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我们今天接着聊天津博物馆,上一篇文章中写到了到天津博物馆必看的瓷器和青铜器,这篇文章则好好给大家聊聊天津博物馆馆藏的玉器和书画作品。

一、玉器。

说到玉器,可能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佩戴玉器的习惯,孔子曾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也就成了君子象征,我们中国的玉器制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四五千的红山文化中九出现了“唯玉为葬”的习俗,那么那时候的玉器长什么样呢,天津博物馆就藏有一件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红山文化 玉猪龙

玉猪龙形象的艺术特点是:体格威武雄壮,气势咄咄逼人,正是猪借龙以发威,龙借猪以雄浑。体现了红山先民高度的艺术创造智慧。这件玉龙之所以被人投以极大的关注,是因为它是中华第一玉龙;它开启了中国传统龙文化之端绪;它造型简练,线条优美;它有屈有伸,雄奇伟丽,它浑身都是力量生命的力量,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大家可能都在电视上或者书上见过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玉白菜和玉制“东坡肉”,天津博物馆也有一件象生玉——翡翠蝈蝈白菜。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清 翡翠蝈蝈白菜

天津博物馆所藏清代翡翠蝈蝈白菜是一件珍稀的俏色作品。白菜下部分为灰黄相间,伴有褐色斑,其上的叶脉分明,叶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简约。作者利用菜心处材质的翠绿色,圆雕一对肥的大腹蝈蝈和一只螳螂,它们好像在边爬边啃菜叶,栩栩如生。蔬菜和草虫的生命活力会引起观者的爱抚情愫。作者的巧思妙构,更使人叹赏不已,其卓越的技艺成果,在清代玉雕中堪称冠绝。还有一些精品玉器请看照片吧。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宋 青玉龙首饰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西汉 墨玉蒲纹兽面纹璧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商 青玉龙形玦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清末 碧玉兽面纹提梁卣

二、书画。

说到书法,大家肯定想到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说到绘画,大家肯定想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巧了,天津博物馆就有这两位的作品,一个是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页》,一个是唐摹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卷》,虽然不是王羲之的原作,但是是唐摹本已经很珍贵了,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两部作品。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宋 张择端 金明池争标图页

金明池坐落在北宋东京汴梁顺天门外(今河南开封城西),是当时著名的御苑之一。每年三月由皇帝赐令开放,并与士庶于此共观龙舟争标,郊游赏玩,成为京城一大盛事。靖康之变后,赵宋王朝南渡,“争标赐宴”则成为历史的陈迹,不复存在。因此传世近千年的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金明池争标图》成为我们领略当日繁华胜境的最直观方法。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唐摹 王羲之 草书寒切帖卷

唐人摹写王羲之的草书《寒切帖》,是王羲之写给对方的回信,他的书法受到历代书家推崇,可惜真迹早已毁佚,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王羲之书法,唯有钩摹的墨本和法帖摹刻拓本二种。因为钩摹的墨本是直接从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最为接近王羲之书法原貌,因而尤显珍贵,世人将唐摹本羲之帖视同为王羲之真笔。

此外,天津博物馆还藏有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至今保存完好,除画绢自然变色外,几乎没有破损残缺,无疑更提升了艺术和史料价值。经过近千年的流转,《雪景寒林图》是现存于大陆的唯一的范宽作品。

《国家宝藏》之天津博物馆,文物历史爱好者必看的博物馆(二)

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轴

该图为三拼绢的大幅画作。白雪皑皑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山麓水际边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

天津博物馆还藏有宋代苏汉臣《婴戏图页》、南宋四家之首的李唐的《濠梁秋水图卷》、元代赵孟頫楷书《高上大洞玉经卷》和行书《洛神赋卷》、明代吴彬 《明皇幸蜀图轴》、明代唐寅《东篱归影图轴》、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轴》、明代沈周《虎丘送客图》、清代朱耷《河上花图卷》等都是传世名画。

大家如果对于玉器和书画感兴趣的话,可以亲自到博物馆进行观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