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悲觀主義者比樂天派能更好面對現實苦難

張愛玲|悲觀主義者比樂天派能更好面對現實苦難

01

張愛玲一生就像一本濃墨重彩、跌宕起伏的圖書,讀完她,確有無限唏噓、感慨。

清醒、涼薄的悲觀主義者,這是我粗粗涉獵她的作品和了解她的大體經歷後腦袋裡蹦出來的想法概括。

分析張愛玲的作品,會發現她對情愛、對人性都看的透透的。

因為看得太透,所以清醒,因為清醒,所以涼薄。

學界一直有評論,說張愛玲“其人可鑑,其文不可學”。若沒有經過鐘鳴鼎食、沒落大家餘暉氤氳浸染的人,寫不出她獨特的壓抑了的悲哀、頹敗的蒼涼。

她之於她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就像造物主,對萬物看得過於透徹。所以寫出的文字才直抵人心、打動他人。所以才能引發讀者對人生的思考與探索。

張愛玲|悲觀主義者比樂天派能更好面對現實苦難

02

我所讀過的認為最深刻的莫過於被傅雷先生稱為“文壇最美的收穫“”的《金鎖記》了。

這部小說做到了人心的真相放在社會風俗的框子。

姜公館上至老太太、少奶奶們,下至丫頭、老婆子都看不起麻油店出身的七巧。這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是第一個悲劇。

老太太把七巧抬高了身份,做了正室是第二個悲劇。

這個身份就是七巧的黃金枷鎖,因為這個身份,高漲了金錢欲,壓抑了戀愛慾,這深刻揭示了封建倫理統治下的慾望悲劇。

但是因為七巧的清醒與悲觀,即使她的婆婆蔑視、妯娌孤立、哥哥無情,也有了死熬下去的動力。

一切為了錢,為了利益,因此熬得心理變態,變得尖酸刻薄、絮絮叨叨、反覆無常。但也是在寂寞歲月裡聊以自慰的東西。

就像《喜寶》中所說:“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

張愛玲|悲觀主義者比樂天派能更好面對現實苦難

03

《傾城之戀》中範柳原與白流蘇一場迂迴曲折的戰略角逐也是反映張愛玲悲觀主義的典型。

白流蘇是為了逃脫原有封建家庭的牢籠,獲得經濟上的安全,遠離冷漠、重利輕義的重家人。

範柳原是為了遊戲人生,為了戀愛而戀愛,覺得白流蘇是個有意思的女人,想要得到她,而不是娶她為妻。

正如文中他說:“太忙著談戀愛了,哪裡還有工夫戀愛?”

他們都是精明的人,算盤打得太細,始終不肯冒失,所以真正在第一次發生實質性性進展時,才會疑惑他們已不是這麼做第一次,因為已在腦海演練過無數次。

或許是最初看這部小說的我過於稚嫩,不夠敏銳,所以才覺得是因為一場香港陷落成全了他們兩個,在危難時候發現內心深處對彼此的愛。

這幾天我再次閱讀了這本書,發現了好多曾經被忽略的細節。

正如文中所說:“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高到低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在和平年代,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而用盡謀略,追求內外部的尊重和自我價值的追求。

可是在戰爭來臨,情懷為溫飽讓路,追求生理、安全、社交需求才是最本質所在。歸根結底還是受利益的驅使。

範柳原選擇了白流蘇當妻子,也是為了獲得穩定的歸屬感。

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不願去直視去相信利益、冷漠的存在,非要加以溫暖等外衣包裹,以粉飾太平。

張愛玲|悲觀主義者比樂天派能更好面對現實苦難

04

老師、家長包括社會上的主流價值,一直如教導我們做個樂觀的人。

彷彿只要有了樂觀這一品質,就會有乘風破浪的勇敢,而所有的艱難險阻、風風雨雨都會有迎刃而解的幸運。

慢慢發現,樂觀並不是百利無一害的普適價值,至少不像書中、老師家長口中的那麼實用。

樂觀者把所有想的過於美好,當困難來的洶湧過猛,碾壓過於無情時,越易被虐的體無完膚。

越來越覺得做個如張愛玲般清醒、涼薄的悲觀主義者,是最恰好不過的了。

最需要學的便是張愛玲作品透露出清醒、涼薄、萬物看穿的睿智心態。

因為當我們足夠清醒,對生命的真諦瞭解透徹,認識到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縱即逝。

便能建立起一種習慣將不幸作為人生的長久戰事去面對,去嘲諷它的荒誕與虛偽,更能適應長久的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