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三個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上週末全家一起出去玩,先生開車,因為路不熟,用導航指引。走了沒多久,我發現不對,雖然導航沒有提示,但感覺前路不通,畢竟之前我來過,只不過對路線不大熟悉而已。於是我提醒先生還是別往前走了,可能走不通。可先生不認同我的看法,堅持往前走。

結果,沒走多遠,就看見立著幾個大字“道路維護,請繞行”。

事實證明,不喜歡傾聽別人給的建議,很有可能會犯錯,正如先生一樣,當時要是聽取我的意見,就不會繞路,就會節約很多時間。

忠言對別人而言,不止是簡單的一句話,有時候可能就是啟明燈

人們說一件事或告訴別人一個道理,應該從事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聽著的角度去想,這使“說”和”聽”不能做到同頻,更不會產生共振,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有時候在表達自己意見時會摻雜個人情緒,讓溝通變得不那麼和諧。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還珠格格里有一個畫面,是這樣的:


學會這三個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忠言


學會這三個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逆耳

“忠言”似乎成了“難聽”“難堪”的代名詞,這讓我們走進了一個誤區,而產生這個誤區的無外乎這兩個方面。

一從側面證明自己優秀

以前我們這有個鄰居,人很好,就是太固執。有一次,我和她去超市,她看上了一款破壁機,問我這款機器怎麼樣?我搖搖手示意她不要買,買了就虧了。她就問我為什麼呢?我得意的告訴她,聽我的就對了,否則你會後悔的。她不信,就買了,結果沒過多長時間打折了,同一款產品,她多花了500大洋。

當她告訴我時,我得意的說“已經忠告你別買了,你非不聽,吃虧了吧,還是我有眼光!”

英國的布拉基說過“當我們責備他人時,通常意在間接的誇獎自己”。

我的做法也是一樣,其實我並不確定會打折,我只是要證明我比她有眼光有遠見,而事實呢?我越想要證明越不被別人重視,別人越不會接納我的意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學會這三個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證明自己優秀

二 “忠言不是批評

批評大多是基於已發生的事情或行為所持的看法,具有指導意義。大多帶有情緒化,疾言厲色。

忠言則是帶有勸誡性質的語言,這件事可能發生也可能沒有發生。

忙的時候我會叫兒子幫忙做家務,男孩子,沒什麼經驗,經常把一件事情做的亂七八糟,我每次都會告訴他,拖地的時候要先把地上的垃圾處理了,這樣方便拖。衣服要分開洗,這樣乾淨衛生。

每次我都是疾言厲色,彷彿兒子做錯什麼大事樣,結果跟兒子鬧得不開心。


學會這三個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忠言不是批評

要做到“忠言利於行”,一定要先做到“忠言進於心”,這樣所說的話語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一 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為對方著想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輕柔溫暖,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之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衣釦,續而脫掉大衣,南風收穫了勝利。

同樣是吹風,卻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吹風和忠言一樣,你要達到的目的,需要對方的配合和認可,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忠言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和認知,那麼再給力的建議或是忠告也得不到認可和採納。


學會這三個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角度的選擇

二 勸諫需要技巧,切勿帶情緒

荀子曰:“曲得所謂焉,然而不折傷”

意思是委婉的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不易得罪人,還更容易令人接受。

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國要趙國送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方肯出兵。趙太后執意不肯,雖然滿朝文武極力勸諫,仍無濟於事。最後,趙太后直接宣佈說:“誰若是再來勸我,就別怪我翻臉無情。”

後來,左師觸礱求見太后,太后也沒給好臉色。

觸礱見到趙太后沒有提讓長安君作人質的事,而是和太后拉起了家常 ,聊起了兒女。最後,觸礱請求趙太后允許他的小兒子在王宮衛隊當一名衛士。

趙太后答應了,並問觸礱兒子多大,觸礱回答“15歲了,要在自己死之前為兒子安排好立身之處。”

趙太后見此,疑惑的問觸礱是否心疼孩子,觸礱說:“比起太后有過之而不及。”

同為父母趙太后起了憐憫之心。

此時觸礱見太后有所緩和,話鋒一轉,委婉的向太后道出讓長安君作人質的事來。

觸礱說“給他們顯貴的地位而沒有功勳,是不長久的,就像現在的長安君,有顯貴的地位,卻沒有給他為國立功的機會,這樣一旦太后不諱,長安君又何以使趙國自立呢?所以老臣認為,您愛長安君卻沒有替他做長遠考慮,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後深。”

後來,太后採納了觸礱的建議,派長安君去做人質,齊國出兵,解了趙國的圍。


學會這三個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溝通

忠言不是光禿禿的語言,它裡面包含著說話者的溫度和態度,而被採納的正是因為溝通者的素養,使人如沐春風,感同身受。

三 過程到結果一個不能少

傳統的建議或忠告往往是告訴你這件事要怎麼做?

而現在我們要講為什麼這樣做,以及不這麼做帶來的結果。

美國潘恩說:“你給人的忠告,要既能不傷害他,又能使他忍受痛苦和磨鍊。”

戰國策裡有一則故事《莊辛諫楚襄王》

莊辛對楚襄王說:“大王左邊州侯,右邊是夏侯,車子後面還跟著鄢陵君和壽陵君,只顧無節制的尋歡作樂,奢侈靡爛,不過問國家政務,這樣,國家必定會有危險的。”

楚襄王把莊辛的勸諫當成妖言惑眾,不予置否。

莊辛眼看大王不聽勸諫,就請求到趙國去躲避 一下,觀察事態的發展。

莊辛來到趙國,在趙國逗留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攻打了楚國,楚襄王流亡,藏匿到了城陽,在這種境地,才讓人去趙國召回莊辛。

楚襄王再次見到莊辛,很後悔當初沒采納先生的意見,問莊辛該怎麼辦?

莊辛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看見兔子再放獵犬還不算晚。”

莊辛列舉了蜻蜓的例子,蜻蜓長著六隻腳,四個翅膀,飛翔在天地間,有蟲吃,有甘露喝,無不自在,可誰料被五尺小兒捉了去,成了螻蛄,螞蟻的食物。

莊辛還以黃雀.黃鶴,蔡聖侯為例,來說明不居安思危,只貪圖享樂終將被別人魚肉 。

楚襄王聽後,臉色頓變,身體顫抖,立刻接受了莊辛的忠言,並授予莊辛陽陵君。


學會這三個技巧,讓忠言不再逆耳

溝通

人們接受一個建議或忠告,並不是因為建議或忠告的本身,而是建議或忠告帶給我們的好處和驚慌。

那麼若想讓人們認可自己的忠言,就可以從促成事情結果的各個小因素說起,或者從事情發展的過程說起,這樣更有利於人們接受。

生活中,免不了粗心大意,思慮不周。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雖說是給別人忠告 ,可更多的是運用語言的技巧,來達到我們的目的。使我們的“忠言”不逆耳,更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