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誰不想發大財呢?

發財的迫切願望反映出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畢竟,誰不想發大財呢?

但是,發了財,然後呢?

當我們的腦子中人生目標都是物質、錢財和舒適,我們是否陷入了慾望的深淵?

當我們的生活都是圍繞在物質財富的囤積,我們身為人的本質是否只剩下貪婪和焦慮?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有錢以後呢?

可是當我們賺夠錢了,然後呢?

大部分的人努力賺錢都是為了一個舒適安穩的人生:吃好的、開好車、住好房。

依照運氣和努力的程度不同,每個人在求財的路上有不同的獎勵,有的人時不時可以吃大餐、買名牌或是住飯店。十之八九,人們用來衡量努力的標準都和物質有關,特別是讓我們感到“舒適”的物質。

是人都需要物質,有了基本的物質滿足才能允許更上層的精神追求。

連馬克思對物質的需求也是十分驚人的。

在馬克思的求學階段,他的父親曾稱馬克思對金錢有著“貴族般的沉默”,並指責他花費過高。

但是,如果金錢和物質是努力的最終目標,人類文明的發展或許已經到了最終階段。在以生產為導向的資本社會的前提下,人們努力的“過程”和“目標”都是生產的一個環節,我們就好像困在了生產的死衚衕,哪裡也走不開,更別說文明的發展了⋯⋯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最後的一群人

最後的一群人

德國哲學家尼采在他的鉅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講述了一個關於地球上最後一群人的故事:

從前從前,有位領悟了人生哲理的高人名叫查拉圖斯特拉,他放棄在山上繼續修練,希望能將體悟到的人生大道理傳授給世人。

於是他下山傳教,不是宗教,而是面對人生種種的哲理。

“我教你們如何超越人性,人性該被壓抑,你們嘗試過壓抑人性嗎?”

“我們的祖先都試著創造出超越他們自己的東西,你想成為和他們一樣在大浪上的水滴,還是放棄成為超人的機會,甘於過著野獸般的人生?”

“猩猩之於凡人的差別是什麼?前者是被後者恥笑的生物。這和凡人與超人之間的差別一樣,你們還想只當凡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宣教,村莊裡的人們嗤之以鼻,他們對查拉圖斯特拉的長篇大論並不感興趣。於是查拉圖斯特拉和村民述說了地球上最後一群人的生活,試圖要讓村民作嘔而改觀。

“地球上的最後一群人不再努力,工作也只是為了消磨時間。”

“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每個人都一樣,有不同情感的人都被丟到瘋人院裡。”

“他們認為以前的人都傻了,他們自認自己有了這個世界的一切。”

“他們白天尋找小確幸,晚上尋找小確幸,每天就這樣過去了。”

結果村民一聽都紛紛叫好,認為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生活,於是查拉圖斯特拉便失望地離去了。

故事告一段落,到底尼采要告訴我們什麼?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人為什麼而活

人為什麼而活

從出生到死亡,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終極之問,絕大多數人都想過,但是答案似乎因人而異。

尼采認為,驅使人們行動的原因是權力意志。換言之,是對成就感的追求,像是考試滿分、工作順利等。通俗地說,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尼采眼裡,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有追求向上的慾望,能透過自我要求達成我們想要的目標。因此,人類發展了科技、社會制度等,將人類的生活和動物的生活區分。

除此之外,人類也有了抽象的追求,像是文學、音樂或是藝術等。以法國哲學家科耶夫的角度來說,在努力的過程,人們將人生的苦辣酸甜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造就了各種具有革命性的產物,包含文學、音樂和藝術。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很多人的追求已經不是更好的自己,而是物質的享受

然而,在當今對物慾追求盛行下,很多人的追求已經不是更好的自己,而是物質的享受,因為物質所帶來的即時歡樂遠比精神上的掙扎還舒服。

不可否認的是,對物慾的追求為現代人民帶來很多優勢:穩定的生活、充足的物資以及多元的娛樂,但是也是隨時間而變動的。

記得一個在美國工作朋友的故事:身為行銷諮詢顧問的她,每天工作 8 到 10 小時幫客戶分析如何提高商品銷售量。平常如果有放假的機會,她會在家追劇、叫外送或是踩點各種美食餐廳。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我們的生活不應該只是協助資本生產的運行

