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浮沉幾度,生死幾離,盡頭彼岸摘花兮。

人生就是一趟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我們總在不停的思索自己從何處來?走向何處去?

每個人最終都需要面對死亡,面對離別。這一話題的電影,一直以來都被渲染的相當悲情。然而,以色列電影《道別派對》對於這一沉重話題的探討,卻另闢蹊徑,驚豔了世人。

《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道別派對》是由塔爾·格蘭尼特導演,並上映於2014年,豆瓣評分8分,獲得了西班牙瓦拉多利電影節最佳電影獎、多倫多影展的Venice Days觀眾選擇獎,同時在以色列本土獲自動選擇學院獎(Ophir Awards)四項大獎。

塔爾•格蘭尼特執導這部影片時,還只是一位新銳導演,這僅僅是他的第二部電影。他簡直堪稱奇才,他用精密的喜劇外殼包裝著悲情的故事,"該不該選擇安樂死"是本片探討的主題,他巧妙地將詼諧幽默的角色設計融入到生死邊緣兩難抉擇的故事當中。

01 劇情介紹

男主角厄斯金和他的妻子拉瓦斯生活在一家養老院裡。在厄斯金的身邊,有很多徘徊在死亡邊緣的老年人。

影片開頭,厄斯金藉助自己做的變聲器給同養老院的癌症老奶奶打電話,假扮上帝試圖鼓勵她繼續治療,卻不小心穿幫了。同樣飽受疾病折磨的馬克思,懇求厄斯金幫自己安樂死。

《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為了執行"安樂死計劃",厄斯金找到了曾做過獸醫的丹尼爾、退休警察拉斐爾幫忙。厄斯金製造了一臺安樂死機器,方便想執行安樂死的人能按下按鈕終結自己的生命。

在以色列,無論是法律,宗教還是道德,都將安樂死視為禁忌。厄斯金聯合丹尼爾、拉菲爾、馬克思的妻子,幫助馬克思執行安樂死之後,拉瓦娜認為這是殘忍的謀殺,厄斯金陷入了自責。而另外一則老年丈夫槍殺病重妻子然後自殺的新聞,讓四位老人在是否繼續執行"安樂死計劃"上發生了分歧。

《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拉瓦娜的阿茲海默症在加重,嚴重到忘記穿衣服,光著身子出門而不自知,她感到非常羞愧,思想上慢慢地接受了安樂死。影片最後,她也選擇自己按下了安樂死按鈕,非常平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部影片沒有特效,沒有視覺刺激,對心靈的震撼卻是持久的。影片對於死亡渲染,如同康德筆下的那般平和:"死是不是痛苦,這是不能從死者臨終的喘息或抽搐中判斷出來的,毋寧說,那更像是生命力的一種單純機械性的反應,它或許是從一切痛苦中逐漸解脫出來的一種平和的感覺。"

物理學上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兩種狀態

影片開頭厄斯金和身患疾病的老太太的一段對話繞有玩味,厄斯金在電話裡假扮上帝口吻說道:"你查閱了你的人生,你會直接上天堂的,但是目前天堂已經滿員沒有空位了,所以請你繼續接受治療。你丈夫現在也在天堂,讓我代他向你問好"。

"丈夫?哪裡來的丈夫?人家從來沒有結過婚好不好?"

老太太一臉蒙圈。

《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厄斯金眼看無法原話,只好用沒有信號這一招掛了電話,旁邊的妻子笑出了聲音。

可以說,每個人都害怕死亡,又渴望自己在死後會上天堂。那麼,天堂真的存在嗎?人的最終的歸屬到底在哪裡呢?

