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

王小明 湘戈

这个年,所有人都过得异常艰难。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扉遍布整个华夏大地,全部被疫情点年,所有亮。

疫情当前,武汉人民,难。全国人民,难!

因此,更需要所有人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度难关。而此时此刻,正有一群人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

9岁的女儿从电视上见到梅春丽时,感受她很陌生。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工作,她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嘴角还有一块口疮结痂。

女儿不明白,为什么一向柔声细语的妈妈,一次次狠心挂掉了自己拨去的电话。好不容易拨通,也是说不了几句就挂断。

作为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梅春丽正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把无微不至带给了患者,把一次次失望留给了女儿。

病房,就是梅春丽的战场。上班,进入病房一线救治患者;下班,忙着人员培训、协调规范各项流程。梅春丽每天要到后半夜才有空,坐下来打开手机微信,看看女儿给自己写的日记,用桌上的粉色水杯喝上一口热水。出征前,梅春丽收拾行囊时,特意把女儿平时用的小水杯装了进去。

是爱,让人变得熟悉又陌生,柔软又坚强。

“张主任,有个危重患者呼吸衰竭合并鼻腔出血,请快来会诊!”29日中午1点半,在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驻地,呼吸科专家张兵华接到求援电话,立即放下刚刚热好的盒饭,匆匆赶往病房。

紧急驰援武汉以来,张兵华和他的战友们已经没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区别,随时准备战斗。他忘不了,大年初一进入武昌医院时,在通往病区的路上,一位戴着口罩的大姐,一路小跑跟着队伍追问:“你们是解放军吧?”一名队员点了点头,这位大姐激动地说:“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人民群众对军人的信赖,让张兵华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脚步不能慢下来。“危急时刻,身穿军装,我们不上谁上!”

下午4点半,张兵华脱下防护服,进入缓冲区,在电脑上调整修改危重患者的医嘱。让他欣慰的是,一名病情较重的患者,血氧饱和度已经达到98%,稳定下来了。

等他忙完回到驻地,只见一杯杯热饮料和一袋袋点心摆满了长条桌,旁边一张纸上写着“助力人民军医,中国武汉加油!”这些,都是当地群众自发送来的。

军装在身,让群众永远值得信赖、可以依靠。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你不熟悉我,我也还是我。”

回家,一个无比温馨的词汇。而对于身在海外的中国公民、特别是湖北籍公民来说,2020年1月最后一天的一条新闻,让回家具有了更深层、更热血的意义——

1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考虑到近日湖北特别是武汉中国公民在海外遇到的实际困难,中国政府决定尽快派民航包机把他们直接接回武汉。

这条简短的新闻迅速在网络上刷屏,网友纷纷留言:“大国担当”“别怕,祖国接你们回家”“关键时刻,祖国就是最坚强的后盾”……

1月31日,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驻外使领馆,紧急协调派出3架次包机,从泰国曼谷、马来西亚沙巴州、日本东京等地分别接回滞留海外的湖北同胞共310人,每架飞机均配备必要医护人员和防护设备,按规定采取了预先健康检查和疫情防控措施。

顺利回家的湖北同胞纷纷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表示在当前防控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更加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力量。

李大钊先生在1923年写过一篇短文,名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你是否还记得那一夜,武汉人开窗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一起高喊“武汉加油,湖北加油”?这是令人振奋的一幕,是令人热泪盈眶的一幕。可爱的武汉人以这样的方式向祖国表达爱,也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给全国以信心。同时,我们也更相信,正是因为祖国给了他们安全感,国歌才会成为那一晚万众心底的共鸣。

武汉金银潭医院,抗争肺炎的生死最前线,院长张定宇一瘸一拐地来回奔波。自这场“战役”打响以来,他往往凌晨两点刚睡,四点又要爬起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他深知,自己唯有快点,快点,再快点,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和死神手中尽可能地多救回些病人。

然而,没有几人知道,他身患渐冻症,双腿肌肉已萎缩。

而他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曾在抢救病人时被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出院后,她又冲上了一线。

张定宇说:“我没有时间悲伤,因为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

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

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湖州,一名老人匆匆来到社区,在桌上放了一沓崭新的百元钞票。

而后,他朝着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国家有难,我就要出份力。”

说完,转身就走,工作人员想让他留下名字,他却拒绝了:“要写,应该写一名知恩者。”

后来,人们才知道,老人83岁,是一名老党员,年轻时受资助免费上过学。

他的家庭并不宽裕,老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就四处捡些废品补贴家用。

一万元,对于一个拾废品为生的老人来说,得多少个日夜,多少次风雨,才能一点点积攒下来。

国家有难,他却没有一丝犹豫。

尽心为善,虽远必应。

四川广元,首批派往武汉的医疗援助队伍即将出发。

丈夫站在大巴车边,大声朝着车里的妻子喊道:“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我做!听到没有!”

他带着哭腔,车窗里头的她也别过头去,流着泪。

但她不是孤单的。

在她身旁,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疫情中的逆行者。

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指印的背后,是一颗颗赤忱奉献的医者之心。

谁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谁都有难以割舍的亲人。

可总有一群人,从未忘记自己的誓言。

虽然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你们是为了谁。

愿平安,祝凯旋!

在接到消息的当晚,工人们带着七八十台挖机,赶到现场。

一位河南的大哥,在听到建医院需要支援,自愿打车到武汉工地支援。

他们没有谈报酬,也无所谓条件。

晚上就睡在车上,白天就加班加点干活。

一切,只为了能早一日攻克病毒,让疫情早一日过去。

医者不计生死,民众不计报酬。

这场仗,一定赢!

武汉封城后,上演众多“最美逆袭”:1月24日,上海首批医疗队136人驰援武汉;同日,广东医疗队128人和军队三所军医大学450人医疗队一起驰援武汉……

至今,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都纷纷火速集结,驰援武汉。

在这场灾难前,有人限制了物资的出口,却也有人伸出了援手。

日本政府表示,愿意全力协助中国对抗疫情。

而在出发前往武汉撤侨的日本包机上,满载消毒液,防护服口罩等物资支援武汉。

俄罗斯一家航空公司捐赠的三十万口罩已经运达。

韩国向中国捐赠200万个口罩等医疗物资。

2003年抗击非典的德国希尔根菲尔德教授,带着新研发的抗病毒药剂乘机前往中国,支援武汉。

灾难面前,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国界。

……

2020年的开头,异常艰难。

可这个寒冬,却也因为一点一滴爱的汇聚,变得格外温暖而充满力量。

这场肺炎疫情,早已不是只属于某一群人的战役。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看到的,是手足同袍,所有友好人士力量的汇聚。

如果你问我,面对这场疫情,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想,普通的我们无法冲到最前线,但起码可以做到:谨遵医嘱,带好口罩,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养成洗手的习惯。少为他人添些麻烦,少给医生带去负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捐助一些医用物资,不传谣、不信谣。

这些,就是平凡的我们为遏制疫情所做的最大贡献。

17年前,我们能战胜非典。今天,我们同样能赢!

就像林俊杰为疫情而写的新歌《stay with you》里所唱的:

迎接这场雨,最冷的天也会离去。

请坚信,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

(文章首发《国防时报》副刊,时间:2020年02月,作者王小明 湘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