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的風笛手,走在最前列,迎著炮火,用生命的笛聲引導勝利

吹奏風笛是蘇格蘭的民間傳統,將其用在戰場上冰雹個人認為有點類似於我們古時的“擂鼓助陣”的意味,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也有點衝鋒的意思。

二戰時的風笛手,走在最前列,迎著炮火,用生命的笛聲引導勝利

但畢竟是西方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在戰場上用慢節奏的風笛聲來助陣,具體的說其有兩個重要的意義,一是緩解士兵的壓力、增加衝鋒的勇氣;二是英國也有為逝去勇士安葬時吹奏風笛的傳統習俗,在戰場上用風笛獨特的聲音也有為隨時會失去生命的士兵的靈魂指引回家路途方向的意義。

受一戰時風笛手走在最前排類似於自殺的教訓影響,二戰時英軍對於風笛手的使用也有了明確的規定,走在作戰隊伍的最後吹吹打打是可以的,取消了風笛手那種之前的充當“敢死隊”的最前沿的引領作用。

這也就出現了題目中關於二戰風笛手為何還會出現在作戰前列的問題。

二戰時的風笛手,走在最前列,迎著炮火,用生命的笛聲引導勝利

21歲的比爾·米倫屬英第3步兵師第51蘇格蘭高地聯隊,1944年6月6日在劍灘登陸。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位有些傳奇意味的人物並非第一波踏上戰爭最前線,事實上他是後續才登上海灘的風笛手。當他身著蘇格蘭短裙一邊踏上海岸一邊吹奏《高地上的少年》時,這一舉動震驚了很多登陸部隊的士兵,更有士兵因為擔心他的風笛聲會新來德軍的炮火或者機槍的掃射而大罵他,令其停止。

二戰時的風笛手,走在最前列,迎著炮火,用生命的笛聲引導勝利

但事實上這位勇敢的風笛手並沒有就此而停下腳步,一直向前的堅定步伐和無畏生死的風笛聲感染了那些試圖挖掘壕溝進行防禦而並非向前進攻的士兵們,要知道此時德軍的抵抗已經不再激烈。那個吹風笛的傢伙是隸屬於英軍第一特勤旅,這是由不列顛突擊隊和皇家海軍陸戰隊混編的隊伍,因為屬於精銳部隊,這幫傢伙經常逼格很高的戴貝雷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