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老不好,4個小方法值得收藏!

口腔潰瘍的臨床表現

口腔潰瘍俗稱“口疳”或“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內黏膜潰瘍性損傷病症,多發生在唇內側、舌、頰黏膜、前庭溝、上顎等部位。

具體表現為潰瘍面凹陷,表面有黃白色或灰白色偽膜,用手擦拭那層膜不會脫落,邊緣紅腫,潰爛面有火燒灼熱般的疼痛,遇到刺激時還會加劇疼痛。

口腔潰瘍嚴重的人,不僅會反覆發作,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同時還會伴有口臭、慢性咽炎、便秘、頭痛、頭暈、噁心、乏力、煩躁、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

“口腔潰瘍”老不好,4個小方法值得收藏!

造成口腔潰瘍的“元兇”

在《諸病源候論》中已有描述說:“臟腑熱盛,熱盛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已有“火氣內發,上為口糜”的記載。

從中醫角度來說,口舌生瘡多為火熱上炎所致。可有實火與虛火之不同,如氣候變化,於歲金不足之年,火氣太盛,寒水之氣來複,陰寒盛於下,火盛於上,為無根之虛火上炎,所發口瘡則為虛火所致。如心火亢盛,或脾胃之火上炎,所發口瘡則為實火所致。本病一般以虛證為多見。

看了中醫的解釋,那麼我們用通俗點的話來說,造成口腔潰瘍的“元兇”一般是火、 熱上炎所致。

“口腔潰瘍”老不好,4個小方法值得收藏!

口腔潰瘍易患人群

那麼日常生活中,哪些人易患口腔潰瘍呢?

1、心脾虛弱者。心脾氣血兩虛的人,容易造成虛熱內生,循經上灼口舌發為口瘡。

2、心腎陰虛者。年老、久病失養、勞心過度的人等,致耗損心腎陰精。心腎兩虛,陰虛不能制陽,則虛火上炎於口腔粘膜,故生口瘡。

3、肝腎陰虛者。肝血不足,腎失滋養則腎陰不足,或腎精虛虧,出現水不涵木,虛陽浮動於上,上結口腔化熱,燻灼粘膜成瘡。

4、脾腎陽虛者:脾陽久虛,運化失司,腎失充養,腎陽受損:或腎陽不足而累及脾陽,導致脾腎陽虛。脾運失職,阻液內停,溼邪內生,腎不能溫化,乃溼濁鬱生,溼濁邪氣上逆口腔,浸腐粘膜而形成本病。

5、脾胃虛寒者:平素脾氣虛,復因飲食不節,內傷脾胃之陽氣,致使脾胃陽虛。陽虛陰盛,寒從內生,脾運失司,液不化津,乃生溼邪,逆犯口腔,腐蝕粘膜潰爛成瘡。但本證之因在於中焦脾胃,與腎無關。

6、心脾積熱者:外邪化熱,傳於心脾,熱氣衝於口與舌,而形成口舌生瘡,即《太平聖惠方》上說:“腑有熱,乘於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7、脾胃積熱者:過度食用辛辣炙煿之品,致胃生熱邪,或過食肥甘厚味,嗜酒貪杯,吸菸嗜毒,均可損傷脾氣,致食宿停滯生胃火,或溼邪鬱結,中焦化熱,而致脾胃溼熱鬱蘊,燻蒸於口腔粘膜,腐爛成瘡。

8、肝鬱化火者:可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洩條達,氣機鬱結化火,燒灼口腔之粘膜發為口瘡。

“口腔潰瘍”老不好,4個小方法值得收藏!

得了口腔潰瘍怎麼辦?

口腔潰瘍具有自愈性,一般需要7~10 天。但在自愈期間段,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痛苦的,那麼怎樣才能縮短口腔潰瘍的病程呢?搜索了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使用:

一、中成藥劑

1.小兒化毒散每服2—3g,1日2-3次。用於口瘡實證。

2.牛黃解毒片每服2—4片,1日2-3次。用於口瘡實證。

3.知柏地黃丸每服2—3g,1日2-3次。用於虛火上炎證。

二、單方驗方

1.一枝黃花、大青葉各30g。每日1劑,水煎,分3—4次服。用於口瘡實證。

2.大青葉、鮮生地、生石膏(先煎)、蘆根各30g,玄參、赤芍藥、丹皮各l0g,生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3—4次服。用於口瘡實證伴發熱者。

“口腔潰瘍”老不好,4個小方法值得收藏!

三、藥物外治

1.冰硼散、錫類散、珠黃散、綠袍散、西瓜霜噴劑,任選一種搽口腔患處。

2.野菊花、金銀花、薄荷、連翹、板藍根各l0g,玄參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溫後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鐘,每日3—5次。用於口瘡實證。

3.蛋黃油新鮮雞蛋煮熟取黃,文火煎出蛋黃油,外敷潰瘍面上。實證、虛證均可用,用於潰瘍日久不斂者更佳。

4.吳茱萸粉5g,陳醋適量調成糊狀,臨睡前敷兩足湧泉穴,翌晨去除。用於虛火上炎證。

四、口腔潰瘍特效方

萊菔子、白芥子、地膚子、吳茱萸(各等份)

用砂鍋炒黃,打成細粉混勻,用時把陳醋熬熱,調和細粉,貼雙湧泉穴。晚上貼,早上取,輕者一次見效,重者3--5次。

“口腔潰瘍”老不好,4個小方法值得收藏!

口腔潰瘍的預防調理

1、預防

● 保持口腔清潔,注意飲食衛生,餐具應經常消毒。

● 食物宜新鮮、清潔,不宜過度食用辛辣刺激、熱燙以及肥甘厚膩之品。

● 刷牙清潔口腔時,動作要輕,以免損傷口腔粘膜。

2、護理

● 對於急性熱病、久病、久瀉的人,應經常檢查口腔,做好口腔護理,防止發生口瘡;

● 根據辨證施護原則,選用適當中藥煎劑頻漱口;

● 飲食宜清淡

“口腔潰瘍”老不好,4個小方法值得收藏!

小提醒

若是口腔潰瘍經常發作,一直沒怎麼好,要警惕是否是其他原因引起,需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對重大疾病的診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