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史話:00年代,互聯網野蠻生長,信息化蹣跚起步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最新資料顯示,

全國中小學(除教學點外)已有97.6%的學校接入互聯網,93.2%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未來教育信息化必將向著更加智能創新方向邁進。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來時的路”,教育信息化從萌芽、起步到發展,都得益於技術的變革發展創新。今天,就同大家一起回顧00年代,看一看這一時期技術主要脈絡和教育信息化的狀況,談一談對如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些啟示。

野蠻生長:中國互聯網浪潮來勢洶洶

從技術層面來看,2000年是信息技術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一方面,電子芯片技術更加進步,Intel發佈了經典的Pentium 4 處理器,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與網絡系統結合緊密的操作系統更加成熟,軟件巨無霸Microsoft發佈了基於WindowsNT網絡系統的Windows2000搶佔服務器市場,隨後又發佈了最為經典的WindowsXP……,這一切都為經濟社會活動信息化打下了技術基礎。

與此同時,國家高度重視產業信息化,大力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用戶由56K到128K、384K、512K……,逐步實現了ADSL的全民普及,為全民信息化夯實了用戶基礎,中國互聯網由此從“科學研究”階段轉向“野蠻生長”階段:2000年百度正式上線,打造了中國第一搜索;200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面向個人的taobao.com和支付寶,形成了新的電商生態;而最早運行起來的Tencent的OICQ則成為各地網吧網聊的利器。

一時間,網絡遊戲、上網衝浪等網絡生活成為時尚的代名詞,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網癮、網詐”等社會問題。

總體來看,00年代是中國互聯網高速增長的十年,中國網民從2000年的0.2億增加到2009年的3.84億,為過後十年的我國實現“互聯網+”戰略提供了重要條件。

蹣跚起步:教育信息化明確提出並漸成體系

雖然我國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計算機教育”普及,但正式明確和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還是新世紀以來的事。

1996年,我國國家教委著眼於世界各國的信息化教育形勢,提出了要從“推行計算機教育、多媒體課件開發、微機室建設”等方面引入IT技術。1999年末,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首次明確“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200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綱要》等文件中,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領域的重要工作,至此,教育信息化正式起步,並結合技術發展形勢,掀起了“寬帶網絡校校通”等工作熱潮。

在這一時期,基礎教育分別以中小學農遠工程、基礎教育資源庫建設工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工程為主要工作內容;高等教育則主要以CERNET建設、高校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主;職業教育主要通過學校環境、實習實訓和教師培訓來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形成了當時的主要工作體系。

三點反思:互聯網對教育變革影響日益深入

回顧過去反思當前,互聯網絡的大爆發是21世紀以來最大的技術特徵。在我們教育領域,互聯網交互共享的技術特性,使其由以前的打字排版、文件辦公、網站宣傳等表面服務,向教育教學領域發生滲透並影響至今。因此,我們要基於“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推進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具體可以依其特點從以下幾方面推進:

一是運用互聯網重設情境。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是同在一個教室中上課。我們可以運用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的特性,推進時時、處處、按需學習。本次疫情期間,互聯網就為全體宅家學習提供了一些鮮活渠道。

二是運用互聯網重構內容。課堂教育教學資源,通常往往都由教師一手準備。我們可以運用互聯網共建共享的特性,促進師生資源的共同建構。目前如翻轉課堂、聯通主義cMOOC等也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三是運用互聯網重建關係。現代教育學認為,教育教學是一場師生的交往。傳統模式下,師生關係是一對多的。我們可以運用好互聯網,將師生關係向平等互助、個性幫助等方向轉變可能,為學生學習創造更多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