乍看之下,這樣的生活或許和很多人一樣,但是仔細一想,她的生活完全就是在協助資本生產的運行。

工作上協助刺激更多的消費;

休息的時間自己不斷地消費;

甚至連休閒娛樂都是以消費為主。

而生活更崇高的追求,像是人生目標、使命以及夢想等,對她而言,都太麻煩了。

但是,當我們今天的生活起居都圍繞在物質的追求,我們是否成為了這個市場豢養的動物?

曾幾何時,我們還記得非金錢相關的人生目標和夢想?

以尼采“超越人”的概念來說,我們還有值得犧牲日常舒適的人生目標嗎?

我們還願意為了一個使命感放棄生活中的小確幸嗎?

確實,吃大餐很爽、開豪車很爽、住豪宅很爽,但是“爽感”是我們唯一追求的目標嗎?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物質上的富裕離自我滿足還有很大差距

人的情緒有很多面向,物質上的富裕確實能帶來爽感,但是這種情境離真正的自我滿足或許還是有段差距。

正如尼采超人的比喻,我們是否想往更高的境界前進?

還是維持在以舒適為出發點的物質生活,並默認此生活型態為人類文明的終點?

以另一種角度來看,令人羨慕的物質條件雖看似大器,但是大部分的人事實上並無法發大財。

如果只以物質錢財來定義人生,大部分人的長處和特點將被忽略。

這種問題在親子教養中尤其危險:當沒有發大財的父母將此價值觀寄託在小孩身上,小孩的成長階段就會被金錢的壓力束縛,長大後在現實的掙扎中認清發不了財的事實,而後逐漸成為社會資本生產的一個環節──在不斷生產的過程中,用物質商品所帶來的小確幸填滿空虛的生活。

這就是尼采所述最後的一群人的生活,你願意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嗎?還是自己定義為何而活?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蘇格拉底

古希臘的智慧

如果不發大財,那人生要幹嘛?

或許我們可以從希臘古典哲學找到答案。

從蘇格拉底開始,古希臘人的大哉問就是“何謂好的人生?”

蘇格拉底說:未經檢驗的人生不值得活。

他的意思是,盲從、不經思考的生活沒有意義。像是每天循規蹈矩、跟隨大制度規劃、不特別思考的生活。如果我們將發大財看成大環境所期望的生活,循著這條路走,在蘇格拉底眼裡就是不值得活的生活。

在古典名著《理想國》中,柏拉圖轉述了蘇格拉底對人生的看法。對蘇格拉底而言,能夠反思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目的還不夠;一個人要能夠成為自己的主人,用理智掌控自己的熱情,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提升自己社群的福祉。這是蘇格拉底的觀點。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蘇格拉底

現今社會固然和古希臘不同,我們也不必照單全收蘇格拉底的想法,但是我們確實也該思考什麼是好的人生,而何謂好的人生取決於美德,但是什麼是美德呢?

在物質主導的生活模式中,人們已不再探究什麼是美德。社會給我們的預設就是把書讀好、工作做好和發大財。但是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人人平等?消除貧窮?還是什麼更崇高的理想?

這些理念或許聽起來是陳腔濫調,但是如果我們想要跳脫尼采所預測最後一群人的情況,我們必須要討論什麼是美德、我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我們想要的人生是什麼

我們可以選擇要發大財、改變世界或是兩者都要;

但是我們勢必要開始思考:我們認同的美德是什麼、我們要的人生是什麼、我們希望我們的子孫怎麼活!

只有當我們開始質疑,社會環境中所預設的情況(比如人人都要發財),我們才有機會跳脫現在看似死衚衕的生活,也才可能有機會往尼采所說“超越人性”的生活前進。

賺錢發財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然後呢?看看他們怎麼說

“超越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