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大城子鎮位於密雲區東部,有“六山、三丘、一分川”之稱。這裡地處偏遠,交通也不算便利。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大城子,就是“窮”。密雲全區10個村企幫扶項目中,大城子鎮一下就佔了5個。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大城子鎮雖然窮,但有著優美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達57.4%,著名的錐峰山林場就在大城子鎮。除了生態資源,全國獨一無二的V字長城也坐落在大城子鎮,而且這裡是京北名果紅肖梨的重要產區。從北京市各單位選派的第一書記們來到大城子鎮,看到自己駐派村子的情況,一條條各具特色的脫低路線逐漸清晰。

王海東:這麼多山花,咱還接著養蜂

王海東,2018年1月來到聶家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聶家峪的村民原本靠養蜂生活,但是經營狀況慘淡,每年收入不到一萬元。為了生計,村民們陸續放棄養蜂做起了別的營生。看到這,王海東內心很是惋惜,“我們村有兩條溝兩條河,還有梨花、杏花和槐花,這些都是養蜂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不做養蜂產業,實在可惜了!”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密雲是北京最大的養蜂第一大區,大力發展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蜜蜂養殖,打造“蜂盛密勻”產業品牌,投入資金近億元,幫助了362戶低收入農戶脫低致富,為全國養蜂扶貧工作樹立了標杆。

經過走訪調研,王海東發現,在密雲眾多養蜂產業中,聶家峪的養蜂產業如果不形成自主品牌,根本沒有市場競爭力。考慮到這些利弊因素,他決定重新發展聶家峪的養蜂產業。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把村民們想做的,不僅要做起來,還要做好做強!”王海東堅定地說道。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王海東組織成立北京蜂情園養蜂專業合作社,將村裡的蜂農聘請到合作社,提供崗位解決就業。他以地標作為名稱註冊“聶家峪”品牌,使合作社的產品在市場上形成品牌效益。“我們的蜂蜜沒有添加劑,波美度達到43度以上,未來發展的也是把產品品質放在第一位。”王海東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信心。而聶家峪的村民從發展中看到了希望,紛紛提出希望加入養蜂的隊伍。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正在一切向好的時候,2020年初的疫情影響了蜂蜜的銷售。為了打破滯銷困局,王海東電話諮詢各個電商,尋找新的出路。他不斷鞏固老客戶、拓展新客源,發動身邊朋友通過朋友圈進行售賣,幾天時間蜂蜜銷售了200提,農民增收20000餘元。這些收入來之不易,村民打心眼裡敬佩王書記。

張琪:山清水秀,做民宿肯定不愁客源

從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北京地質工程設計研究院到大城子鎮梯子峪村,張琪已經駐村工作一年了。一年中,他不斷探索能夠幫助村民長期增收的主導產業。起初時候,他想發展慄蘑種植,經過考察發現梯子峪村的土壤結構不適合。後來,他又想到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等各種辦法。他經過無數次設想和實踐,最終將發展的目光鎖定在民宿產業上。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2019年11月區委書記潘臨珠一行來到梯子峪村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說了很多有關民宿優惠政策和貸款政策,並且表示非常支持村裡發展。張琪聽後,以此為契機仔細分析發展前景。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我們村環境優美,還有條美麗的清水河,平時常常有外國友人跟驢友過來打聽村裡有沒有住宿的地方,客源不成問題,交通線路完善後,發展前景會更好。”說到未來的長期發展方向,張琪眼中盡是激動的光芒。

想要朝著發展目標前進,需要全村上下齊心協力。為了徵詢村民意見,張琪挨家挨戶走訪,介紹民宿發展前景,解答大家的疑惑。有村民跟他說“以前也申請過個體民宿戶的營業執照,手續政策都沒弄明白,兩年也沒辦下來,這件事就擱置下來了……”知道了村民的需求和問題癥結,張琪心裡也有了底兒。他忙裡忙外,幫助村民代辦申請、填報表、各個部門登記申報,帶村民去現場申請填報。“有了張書記幫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就拿到了營業執照。”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做民宿不能千篇一律,得有自己的特色。村裡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守著清水河,張琪便從水上做起文章。他聯繫派出單位免費為民宿院中的自流井做礦泉水標準檢測,分析報告顯示井水中含有多種益元素遠超礦泉水標準,這一結果為村裡發展精品休閒民宿提供亮點支撐。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現在,梯子峪村已經有10家確定發展休閒精品民宿成功辦理了營業執照及相關手續。預計今年能有3-5家休閒精品民宿開張營業,營業後的梯子峪村預計每家將增收20-30萬元。

胡栓武:能幫點什麼就幫什麼

大城子鎮下柵子村第一書記胡栓武,今年已經59歲。扶貧路上的老胡,一點都看不出快退休的樣子。

說起胡栓武與下柵子村的扶貧故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想實實在在的為村民辦點兒事,能幫什麼就幫什麼”。這句話說得很樸實,實際做起來並不容易。但他,做到了,也算是為他即將結束的職業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2018年,胡栓武作為北京城建集團“一企一村”幫扶小組的成員,第一次來到下柵子村考察村企幫扶產業情況。那時候下柵子村還是個有著15戶低收入戶的低收入村。看到村裡的情況,作為幫扶小組成員的胡栓武有了新的想法。

