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4月8日0時,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復對外交通。經歷了整整76天,這是防疫階段性重要成果。

江城一晚燈火通明,武漢最難的時候挺過來了。我們不會忘記,這裡發生的一切傷痛、堅持與溫情。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車輛等待解封

但目前國內外疫情形勢仍然複雜嚴峻,解封不是解放。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個別景區的遊客嚴重擁擠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隨著天氣轉暖,尤其是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個別人認為“疫情已經過去”,不再像此前那樣認真戴口罩,麻痺思想有所抬頭……


近期王辰院士一番警告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必須嚴陣以待,決不可掉以輕心。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王辰院士接受採訪

院士警告:仍要保持高度警惕

當年的西班牙流感,前前後後一共有三波爆發,而且第一波的死亡率是最低的。尤其是,第一波爆發的感染者,因為產生了抗體,在第二、第三波時候反而得以倖免,那些第一波時沒有接觸病毒的人卻是頻頻遭殃。

這正是王辰院士所說的:“一些西方國家施行實質性的“群體免疫”策略,我國後期可能面臨被動局面。”

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接受採訪,談當前的疫情發展態勢和疫情帶來的思考,乾貨很多,值得認真研讀。

這次大疫,我們民族必須增長的智慧,就是對醫學科技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的抗疫戰,主要打的是社會組織的仗,而非科技仗。


我國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顯,但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其傳播規律也缺乏想象力,所以還不是歇口氣的時候,還要對疫情是否反覆保持足夠警惕。


一些西方國家施行實質性的“群體免疫”策略,以犧牲年老體弱者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人群整體免疫水平的上升,疫情之後能夠放心打開國門。


我們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的一個最重大的問題,就是必須把臨床和預防高度結合起來,這才是人間正道。


中央防疫領導小組已經明確提出,各地尤其是重點疫區,要通過核酸及血清抗體檢測進行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


這個警惕是什麼?這個警惕就是:我們以為,我們的醫療體系相對完備,足以應對如此規模的疫情了。甚至認為,我們的醫療體系相對成熟,已經可以媲美髮達國家水平了。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在這場疫情中,沒有人是贏家。甚至我們驕傲的“中國式模範答卷”,背後也包含著經濟、社會的重大損失。

我國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顯,但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其傳播規律也缺乏想象力,所以還不是歇口氣的時候,還要對疫情是否反覆保持足夠警惕。

王辰院士表示,要“頭腦清楚地”想想我們還弱在什麼方面,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還薄弱在哪些環節;我們的醫療救治還有什麼缺陷;我們的社會體制還有什麼不足,這是該“痛定思痛”的。

此院士何許人也?

王辰院士雖不像終南山、張文宏般家喻戶曉,但他卻是提出了“方艙醫院”這一實際舉措的關鍵人物。

王辰院士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提出了及早進行醫學干預、早上呼吸機等建議,可以說居功至偉,他在這個時候給大家敲響了警鐘。

遙想2月份時數字蹭蹭往上升,雷火二山根本杯水車薪,一天的新增量就能把醫院填滿。那種深深的絕望感我們記憶猶新,然後就出現了方艙醫院,迅速改變了一床難求的局面。才有了應收盡收,徹底阻斷感染源。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正是方艙醫院的建立,成為了國內戰疫的轉折點。王辰院士將之比喻為“關掉溢水的龍頭”。方艙醫院顯然是一種應對大規模疫情的有效“社會措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很小的成本控制傳染。

對比一下,歐美國家自認為醫療條件優越,為什麼還是控制不住?原因有很多,但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居家隔離”這種鬼才方案。不客氣地說,居家隔離=沒有隔離。更嚴重的是,居家隔離的結果,必然就是把病毒傳染給家人。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秩序有序排隊進入超市

王辰院士的曝光率不高,但每一次發言都直指問題核心。

甚至早在三月初,王辰院士便提議,可以將方艙醫院變成一種城市建設的規範,未來再建設大型場館時就應提前考慮,能夠將場館迅速改造為方艙醫院。

千萬不要忘了,目前這個病還有一系列難題:

1.依然沒有疫苗,開發難度大,預期開發進度緩慢。

2.疾病的起源是什麼?中間宿主是什麼?如何防止動物向人的傳播?

