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2年理財,我才知道這些觀念都是錯的

文|小貓倩倩:高轉化文案寫作者,頭條號簽約作者,知乎20萬關注大V,職場、心理學話題高贊回答者

學了2年理財,我才知道這些觀念都是錯的

喵報了一門線下的理財規劃師認證班,7~9月每隔一週要去上一次課。課程本身學費是2w,為了上課我每個月還要往返深圳2次,機酒又是1w/月,我花在這門課的各種成本加起來至少5w。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絕對是白花花的銀子換來的知識。

這個課程是一個非常大的體系,一兩篇文章也講不完,所以我會在接下來幾個月把它作為一個專題持續更新。帶我的賽美老師是行業頂尖的大牛,每次課後還會專門幫我做會診,真的是非常珍貴的機會。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在文末留言,如果我回答不了,會在下一次上課的時候問老師~

很多喵粉認識我是因為我在某乎上寫過一篇教小白如何理財的文章。

學了2年理財,我才知道這些觀念都是錯的

這篇文章截至目前有超過1.5萬次的贊同和超過3萬次的收藏。我從2017年7月開始在某線上機構學理財,上完了他們關於基金、股票和保險全部的小白課和進階課,也看了許多書,最後寫出來了這麼一篇文章。

當時我學習的框架是這樣的:

1.小白,月光族,理財第一步是先記賬

2.學習各種投資品的玩法:股票怎麼炒收益最高,基金怎麼買收益最高

3.保險買消費險就行了,返還型保險都是騙人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曾對這樣的理念深信不疑。而且我也的確從一個月入3k每月負債1k的理財小白,到能夠有一丟丟盈餘。

大概在一年前,我開始漸漸覺得不對勁了——當我的現金流開始越來越多的時候,之前的這個體系不足以支撐我管理更多的財富了。

我發現自己投入了很多時間在理財中,但是我得到的回報卻非常少,投入相同時間還不如我自己工作賺錢快。2018年,當“寒潮”到來時,之前學到的那些理財知識也並沒有幫我“守住”我的財富。我開始質疑之前的知識體系。

2019年6月是我畢業的第三年,26歲的我有了一小筆積蓄,剛剛結婚。我和老公是初高中同學,生長在一個三線小城市,雙方父母一輩子的存款還不到我倆現在一年年薪。想要紮根在大城市,他們幾乎幫不了任何忙。我需要在近幾年迅速積累一些財富,才能到許多原生家庭優渥的同學的起點。

因為18年吃了虧,我對於投資開始變得愈發謹慎。但是又陷入了新的迷茫——我發現自己的資金利用率超低,每個月除了拿來做基金定投和放在貨基裡幾乎啥都沒有做。

有一個基本的理財觀念,就是資金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產生更多財富。我的錢一直“存著”,顯然是有問題的。

昂~所以我就決定報了這個課。

然後我發現之前學的那一套理論,其實是非常片面的。它只適合“小白理財”,一旦你的財富數值上升,它就開始不適用了。具體來說:

學了2年理財,我才知道這些觀念都是錯的

1.不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可以直接買產品

我們生病了去看醫生,中醫會先給你把脈,西醫會讓你抽血做b超,總之都是要先檢查啦,然後根據這些檢查結果,他們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你去一家醫院,醫生頭也不抬看也不看你就給你開藥,你敢吃嗎?或者問你“喜歡啥藥,我給你開”,你敢吃嗎?

這個就是直接學股票、基金最大的問題。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財務狀況都不清晰,就貿然地認為“理財=買高收益投資品”,這個觀念是很危險的

自從開始研究理財以後,總有人問我“能不能給我推薦一些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這個理財產品怎麼樣?幫我看看能不能買?”

雖然我一般都會直接回絕,但是倘若遇到一個人跟你說“來買我的產品,這個收益高”,你可能真的就信了那個高收益,就投了。結果如何請看去年P2P。

所以,正確的第一步應當是“診斷財務狀況”,也就是先做財務狀況盤點。查看全年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情況,然後根據具體的情況再決定後面怎麼做。

至於產品,只有你所有的方案都捋清楚、規劃好了,等到最後一步,開始具體投資的時候才會涉及。

2.專款專用,按功能而非金額分配資金

因為開始向保險理財領域跨界轉行,老師讓我先做50個個案,於是我就在自己的寫手團內測,讓小夥伴們把自己遇到的財務問題都發給我。然後發現大家有一類很常見的困惑:

我有XX元,應該怎麼投資?