2019年3月,胡栓武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再次回到下柵子村。他作為村企幫扶溝通的重要紐帶,不但要拓展經營渠道,還要教授村民崗位技能,幫助村民提升就業能力。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幫扶產業“大城小苑”民宿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說到經營成效,胡栓武得意的笑了“我們民宿去年五一開業時住客率百分之百,可以說是爆滿,不僅如此,我們的好評率也是百分之百”。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大城小苑”民宿生意火爆可以說是預料之中。開業前,胡栓武與區裡和原單位通過多方聯繫,邀請媒體進行前期宣傳,讓更多的遊客知道了這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裡。有了名氣還不夠,面對大量的客人,要有拿的出手的服務品質才能更加吸引人。為了保障服務品質,胡栓武聯繫北京城建集團,表達了希望通過交流學習促進業務水平的意願。經過多方協調,下柵子村村民可以挑選骨幹人員到北京城建集團旗下北苑大酒店進行交流學習,同時北苑大酒店也派出業務骨幹進行實地指導。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下柵子村只剩下兩戶還未脫低,胡栓武決定進行勞務幫扶。如今的下柵子村的低收入戶雖然還未摘帽,但已經全部脫低。對此胡栓武不斷向有經驗的養殖戶學習,在主產業扶持下進行一戶一策的幫扶,最終實現全部脫低摘帽。

杜文新:做民宿是第一步,最終要讓村民開拓思路、自發致富

杜文新2019年4月來到牆子路村,他說道來到牆子路村最大的感受就是,村裡老人太多,村民主要以銷售農產品為生,大家過得不富裕。這樣的狀況讓杜文新很是心疼“我常常在想,用什麼辦法可以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呢?”為此,杜文新積極跟村委會進行研究討論。偶然間,他發現村裡有所閒置多年的村小學。這讓杜文新眼前一亮,利用集體用地建設民宿,手續簡便,並且可以快速收益!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杜文新在與派出單位溝通後,得到了派出單位的支持,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決定投資改造閒置村小學。原本預計今年4月動工改造,由於疫情,農宅開發的項目有些耽擱,但杜文新還是做好了所有打算,目的是把風險降到最低。前期利用集團資源,培訓、黨課、團建以及內部活動等,保證客源量,短時間內快速產生效益;後期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遊客來村感受慢節奏生活。民宿收益全部歸村集體所有。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杜文新認為扶貧要有方法“扶貧先扶志,通過民宿項目,首先讓村民感受到實惠,最終目的是改變思路,讓村民自主自發的去致富”。2020年,他將鼓勵村民種植特種農作物。特種農作物附加值較高,可以促進農民增收,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也會跟牆子路村簽署農產品全面收購協議,保證農民農產品全部銷售出去。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姜浩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低

2020年3月20日,南溝村後沙嶺生產隊村民馬鳳滿來到村委會領取了木耳、核桃等農產品銷售款31425元,臉上洋溢著收貨的喜悅和燦爛的笑容“去年下樹的核桃還有木耳,多虧在年前全都被公交職工買走了,要不然在這疫情期間,我們的銷路更難,真是太感謝姜書記和公交人了!”。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馬鳳滿口中說的姜書記,是大城子鎮南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姜浩遠。姜浩遠在南溝村已經連任兩屆,村民們對他的評價很高。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南溝村是紅肖梨的高產村之一,每年產量在12萬斤左右,由於南溝村偏遠的地理位置,紅肖梨的銷路成了最大困難。姜浩遠在瞭解情況後,參考了很多農產品案例,最終他提出了產品轉型的想法,將紅肖梨深加工為NFC+HPP(非熱加工和超高壓殺菌技術)鮮榨梨汁包裝上市,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姜浩遠把自己的想法提交到派出單位北京公交集團後,得到集團領導的大力支持。大城子鎮幫助聯繫加工渠道,北京公交集團開展了“大愛公交 助力南溝”消費幫扶活動,幫助南溝村村民銷售紅肖梨汁10000箱,蜜梨、糖梨、蘋果、山楂、板栗、核桃、木耳等農產品22000餘箱,銷售收入近200萬元,農民增收超過100萬元。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不僅如此,姜浩遠還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擴大農民增收。第一產業木耳種植,幫扶南溝村開發30畝木耳種植基地。第二產業深加工紅肖梨加工成梨汁。最終,落腳點為發展第三產業精品民宿,培養當地住戶參與進來成為導遊,解決就業。而對於願意參加工作的村民,姜浩遠積極促進村民優先到北京公交集團工作,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低。

密雲大城子扶貧脫低“第一書記”群像


後記

密雲區大城子鎮自2016年開始,前後來了5批共25位“第一書記”。他們來自北京市各級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為了幫助農村脫低摘帽,他們離開城市,來到山村,幫助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

幾年來,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找路子、脫帽子、樹牌子。他們想讓精準脫低的成果在這裡落地生根,希望看到“摘帽”後的村民煥發出別樣光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這些“第一書記”們調動全身能量,各顯身手,祭出十八般武藝,為密雲寫下扶貧脫低生動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