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等於本科生",考非全還有意義嗎?

研究生畢業了

某公司HR在招聘時發表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於本科生”的言論,再加上全國2020年研究生招生正在進行網報,頓時“非全日制研究生”被送上了熱搜。絕大多數網友都認為非全日制研究生交錢都能畢業,沒有什麼含金量,那麼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還有意義麼?

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當然有意義

黑格爾最著名的理論之一“存在即合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既然有人報考,有學校錄取,國家政策允許,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非全日制研究生等於本科生”這個極度片面的言論,之所以能夠引起大家的熱議,就是因為這句話是從掌握生殺大權的HR口中說出來的。HR說的就一定對麼?我們不要盲從。

HR就好比籃球場上的裁判,裁判吹錯的哨子還少麼?

有人說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有人說非全日制也有優秀的人才。當然這些結論都是基於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對比而來。

然而這個對比完全沒有意義。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沒有對比的意義。

為什麼非要和全日制對比呢?雖然現在兩者入學考試的內容一樣,大多數學校給兩者制定的培養大綱也一樣。但入校時錄取分數線不同,從整體來看,非全日制研究生錄取分數線要低於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也不同,其結果就沒有可比性,也不用刻意去比。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黃香蕉蘋果和紅香蕉蘋果都是蘋果,但畢竟品種不太一樣,所以沒有必要說誰比誰更好吃,因為都各有特色。

全日制研究生經過3年的專業培養,在學術科研方面肯定有他們的優勢。

非全日制研究生大量的時間都在工作,豐富的實踐經驗就是他們的特色。

不要用有色眼鏡看我們,我們都是最努力的

二.客觀分析,理性看待。

“非全日制研究生等於本科生”這個言論之所以能持續引起熱議,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之前已經講過,黑格爾對這個現象早就做出了完美的解釋:“同樣一句話,從不同人嘴裡說出來,具有不同的含義。”

第二個是歷史遺留的原因,

在教育部將非全日制納入統考之前,在職研究生有三個考試時間,分別是1月、10月、5月,其實是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培養模式:1、1月份考試的同學其實佔比很少,因為1月考試的難度高,而且不是所有學校都招這一類型的在職研究生,專業也很少,只有MBA、MPA。(其實就是統招的研究生考試)2、5月份的考試是同等學力申碩的培養模式,這是當時在職研究生的主流方式。它的一大特點是先讀書(參加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讀書時間2年)後考試(參加每年5月的同等學力申碩考試),

但是要求學生必須有學士學位,並且取得學士學位滿三年才能才加申碩考試。3、10月份是專業碩士考試時間,要先參加每年10月的GCT聯考,學校錄取後再開始學習。 GCT聯考招生的專業較少,像MBA、MPA、法碩、工程碩士等。

所以2017年以前錄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其實叫在職研究生)含金量的確不敢恭維,因為當時的大多數在職研究生都是先入學,後考試。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很低的說法,主要來源於2017年以前錄取的這一部分在職研究生。

第三個原因,這件事兒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對2017年以後統招非全日制研究生錄取和培養模式不太清楚,把在職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混為一談。

過於片面的言論,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但不代表言論就是合理的。

實踐經驗豐富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色

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時間會給非全日制研究生重新評判。

作為高學歷人才,無論是全日制研究生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都知道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2017年,第一屆統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入校,2020年才走向社會。少部分兩年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今年才剛剛畢業。這一少部分人還沒有經過社會的檢驗,但隨著非全日制畢業生越來越多,社會一定會給非全日制研究生重新測評打分。

我們相信,要不了多久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定會得到社會最公平的評判。

四.調整好心態,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看法。

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公平,僅憑一紙學歷證書就能平穩的走向人生巔峰是不可能的,學歷固然重要,但個人實力才是你能飛多高飛多遠的保證。

不要理會那些片面甚至偏執的言論,因為這些聲音根本就不是文明社會的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