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风笛手,走在最前列,迎着炮火,用生命的笛声引导胜利

吹奏风笛是苏格兰的民间传统,将其用在战场上冰雹个人认为有点类似于我们古时的“擂鼓助阵”的意味,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有点冲锋的意思。

二战时的风笛手,走在最前列,迎着炮火,用生命的笛声引导胜利

但毕竟是西方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在战场上用慢节奏的风笛声来助阵,具体的说其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缓解士兵的压力、增加冲锋的勇气;二是英国也有为逝去勇士安葬时吹奏风笛的传统习俗,在战场上用风笛独特的声音也有为随时会失去生命的士兵的灵魂指引回家路途方向的意义。

受一战时风笛手走在最前排类似于自杀的教训影响,二战时英军对于风笛手的使用也有了明确的规定,走在作战队伍的最后吹吹打打是可以的,取消了风笛手那种之前的充当“敢死队”的最前沿的引领作用。

这也就出现了题目中关于二战风笛手为何还会出现在作战前列的问题。

二战时的风笛手,走在最前列,迎着炮火,用生命的笛声引导胜利

21岁的比尔·米伦属英第3步兵师第51苏格兰高地联队,1944年6月6日在剑滩登陆。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位有些传奇意味的人物并非第一波踏上战争最前线,事实上他是后续才登上海滩的风笛手。当他身着苏格兰短裙一边踏上海岸一边吹奏《高地上的少年》时,这一举动震惊了很多登陆部队的士兵,更有士兵因为担心他的风笛声会新来德军的炮火或者机枪的扫射而大骂他,令其停止。

二战时的风笛手,走在最前列,迎着炮火,用生命的笛声引导胜利

但事实上这位勇敢的风笛手并没有就此而停下脚步,一直向前的坚定步伐和无畏生死的风笛声感染了那些试图挖掘壕沟进行防御而并非向前进攻的士兵们,要知道此时德军的抵抗已经不再激烈。那个吹风笛的家伙是隶属于英军第一特勤旅,这是由不列颠突击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混编的队伍,因为属于精锐部队,这帮家伙经常逼格很高的戴贝雷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