比如說我有5萬塊,該買基金、股票還是買保險呀?怎麼能讓5萬變成更多呀?類似這種。

我最近上課最大的收穫就是真正理解了“理財就是理人生”這句話的含義。

理財規劃不是看你現在有多少錢,而是根據你的賺錢能力(現金流)、當前的資產負債情況,你未來想要實現什麼心願,來幫你規劃一條

從現在到實現未來心願的路線

計劃中的一些錢,你現在還沒有。我們要去想怎麼能賺到這麼多錢,才能實現這些心願。

理財真正要做的是,如果你實現心願需要這麼多錢,你該從現在怎樣做才能做到,你該如何降低從現在到未來這麼久時間裡的種種風險和不確定性

而不是“什麼產品收益高我就買什麼”。

學了2年理財,我才知道這些觀念都是錯的

3.每一種金融工具都有其適合用戶,沒有優劣之分

我曾經對於返還型保險有非常大的敵意,覺得它都是騙人的。

事實上,如果能使用好年金險的話,它是一種非常非常好的金融工具。

利用年金險萬能賬戶以及保單質押,你可以通過槓桿撬動幾十倍的資產。比如,上週末賽美老師幫我規劃我的3年財富計劃,教我了一種“用12萬支出撬動240萬資產,用36萬資產撬動600萬資產”的辦法。(這個講起來比較複雜,又要說年金險規則又要說風控措施的,下週四單獨說這個,非常有趣)

而且,年金險還能起到“保全資產”的作用。

舉例,假如一對老夫婦為孩子結婚攢了一筆禮金,在婚後贈與給兒子,屬於婚姻續存期間收入。結果沒過多久兒子和兒媳離婚了,這筆老兩口節衣縮食送給兒子的祝福,最後可能會被“外人”分掉。

某一些品類的年金險,現金價值很低且生存金高(意思就是,你要是在離婚的時候分它,它不值錢,但是被保險人以後可以拿到大額返還),就可以起到保全財產的作用。

對於企業主來說,利用好年金險,公司即使因經營不善破產,依然可以保障家人的正常生活。

之前一直覺得年金險坑是因為它利率比較低,而且存入萬能賬戶要交手續費,提出來也要交錢,利率又低流動性又差。

但是這個想法本身就是窮人思維~(“只看收益”就是窮人思維的一種。)

首先年金險的作用本身就不是看收益,用保險和股票基金比收益這個是不公平的,它們作用不同,沒有任何可比性。股票基金能保全婚內財產嗎?能保證破產了不分割法人的家庭財產嗎?

其次,通過保單貸款的方式而不是提現,如果你懂得複利的威力,年金險的收益還真不低,而且比起未來複利的收益當下付出的利息根本不算什麼。

不過前提是,你的觀念要能接受“借貸”,並且更注重未來收益而不是當下付出的成本,不然的話你依然會覺得年金險坑。

4.負債不是洪水猛獸,“不要負債”也是窮人思維之一

前幾天一個喵粉跟我說,自己大學剛畢業,因為成績差也沒什麼經驗所以找不到工作,之前還貸款了十幾萬還不上,問我該怎麼辦。

如果你是這種連最基本“量入而出”都做不到的人,趕緊把信用卡和花唄都關了吧。

這個時候,“不要負債”的理念是正確的。因為面向對象是窮人。

但是,如果你的收入減去日常開支之後仍然有非常多,繼續“不要負債”的理念就沒有發揮這些錢的作用啦。

而富人思維是利用一小筆資金“加槓桿”,通過借別人的錢來投資,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窮人覺得不要負債是因為負債有風險。

富人當然知道有風險,但是富人認為有風險要做的是“風控”,而不是因為這件事有風險,這件事就不做了。

學了2年理財,我才知道這些觀念都是錯的

5.資產和負債是分開來算的

我們平常會有一種思維,就是“假如這套房子貸款還沒還清,那麼房子還不是我的”;“我這個月開銷太大了,所以我沒收入”。

我們在盤點自己的財務狀況的時候,資產和負債是分開看的,收入和支出是分開看的,這個要各算各的。

你名下的房產,貸款無論有沒有還清都是你的資產;你未來的生活費,你要實現夢想需要的資金,你給孩子儲備的教育金,沒還完的房貸,這些都算負債。

我們做理財規劃的目的,其實就是看你未來要花多少錢(負債),計算你現在的收入水平(你的現有資產和現金流)能不能支撐實現這些夢想。

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因為時間很長,你會遇到各種事、各種風險,比如人身風險、職業風險、婚姻風險、稅收風險、政策風險等等,我們要通過配置保險來對沖掉這些風險。

大家不要以為保險只是為了防止生大病的時候用的。合理的保險配置可以對沖掉一個人人生中大部分風險(當然其中有很多規則,不然我為啥花5w去學)。

你現在可能很窮,你的夢想很遙遠。那我們就要想辦法,重新拓展你的職業發展和收入渠道,根據你這個人的特性,來判定你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才能賺到這些足夠支撐夢想的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