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詩,講破了“佛教真諦”,人人值得一讀

唐代作為詩的國度,三教九流都會作詩,也出了不少善於作詩的僧人。

僧人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詩歌也都帶有獨特的風味,往往會透露出一種禪的意味。平日裡長伴青燈古佛,對著大自然的青山綠水,他們的內心波瀾與我們這些俗人當然是不一樣的。

唐代還有一位特殊的詩僧,用詩來描寫山水就是他的祖先謝靈運最先開創的。而他本人,雖然沒有繼承家族當時的權勢和地位,這一份山水之心,卻是被完完整整的繼承下來。


唐代詩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詩,講破了“佛教真諦”,人人值得一讀


這位詩僧的名字叫皎然,本姓謝,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謝靈運的十世孫。以他後來所表現出來的才華和天賦,可以想見他會是家族基於希望並且著重培養的出色後代之一,甚至還會在他身上寄託著家族復興,光耀門楣的思想。

在這樣沉重的社會壓力下,皎然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出家,去追尋屬於他自己而不是屬於家族的人生道路,這在當時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也正是因了當時的這份勇氣和對山水、禪宗的熱愛,皎然在出家以後選擇了大乘佛教,一朝頓悟,天心月圓。


唐代詩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詩,講破了“佛教真諦”,人人值得一讀


身為僧人,皎然所交遊的也都是世外之人。喜歡書法,與顏真卿互有詩歌唱和;鑽研茶藝,與陸羽頗有往來;領悟佛理,與另一位詩僧靈澈也是很好的朋友。皎然生在那個時代真是幸運,大部分藝術類型的宗師都活躍在那個時代,皎然可以輕易的與自己喜歡領域中的大師級人物取得聯繫並且互相討論。現在的人,即使再喜歡書法、喜歡茶藝,也註定無法與王羲之、顏真卿、陸羽等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了。

今天帶來的這一首詩就是皎然寫給靈澈上人的一首詩,是皎然在山中隱居的所見和感悟。


唐代詩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詩,講破了“佛教真諦”,人人值得一讀


山居示靈澈上人

唐代:皎然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

乍削柳枝聊代札,時窺雲影學裁衣。

身閒始覺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誰似我,松聲草色共無機。

詩的脈絡很清晰,前兩句起承,寫山中所見所為。後兩句轉合,敘述了自己在禪宗修行上的感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們還是一句一句來看。

第一句寫自己外出賞茶。山中剛變得暖和一點,陽光灑在山徑上,即“路晴明”,在這樣春暖花開的季節裡,皎然踏著初春剛剛萌生的小草嫩芽,在山中快樂的穿行著,去發芽的茶樹前觀賞把玩。一句話就把隱居生活的閒適快樂寫了出來。


唐代詩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詩,講破了“佛教真諦”,人人值得一讀


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礎上,加入了詩人自己的動作。一時興起,削一條新柳,全當是札記寄出,偶爾有了閒趣,照著山外天空中的雲影裁剪自己的衣服。這一句在寫景之外還多了一層隱逸之美,隱逸生活最美的地方在於與自然合一,詩人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心性脾氣等方面也在慢慢地被打磨,最終成為一塊圓潤無暇的玉石,與自然融為一體。這裡詩人對柳枝、雲影的描繪,正是在著意的讓自己更加貼近於自然。

三四句涉及到了佛家觀點,將詩的高度上升到了哲學層面。閒下來以後才覺得不要名望是正確的,心思了悟,才知道苦行是沒有必要的。

一直沉浸在功名利祿中的人是沒有機會閒下來的,所以他們一生也感受不到皎然所說的境界,俗名俗利除了擾人清修,實在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而一個人想要達到心靈上的了悟和昇華,單單靠著苦行也沒有意義,終究還是要從自己的內心之中探求,不必太過在意外界的種種因素。


唐代詩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詩,講破了“佛教真諦”,人人值得一讀


第三句是對兩種人的駁斥,最後一句裡,皎然說到了自己如今的境界。

自然界中的萬物內中都是虛無的,沒有誰可以像我一樣,松樹風聲,小草嫩色,都是了無機心的。

關於這句詩的理解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我本人對於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覺也頗為朦朧,無法很好的表達出來,想要這一句話中讀出一位禪宗大師的思想境界還是太難了。畢竟是寫給靈澈的詩,同為僧人的靈澈應該能讀懂其中的深意,而我輩凡人,只好“徒此揖清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