物理學家Sean Caroll曾在演講稿《一名物理學家的生死觀》裡,用科學的角度詳盡解釋了人類生死這一現象:

物理學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熵",指的是體系中的混亂程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定律叫做"熱力學第二定律",是說這個世界的"熵"只能是不斷遞增的,也就是說世界只能不斷的向無序發展,宇宙最終會歸於"熱寂"。

這裡面就包含了兩種狀態:有序和無序。所謂生命就是一種有序的狀態,而死亡則是一種無序的狀態。我們的大腦、身體是由各種細胞、骨骼,或者說是各種分子和原子通過有序的方式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通過某種特定的有序的組合,我們才能思考,才能活動。而當我們死了,無論是迴歸塵土還是海洋,我們都會被分解成為無序的微粒,轉移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去。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也就是生命死亡的過程,而死亡是必然的。

按我們目前所知,宇宙起始於混沌之中的一個奇點,是完全無序的一種狀態,隨著大爆炸而產生出各種結構,逐漸變得有序,最終又不得不歸於"熱寂",重新成為無序的狀態。我們個體的生命也是如此,從最開始的簡單細胞的無序,逐漸組織、有序起來,形成生命,再逐漸衰弱、死亡,又成為無序的微塵。

由此,我們可以簡單理解成,生命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死亡是必然的。我們其實就像一片葉子,會慢慢變大,滋養水分、雨露、陽光,然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最後落葉歸根,回到最初的土壤裡。然後又"等待"著新的葉子的萌芽。生命就是不斷輪迴、交替的過程。

人類與植物的區別,在於人類是有著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物種。"死亡"在自然界中看似普普通通的物種自然交替現象,攤在人類身上就變得沉重壓抑。人類面對死亡的時候,會夾雜著倫理、法律、親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一系列的影響會讓人的情緒波動很大,會產生害怕、傷心、失落等等。

《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認為,死亡是生命的饋贈,如果一個人活得很痛苦,那麼死亡反而可以讓他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即我們心靈上接受了死亡帶給我們的益處,就不會在奄奄一息之刻陷入惶恐悲傷之中。

影片的現實意義

影片最後,拉瓦斯記住的東西越來越少,她非常害怕自己會忘記丈夫厄斯金。她想把最美的記憶定格下來,她選擇了帶著華麗的妝容,優雅的和自己的丈夫道別。影片有一處特別動人,厄斯金想給即將執行安樂死的拉瓦斯拍照。拉瓦斯覺得自己的左臉不好看,讓丈夫轉過來拍自己的右臉。面對生離死別,與其滿懷悲秋,不如從容接納,帶著尊嚴離開。

《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拉瓦斯按下執行安樂死的按鈕那一刻,黑色的背景,沒有眼淚,沒有對白,畫面安詳寧靜。博爾赫斯在《另一次死亡》曾將死亡比作水,他寫到"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人的一生不過就是從哪裡來,又回到了哪裡去。死亡原本的狀態應該是如水般平靜,而不應該被悲傷解讀。

與厄斯金不同,有一位執行了幾次安樂死沒有成功的老太太,她開始意識到自己該活著,她選擇放棄了安樂死。

本片導演並沒有刻意的用悲情渲染死亡,也不對安樂死做出批判,而是通過刻畫自然死去和安樂死兩種不同選擇的人物狀態、內心獨白,帶給觀眾全新的思考。

影片能夠讓我們重新反思生命的意義,讓我們不再恐懼死亡,教會你如何和親屬一同面對死亡。

《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結語:從容面對死亡,擁抱最後的時光

"你什麼時候學會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了。"這是影片裡讓我印象最深的對白。這群老人用苦中作樂的方式來化解一切無法改變的事實。

拉瓦斯的海默症有一次發病嚴重,忘記穿衣服,裸體走進食堂吃飯。養老院裡的所有人都目睹了這場"尷尬",事後她清醒過來羞愧到大哭。

為了安慰她,幾個老人為她舉辦了一場"裸體"的聚會。雖然管理員發現後,教育了他們一通,但老人們並不覺得羞愧。

《道別派對》:從喜劇外殼包裝下的悲情故事,領悟生與死的意義

雨果說過:"死亡是最偉大的平等,死亡是最偉大的自由。"導演通過老人們裸體集會隱喻,人是光著身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最終還是光著身體回去的,裸體狂歡象徵著生命的狂歡。老人們的滑稽荒誕的行為,也告訴了我們,既然死亡必須到來,記憶總會喪失,我們何不樂觀對待,擁抱最後的時光。

人的一生很長,也很短。學會不卑不亢,從容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狀態,健康亦或疾病。

參考文獻:《一名物理學家的生死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