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小菇娘”

去鄉下摘了一些青中泛黃的小菇娘,裝在紙箱裡,給遠在外地的朋友寄過去。算算郵件到的時候,小小的菇娘也該黃了,雖然甜甜的味道不及自然成熟的好。卻讓遠在他鄉的朋友吃到了家鄉的小菇娘了。

在東北,小小的菇娘隨處可見,它的果實呈多角燈籠形,內有圓形果球,如櫻桃大小,秋天成熟後可食用,味道甘甜。

田間地頭,園子的角落裡都會有菇娘秧。小時候,每年春天種園子,媽媽都會給我留下一小塊兒地撒一些菇娘籽。我們澆園子的時候,會往那塊兒地多澆點兒水,盼著他快快長大,好快些吃到小菇娘,可我們往往又是糟蹋菇孃的調皮鬼。

菇娘剛剛結出綠瑩瑩的小果子時,我們就會把它揪下來。先把菇孃的八角外衣扒開,但是不能拉斷,然後輕輕的揉,讓小菇孃的表皮與裡面的果瓤剝離,拉住八角形外衣,輕輕一拽,就把它裡面的瓤拉了出來,留下完好無損的菇娘皮,放進嘴裡去咬,常常會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在那個沒有什麼玩具也沒有流行音樂的年代,小小的菇娘給予了我美妙的音樂享受。給單調的童年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有時還會因為急於吃到菇娘。而揪了不少未成熟的小菇娘,常常會惹來媽媽的責怪。

秋天裡,菇孃的外衣由綠變黃,裡面的小果子也更加甘甜。揪一顆放進嘴裡,那股甜甜的味道直入肺腑,甜到了心裡。菇娘結的多,一時吃不完,媽媽會用細線將小菇娘串起來,掛在屋簷下,等到霜凍時再拿進來,那時小小的黃菇娘雖然沒有了水分,果實也不再是那麼圓潤可愛,吃起來卻依然是甜的。

到了冬天,白雪皚皚,家裡除了黑色的凍梨也就只有凍的硬邦邦的菇娘了。家裡來人了,沒有什麼拿給客人吃的,就用簸箕從倉房裡面收一些回來。由於溫差原因,黃黃的果豆上面就會形成一層薄薄的白霜,放到嘴裡清爽甘甜。

菇娘雖小,卻讓我的童年充滿了樂趣;菇娘雖小,卻讓我離家在外的人牽掛在心頭。朋友身在外地,卻依然喜歡吃家鄉的小菇娘,小小的姑娘承載了濃濃的鄉愁,讓遠方的遊子吃到嘴裡,甜在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