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關於打造個人IP,幾點不成熟的小建議

原創|關於打造個人IP,幾點不成熟的小建議

文|@培訓師梁輝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每次打開微信公眾號登陸頁面總能見到這句話,對這句話,我個人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在信息時代,每一個個體都比過去的年代有了更多的表達機會和發聲平臺。

無論是你有獨特的世界觀,還是某樣特長,或者是對一些事件有不同角度的見解,都可以找得到發聲的地方。

當然,這句話還可以理解成年少輕狂凹造型式的表達:我是XX,我為自己帶鹽代言。

不管你是主動或者被動,現代人都成了網絡生物,我們每天徜徉在網絡的海洋中,人在網上,但凡走過路過,必留痕跡。

我們在網上留下的痕跡,在很大程度上會悄悄地出賣我們的三觀、喜好、關注點和品味等等。

過去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沒到來的時候,我們就經常與從事營銷的小夥伴們共勉:

你希望在客戶心目當中是怎樣的形象,那拜託你就用怎樣的形象去面對他。

這句話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形象的建立需要考慮更多一個維度罷了,那就是你的網絡形象,套用一個網絡概念:個人IP。

今天不是來教大家怎樣在網上賣東西的,可以說只算是一些小小的提醒。

首先,讓別人能夠快速方便地找到你,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網絡素養。

當然,談到這點,一些人會有很多的“心得”,比如,在自己的微信名前加A,我很想謝謝那個教別人這種方法的人的八輩祖宗。通訊錄裡一堆名字前加A的人,齊刷刷的,就像一個師傅教出來的。

試問,這個意義在哪?

想佔領我通訊錄最前排的位置?然並卵。

我們找人的時候通常不會打開通訊錄,一個一個往下看,所以,在不在前排,意義並不大,不信,你統計一下,聯繫最多的人,一定不是那些佔你通訊錄最前排的。

常聯繫的,一般已經在你的過往聊天記錄中,不常聯繫的,有事找他,我會打開搜索欄,搜他的名字,這個比一個個翻,更高效、更精準。

再一個,假設大家都信了那個邪,都在自己名字前加A,那麼,結果你懂的。

於是有些人覺得加一個A不過癮,就兩個,兩個不夠,來三個,接下來就是在A後面繼續加0,一個不夠,那就兩個、三個,最後名字就成了AAA0000王二毛,尼瑪,跟機器編碼似的,倒是很科幻。

其實,哪裡有這麼麻煩,真實名字就可以了。簡單點,說話的方式簡單點。(咦,怎麼還唱上了?)如果願意的話,在自己名字前,加上公司名稱也行。

在我更年輕一點的時候(當然,現在也很年輕,這點很重要,切記),我跟很多人一樣喜歡通過經常更換自己的網名來彰顯個性。心情不好,網名也許變成“一棵憂鬱的樹”,明天很開心,網名“大笑的豬”......

過去沒問題,人際圈子相對固定,陌生交集較少,不影響別人找到你,可在今天,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經常見面的人也許並沒增加多少,但網絡上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交集的人比過去那是幾何級數的增長。

從事營銷相關工作的朋友,以微信為例,我不建議你經常更換自己的微信名,如果經常更換自己的網絡ID,會給客戶製造干擾,同時也可能對自己帶來機會上的損失。

有一次,在一家企業講課,閒聊時,他們談到有某個產品方面的需求,我想起曾經培訓過的一家企業,他們提供的產品恰好能匹配得上,而且有學員加過我的微信,當時,有意幫他們牽個線,心想反正也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結果,打開微信通訊錄憑記憶搜索那個公司名稱,無果;按印象中那個學員的姓氏搜,在彈出的那一欄,沒有一個頭像對得上。翻找半天,也沒找到那個學員,只能悻悻作罷。

很久之後,再有機會去那家企業講課,才瞭解到,那個學員經常更換微信名和頭像。後來講課時,我開玩笑說,除了經常躲賭債或者欠了別人情債的人,最好別動不動就更換頭像和微信名。

事實上,一個不經常更換頭像和網絡ID的人更容易在別人心目中建立信任感,說明他活在陽光之下,不怕別人上來找麻煩,自然不需要藏頭露尾,躲躲閃閃,大家仔細琢磨琢磨,是不是這個道理?

最後提醒一下,在不同的社交平臺,網絡名稱最好統一,保持個人品牌傳播的一致性。

你想想,假設你在微博上暱稱是“王鐵柱”,在抖音上叫“李二狗”,微信公眾號又是“張翠花”,那麼,哪個“你”才是“你”?這必然不利於個人品牌的打造,並且會造成形象識別上的困擾。

如今,是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人為地增加別人識別你、找到你的時間成本,這是自己主動放棄了互聯網這個陣地,怪不得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