所在前幾年對香港IPO市場的“壟斷”已宣告結束。在越來越多競爭者的情況下,中型IPO的競爭更加激烈,並且本身有很多中小型的IPO做到一半,常會因為各種原因中止。[6]

除去香港市場環境變化外,對奧睿最深刻影響的還是2017年資本市場業務團隊在合夥人Edwin Luk的帶領下集體跳槽摩根路易斯(Morgan Lewis),隨著這14位前奧睿合夥人的加入[7],摩根路易斯香港辦公室正式成立,而作為前東家的奧睿則宣佈退出香港資本市場。

失去資本市場業務後,奧睿香港辦公室的應對方案是轉而將重心放到其他三個核心領域:科技、能源和基礎設施。這個方案其實沒有問題,因為奧睿本身的核心業務優勢就在這三個領域,如果成功轉型,香港辦公室或許能成為奧睿其他辦公室跨境業務在香港的落腳點,但可惜的是,經過近三年的嘗試,香港辦公室並沒有找到跨辦公室協作的機會。

耕耘香港15年終離去,一家美資所的“入場”與“離場”

目前奧睿的香港辦公室有四位合夥人、七位其他律師和見習律師,主要從事私募投資基金、區域性併購以及本地爭議領域業務。關閉香港辦公室的決定在律所內部前後已經討論了一年,考慮自身業務戰略調整、投入與回報的比例、人員安排的綜合因素,奧睿在年前已經做出退出香港的決策。

奧睿是2020年開年後第一家宣佈退出香港法律市場的美資所,它的離開也讓香港第一家美資所的故事正式畫上句號。與之對應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律所正摩拳擦掌將香港作為戰略高地謀劃佈局,香港的法律服務市場依舊喧鬧。

耕耘香港15年終離去,一家美資所的“入場”與“離場”

2018年,奧睿北京辦公室迎來資深併購業務專家張勁松成為自2016年以來加盟奧睿全球併購業務部的第17位合夥人,結合自身傳統業務優勢,奧睿在中國的併購業務持續發力。根據《彭博》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年併購報告,奧睿成為全球律所併購交易量第四名,參與超過420項交易,總額達232億美元。其中奧睿中國的併購業務自2019年來連續四個季度皆晉身五強。[8]

不久前,奧睿剛剛組建了一支跨越中、日、美三地的團隊,代表日本豐田汽車對中國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Pony.ai)進行了總額達4億美元的C輪投資。這筆交易也是迄今為止豐田汽車對中國自動駕駛公司的最大投資。該項目中國地區的牽頭合夥人是2018年剛加入奧睿北京辦公室的張勁松。[9]

“我們期待以更為直接地推進我們的戰略的方式,投資中國和亞洲的其它市場。”

奧睿在接受智合採訪時表示,退出香港辦公室的決定並不會影響律所未來對大中華地區及亞洲其他市場的業務投入。

耕耘香港15年終離去,一家美資所的“入場”與“離場”

*為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智合今日的微信文章採用黑白排版。

耕耘香港15年終離去,一家美資所的“入場”與“離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