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想說愛你不容易

“他爹,撤!”

“你先撤,我掩護!”

相信大家都對小品《超生游擊隊》印象深刻,生於70年代的男女主人公為了要兒子不惜違反規定超生,東躲西藏,輾轉各地,更搞笑的是,孩子的名字也輕率地由出生地命名:海南島、吐魯番、少林寺、北戴河......

從2013年到2016年,從“只生一個好”到“單獨二孩”,再到“全面放開二孩”,國家政策的調整再次釋放了巨大的人口紅利信息,但意料之外的是,已婚夫婦扎堆生娃的現象並沒有如期出現,政策遇冷讓《超生游擊隊》中的情景再難重現。拋開政策不論,今天想跟您探討一下全面二孩背景下國人觀念的變化,從側面分析一下全面二孩政策遇冷的原因。

老大老小好不如我這一個寶

從中國的傳統來看,一個家庭人丁興旺是福壽綿延的象徵,多子多福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一種追求。

在物質生產匱乏、經濟不發達的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人們的觀念也稍顯落後:養一個也是養,兩個也是養,孩子多了老大可以看老小,老小追著老大跑,興許以後哪個孩子就有出息啦。

老一輩的生育觀是把自身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平攤到幾個孩子身上,孩子壓力更小一些,父母也多了一些指望。而且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幫襯總比外人強的觀念由來已久,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希望自家的孩子多一些。

自從全面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除一些不發達地區以外,大多數家庭已經習慣一個孩子,父母不是不再考慮他未來的幸福指數,而是願意將更好的條件、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一個孩子身上,不願讓孩子受自己小時候受的苦,更想讓他享受精英般的待遇。

那麼問題就來了,對於趕上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還適於生育的80後90後來說,供房供車養4個老人1個孩子,經濟壓力已經夠大了,再多養上一個孩子,奶粉尿布早教保姆樣樣都燒錢,哪裡敢任性地想生就生?

所以說要想孩子成長好、有出息,寧願讓他承受一個孤獨的童年,不再為他增添經濟上的煩惱。這麼看來,沒有兄弟姐妹的你,是否有一絲甜蜜的憂傷呢?

更好的生活,源於自己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對於60、70年代的父母來說,他們生於40、50年代,一輩子經歷了我們這代人不可能再經歷的困苦生活,他們的生活,大多數是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甚至已經忘記了詩與遠方,也忘記了最初的夢想,因為現實生活不允許他們有這樣的奢望。

他們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是祈求孩子們有好的歸宿和幸福的生活,辛苦了一輩子,給兒子娶媳婦,給女兒攢嫁妝,因此,一旦孩子們不孝順,他們更顯悲傷,因為他們是為孩子而活的一代人。

而今的社會,父母愛子女的傳統並沒有改變,他們還是那樣心甘情願地付出,但是不同的是,他們更多地將幸福握在自己手上。孩子有孩子的人生,而父母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力。幸福與否不再僅限於孩子是否孝順,而在於你怎樣讓人生變得絢爛多姿。況且當今社會養老模式的多樣化,也打破了父母必須依賴成年子女養老的傳統,讓彼此多了很多選擇。

這裡不是說二孩會降低父母的幸福指數,

而是說,當父母願意主動的掌握自己的人生,認識到更好的生活,源於自己,而不是將重壓寄託在孩子身上,那麼父母和孩子就多了一條相互成全的路,可以更加平等地享受各自的人生。這樣看來,有沒有第二個孩子,並不影響今後的生活,這跟過去的時代是有著明顯的差異的。

男女平等,家庭事業需統籌推進

作為生兒育女的主體,女性群體不得不成為是否生育二孩的重要考慮因素。過去的社會,大多數女性結婚後通常在家當全職主婦,經濟不獨立,社會地位更是遠不如男性。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家庭主婦,一方面要照顧全家人的飲食起居,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就是要多多生兒育女,鞏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而當今社會,則完全不同。社會在不斷進步,女性和男性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在某些領域甚至比男性更優秀,她們要在社會上立足,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孩子作為婚姻中的必需品,已經牽動了很多職場女性的神經,如果再來個老二,精力不夠不說,養胎坐月子的一兩年,正是育齡女性拼事業的黃金時期,很多現代女性不願犧牲這段黃金時間,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

這並不是說現代女性不顧家庭,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女性會漸漸擺脫原始的生存法則,將屬於女性的魅力充分挖掘出來,在事業上和男性平起平坐,互相幫襯,而同樣的社會地位,也增加了夫妻雙方溝通交流的機會,增進理解。孩子也因此成為婚姻中的次需品,也造就了很多丁克家族。

由此可見,雖然國家政策是好的,但是數據的分析趕不上國人觀念的變化,看來,添丁進口早就不是添雙筷子那麼簡單啦。

要想讓能生二孩的家庭都願生和敢生,不僅需要強大的國力做支撐,也需要政府儘快出臺針對性的激勵政策,方能保障全面二孩政策初衷的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