3.各地怎麼復工,怎麼開學,人們的外出活動增多後怎麼防控?

還有很多,比如:如果來年冬天疫情又反彈了,我們能不能第一時間識別出來疫情的爆發?我們是居家隔離還是集中隔離?我們是讓經濟停擺,讓更多人承受失業帶來的健康風險和次生災害,還是讓更多的人冒著感染的風險繼續工作?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上述所有問題有賴於群防群控,我們如何做好信息公開和健康宣教,確保信息傳達透明及時?

國內情況好轉,但也不能大意

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倫敦帝國理工大學關於COVID-19全球影響的一篇論文提出,干預措施的持續性極為重要。

下圖的模型中,紅色為在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疫情傳播的情況;橙色曲線是在進行三個月的短期干預後,疫情的傳播情況——會出現第二次峰值。也就是說,對於包括中國、韓國在內已經歷過第一波疫情的國家,仍然需要持續的干預措施,以避免流行病的復發。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數據分析

從國內來看,儘管以武漢市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疫情防控呈現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但是零增長不代表零風險。

截至4月8日黑龍江綏芬河口岸新增25例境外輸入新冠確診病例,累計已輸入86例境外輸入病例,綏芬河是個小小的縣級市,總人口不過7萬,它自己可頂不住這洶湧而來的輸入性病例,方艙醫院、醫護支援都很緊急。

除了北上廣,就黑龍江的輸入性病例最嚴重了。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近期,一些地方不時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或出現已治癒出院患者“復陽”病例,警示人們潛在風險仍然存在,容不得任何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

同時,隨著各地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人員流動和聚集幾率明顯增加,由此帶來疫情傳播風險有所加大。

目前國際疫情仍在快速蔓延,輸入性風險顯著增加。截至北京時間4月9日0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數超120萬例,增速迅猛、總量巨大。

我國陸地邊界線長達2.2萬公里,陸地邊境開放的口岸91個,還有數量眾多的邊民通道、便道、小路,情況非常複雜。近期多省份報告了境外輸入病例的關聯病例,從某種角度看,這正是對個別放鬆心理的嚴厲警示。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外國轉移重症患者

從疫苗研發角度看,目前情況仍不明朗。有分析認為,即便採取最有效、最嚴厲的新冠病毒遏制辦法,也只是減緩病毒傳播速度,要從根本上消除全球疫情,最終仍依賴疫苗。

目前,各國科學家正在加快步伐研發疫苗。不過,人們對新冠病毒傳播規律和變異特點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有關專家曾表示,疫苗研發可能需要18個月乃至更長時間。

這意味著,在疫苗研發成功並投入人體免疫之前,我們仍需要盡最大的努力遏制病毒擴散蔓延,仍需要從自身做起,對疫情傳播保持警惕。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接種疫苗

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局面來之不易。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各地各部門乃至每一個人都應繼續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態,進一步做實做細防控舉措,抓緊時機安全推進經濟社會秩序恢復。

國外疫情看印度

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情況計劃主任Mike Ryan3月23日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對抗新冠疫情能否取得決定性勝利,未來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印度控制該病毒的能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截至4月9日上午10點,印度累計確診5749人,死亡189人,治癒506人。相較其13.7億的人口,累計確診病例並不高。但多位專家指出,印度的數字被低估了。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3月24日晚,莫迪發表電視講話,宣佈當天午夜起,印度將實行全面封鎖,為期21天。封鎖期內,所有商店、商業機構、工廠、車間、辦公室、市場和禮拜場所都將關閉,州際巴士和地鐵將暫停運行,建築活動也將暫停。

莫迪解釋說,這是為了救印度,“如果我們在未來21天無法控制疫情,我們的國家和家庭將倒退21年。”當前,更為世界所關注的,是印度在3月底公佈了第一起來自貧民窟的確診病例,不久該患者死亡。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目前尚無法判斷,印度平民窟的疫情傳播將是怎樣的走向,但已引發了世界的關注。

那接下來會咋樣呢?

