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為什麼能夠成功?--兼論清末新政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關係

歷史上幾乎任何一次的成功起義、造反、政變大都經過周密策劃,中間即使有些變故,也基本是按既定方針辦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後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無一成功,武昌起義卻能在一幫沒啥政治經驗的年輕人領導下,計劃也不嚴密,組織也很鬆散,變數也很多,但居然成功了,箇中原因值得深思。

武昌起義為什麼能夠成功?--兼論清末新政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關係


一、武昌起義的計劃趕不上變化

1、計劃10月6日的起義推遲到10月16日

武昌起義時間最初定為10月6日(舊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因為當時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統說法。但是行事不密,武昌城外的南湖炮隊發生兵變,有兩名士兵抬出大炮準備炮轟官邸,雖很快被平息下去,但革命黨人中秋節起義的消息還是傳了出去。南湖炮隊事件後,湖北當局下令收繳新軍部隊子彈,同時增強市面軍警力量,盤查甚嚴,還把新軍駐地做了換防。湖北當局的行動打亂了革命黨人的步驟,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指揮部決定10月16日湘鄂兩省同時發難。

武昌起義為什麼能夠成功?--兼論清末新政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關係


2、計劃10月16日的起義提前到10月10日0時

10月9日下午,起義參謀長孫武在指揮部製造炸彈時不慎引發爆炸,起義指揮部被端,花名冊被繳,起義總指揮當即決定當晚12時以駐紮在武昌城外的南湖炮隊炮聲為號,城內外同時舉事。由於武昌城戒備森嚴,派去送信的人沒有及時到達炮隊,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今晚要起義,但是,沒人打發令槍了。駐紮在武昌城內的革命黨人,摩拳擦掌,枕戈待旦,但始終不曾聽到傳達起義記號的炮聲。

3、計劃10日0時的起義推遲到10日晚

10月10日晨,清政府將起義骨幹彭楚蕃、劉復基、楊洪勝三人的人頭高懸城門,革命黨人莫不悲憤填膺。在總指揮部癱瘓、革命可能夭折情況下,分佈在新軍下層的革命黨人繼續聯絡發動。工程營班長熊秉坤與幾位同志商定,借用膳機會分別通知各隊代表,決定於10月10日晚,由工程營首先鳴槍為號,發動起義。但具體什麼時候、由誰開槍發信號等具體問題並未明確。

4、一次小小的口角衝突引爆了革命

1911年10月10日19時,排長陶啟勝巡營發現士兵們交頭接耳,便大聲呵斥,與士兵發生口角和肢體衝突,士兵程正瀛開槍擊斃了排長,陶啟勝成為武昌起義被打死的第一人,程正瀛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這個突發的槍擊使軍營裡亂作一團。班長熊秉坤,在混亂中吹響警笛號召軍隊裡的革命黨人一同起事,熊秉坤本就是“共進會”成員,他帶領著眾多起義人員向楚望臺的軍械庫。武昌起義終於爆發了!

武昌起義為什麼能夠成功?--兼論清末新政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關係


二、武昌起義群龍無首

武昌起義總指揮是蔣翊武,10月9日晚在指揮部駐守時,被清兵包圍,化妝僥倖逃脫,但時刻處於危險之中,已失去了指揮能力,離開武昌到附近的監利縣去避風頭。起義總參謀長孫武,10月9日製造炸藥時引起爆炸受傷嚴重,多虧逃跑及時未落實清軍手中。其他三位重要領導人劉復基、彭楚蕃、楊洪勝10月10日凌晨被殺。原本指望指揮起義的同盟會領導黃興、宋教仁還沒趕到。至此,原定的起義領導人或被捕、或受傷、或被殺、或逃匿、或沒到,群龍無首。這場迫在眉睫的革命,就這樣稀裡糊塗地開始了。

三、漏洞百出的武昌起義為啥能成功

1、自由民主的氛圍

湖北長期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的主政之下,張之洞是晚清為數不多的開明官僚,擔任湖廣總督長達18年之久,在湖北積極推廣新政,辦工廠,興新學,練新軍,派留學生,開資議局,宣傳新思想,儘管他在武昌起義前一年就去世,但湖北境內民主自由思潮卻很繁盛,甚至連宣傳反清的革命思想也很有市場。張之洞的湖北新政當然是為了富國強兵,絕非要亡大清,但客觀上或間接裡卻導致的清朝的覆滅。這一點當時也有人看到了。擔任晚清宮廷史官達19年之久的惲毓鼎就尖銳指出,張之洞湖北新政中的“東洋留學生、新軍、資議局”是“亡國三妖”,且尤以第一妖為“諸魔之母”。現在看來真是一針見血。在留學生中,武昌起義是文學社和共進會共同領導的,而文學社的成員大多是“東洋留學生”。湖北新軍由於編練卓有成效,就向周邊地區派遣“代練新軍”,也就是現在的“請進來,走出去”,指導其他地區練兵的人。武昌起義能迅速在全國得到響應,跟這些“代練新軍”有很大關係,如東北的藍天蔚,貴州的趙德全,廣西吳元澤等。