印度全國基本沒法徹底封城,預測封幾天就管不住了,因為印度有好幾億人處於生存線附近,家裡存糧不夠三天,你不讓他們出門,他們根本沒法活。得了新冠不一定要命,但是不出門真會要命。


印度爆發幾乎不可避免。不過印度人會以一種很休閒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正如我們前文說到的,新冠在印度其實不算特別厲害的病毒。而且大家很納悶為啥印度的確診人數那麼少,富人區的私立醫院都做不到充分檢查,數據有大幅增長才叫奇怪。


印度也沒有治療能力印度私立醫院還不錯點,但是也就那樣,免費的公立醫院還不如我們的社區醫院。

看抗疫典範:韓國

不停工不封城,一個月控制疫情,韓國做對了什麼?隨著全球疫情的大爆發,韓國儼然成為了一個模範生。

2月18日發現“超級傳播者”之後,韓國快速爆發,突然成為全球第二大疫情國,總統文在寅也差點被隔離。2月29日最高峰時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909人。然而陡然增長的曲線變平緩也同樣迅速,十幾天後,每日新增病例已經控制在了100例左右。截至4月9日,韓國共確診10384人,死亡200人,死亡率1.65%。

3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提出應該“借鑑韓國和其他地區的經驗”。3月24日,特朗普也致電文在寅,希望韓國能夠向美國提供醫療設備援助。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韓國不下車就可以開展檢測

一個月之內控制住疫情,韓國究竟做對了什麼?

1、基本原則是公開透明,民眾得到大量信息,包括政府正在積極部署的,和政府尚覺得有難度的。

2、大規模檢測:1月下旬就在批量生產檢測試劑盒,迄今共檢測近40萬例,檢出率2.4%。

3、實行分級治療,將確診者分為4類,輕症去“韓式方艙”隔離治療,把床位留給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患者路徑詳細信息

韓國沒有實行“封城”和“停工”的政策,但是對重點地區入境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等人士進行了嚴格的追蹤和管控。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不下車就能檢測,現在已經在美國推廣

在大流行中,沒有任何地方是孤島。經過近兩個多月的漫長戰疫,國外其他國家的疫情也紛紛看到了拐點,出現了希望。

寫在最後

歷史上的塵埃,落在每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無知和愚蠢會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染,歐美人面對這次疫情,不是尋求科學的數據和信息,而是像上個世紀前一樣憑自身的經驗和偏見來應對。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法國電視臺記者在直播武漢哀悼儀式的時候說,他們在埋葬小黃人。


特朗普將病毒成為CHINESE VIRUS,更不要說2月份,那些對帶上口罩的亞裔暴力襲擊和赤裸裸的歧視。


長期的歧視文化,薰陶出內心的無知。儘管現在歐美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像英國、意大利、法國,死亡率將近10%,但是很多歐美人自以為是的觀點,這是亞洲人愛得的病。

但是病毒是最公正的,無論你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都會要你的命。這場災難就像是上帝給這個極速前進的人類社會突然按下了暫停鍵。一次急剎車,把各個國家、社會機器裡不和諧的零件全部撞了出來。

院士提醒:面對疫情,越是“零新增”,越應保持高度警惕!

患者病房

此外,看著國外的疫情肆虐,對比國內的疫情趨緩,漸漸產生了一種暫時的安全感。很多人已經覺得生活已經變得正常了。街上戴口罩的人開始減少了,不少人也已經開始心思活絡的準備聚會聚餐。

但是切不可以為疫情過了,形勢嚴峻程度依舊超出我們的想象,我看身邊人盲目的樂觀,不帶口罩,隨意的聚餐、我有些莫名的悲傷!我深怕用生命換來的努力,化為空氣!還有很多地方很嚴重,還有無症狀患者,被檢測的也只是一部分!不能過於樂觀!

都忘了疫情其實一直陰魂不散。

就像恐怖片裡常有的場景:最危險的時候,不是怪物追著你跑的時候。反而是,你自以為擺脫了怪物,長舒一口氣,甚至開始哼起歌來。其實怪物可能已經偷偷繞到身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