武昌起義為什麼能夠成功?--兼論清末新政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關係


2、雄厚的經濟基礎

武昌地處要道,九省通衢,一旦舉事影響巨大。更重要的是經過張之洞的湖北新政,武昌的硬件過硬。這裡工廠林立,有槍炮廠,楚望臺軍械庫是全國四大軍械庫中最大一個,槍炮彈藥無數。起義前當局為防士兵鬧事,處站崗備勤的外,其他當兵的槍彈大多收回了槍庫,當他們揮舞著大刀,端著為數不多的幾條槍佔領楚望臺軍械庫時,武器已不是問題了。這裡有官錢局,鑄幣廠,全國金融重心之一,府庫藏錢很多。起義過程中,士兵攻佔府庫,立馬得到大筆資金,有槍有錢,還愁沒人嗎?所以,起義軍越打越多,雖然質量不行,但數量管夠,聲勢浩大。

武昌起義為什麼能夠成功?--兼論清末新政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關係


3、鬆散的領導機構

武昌起義是由文學社和共進會共同領導的,這兩個團體成立時間都不早,組織結構不同,人員成分各異,矛盾重重,為了組織起義,臨時於1911年9月份勉強聯合起來。這樣的合作組織不可能很嚴謹。按常理,領導機構鬆散不是好現象,但倒查武昌起義現象,可以發現這反倒是起義成功的有利條件。領導機構一鬆散,等級觀念就淡薄,長官意志就不明顯,這也就保證了武昌起義在指揮官都不在位的情況下,即使是下級軍官都能振臂一呼,一呼百應。如果組織嚴密,等級森嚴,無人擔當,武昌起義這種群龍無首意外頻發的軍事行動,可能就隨著領導者的缺位而夭折了。所以,組織的嚴密與否也跟新軍整體隊伍素質也很有關係,如果整個隊伍都一盤散沙,組織再鬆散的話,也是成不了事的。武昌起義發生時,領導人幾乎都不在場,熊秉坤作為一個小班長,並未接到上峰指令,確能挺身而出。這種鬆散的組織管理,往好了說,可以促進大家的主人翁責任感,往壞了說,就是都想稱王稱霸。事實證明,武昌起義屬於前者。

武昌起義為什麼能夠成功?--兼論清末新政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關係


4、自由意識強烈的新軍士兵

清末新政推行以來,憲政、法制、自由、民主等西方價值觀宣傳日囂塵上,尤其是湖北新政形勢最好的地區,各類關心時政、鼓吹自由、宣揚民主甚至革命的報刊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地方當局對宣傳輿論的力量並未引起足夠重視,雖然也查封了一些言論特別偏激反動的報刊,但在清政府正在實施憲政的大環境下,皇權都喪失了很多權威,言論自由儼然成為憲政的重要標籤,所以,地方官在處理宣傳輿論這種“軟問題”時,也的確放不開手腳。武昌新軍在革命黨的宣傳鼓動下,追求民主自由,想往革命,期望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所以,當得知要要起義時,可以不用太多的規劃,不再唯長官馬首是瞻,只要有一個人跳出來,立即應者雲集,具有有很強的行動自覺性和主動性。武昌起義原本以南湖炮聲為號,但沒等到號令,晚上一次普通的官兵糾紛,一聲針對一個小排長的洩憤槍聲,沒有計劃,沒有預謀,沒有指導,卻能成為武昌起義的引爆點,這也只有思想自由的新軍士兵才能做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昌起義是有很多偶然性,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這個必然就是清末新政在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時沒有把握到位。清末新政是在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積貧積弱的背水一戰,連年的內憂外患、割地賠款讓政府威信掃地,匆忙開展的清末新政,原意是提高綜合國力,延續國祚,怎奈當時沒有一個“總設計師”,慈禧業已年老力衰,有心無力--無力氣更無能力。清末新政其實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的一種各自為政的激進運動,政治上強調分權,忽視集權,思想上強調民主,忽視傳統,軍事上偏重新軍,舊軍裁撤過快等等,清末新政在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上嚴重失誤,所以種瓜得豆。資產階級革命黨就是看到並利用了這一漏洞,完成了改朝換代。也就是說,武昌起義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想不成功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