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百農】生而不養,何以為父母

說實話,我有時候會忍不住疑惑,人是不是一到了某個特定年齡段就非得要結婚生子?當然,你可以說,大環境本就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去這麼做。不然,國家為什麼會開放二胎政策,會從曾經的計劃生育到現在的鼓勵生育?而且現實情況也是。只要你到了適婚年齡,還沒有對象也沒有結婚,那麼你就必然會成為家中七大姑八大姨熱情關注的“重點對象”。於是,每逢新年或是黃金週長假,便成了年輕男女們扎堆相親和結婚的高峰期。而面對著一波波如韭菜般急速踏進婚姻殿堂的人,我真的很想問一句:

那些被半推半搡著匆忙結婚的新人們,你們是真的做好了準備才結的婚,真的清楚自己即將面對的是什麼嗎?說實話,我很擔心。

現在的我們,都極其厭惡熊孩子。可是又有幾個人會認真反思過,為什麼現在社會上的熊孩子會越來越多?這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現在的很多父母在生育了孩子之後,對孩子們的教育和成長,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負責任和上心?而在這種不負責任放養下長大的孩子,他們能成長為知書懂禮好孩子的幾率,又能有多大?或許,黎巴嫩女導演Nadine Nabaki第三部劇情長片《迦百農》,能給我們一點點啟發。

【迦百農】生而不養,何以為父母

出生在迦百農的扎因,還只有12歲,看年齡似乎還是個懵懂稚氣的孩子,可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卻已經學會了拿刀捅人,還會在法庭上語氣淡漠的說出了“狗雜種”這樣的詞。甚至,在法庭上他都沒有為自己拿刀傷人做任何的辯護,只提了一個要求,而這個要求就是——他要控告他的父母,因為父母生下了他。

【迦百農】生而不養,何以為父母

這樣的劇情設定,也讓人不禁生出了好奇心,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扎因到底是生活在怎樣的一個家庭,才能小小年紀就做出傷害別人的事。關鍵是,他的年齡,還是醫生通過檢查他的牙齒才推斷出來的。至於他的真實年紀,不好意思,他父母也不太清楚。因為他們家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每一個孩子從出生以後就沒有登記過,也沒有身份證明,簡而言之一句話:扎因他們一家,都是黑戶。

一個12歲的孩子,沒有戶口,也沒有上過學。他的日常,就是幫助製毒的父母四處購買原材料。小小年紀,就能面不改色的跟藥店老闆說“我想要兩盒曲馬多”,然後回到家再顫顫巍巍的搬起水桶,為父母製毒打下手。除此之外,扎因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幫人搬煤氣罐和各種貨物,用來補貼家用。可是,明明煤氣罐的體積都要比扎因單薄瘦小的身軀要大好嗎?而且他不是孤兒,他是有父母的,但是他的父母,又為他,為這個家庭做了些什麼?

【迦百農】生而不養,何以為父母

【迦百農】生而不養,何以為父母

一家人住在破舊的小屋裡,老鼠和蟑螂隨處可見,水管還會時不時爆裂,弄得滿地都是汙水。貧窮如斯,可是扎因的父母卻還是毫無節制,一天天的只想著造娃生孩子。可是孩子生下來了,又能怎麼樣呢?

還在喝奶的小嬰兒,就被稍大一點的孩子抱在懷裡。還有的抱不過來,又喜歡滿地亂爬的,那就拿鐵鏈子拴在地上。甚至於扎因最喜歡的妹妹薩哈,就因為來了月事,標誌著她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女孩子,就被父母毫不猶豫的“嫁”給了房東阿薩德,為的,只是希望能換取一個可以長久居住的房子。至於女兒願不願意嫁人,結婚之後會不會幸福,那根本就不在父母的考慮範圍之內。當然,做父母的也不是完全沒有為自己的子女考慮過。最起碼當扎因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的時候,我們聽到了一個父親在法庭上為自己做的“辯護”。

【迦百農】生而不養,何以為父母

“這是為了讓她擺脫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沒有希望,她連睡覺的床都沒有,吃的喝的都不夠,也不能洗澡,電視也看不上。我對自己說,嫁了她,起碼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

可是我們對生活的追求,絕不只是吃上飯,睡上床,能洗澡,有電視看啊!我希望,作為一個人,我們每個人能活得有尊嚴,能夠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像電影中扎因的妹妹薩哈那樣,才11歲就被父母“賣”給了房東的兒子,最終因為懷孕難產導致了死亡。當然,你儘可以笑話我蠢,覺得我做人太過天真,認定我不知人間疾苦,所以才能站在一旁以旁觀者的角度施施然的說出這些風涼話。但是明知道自己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父親,又是憑藉什麼,覺得自己有資格將那麼多的孩子帶來這世間?

為人父母,如果沒有能力撫養和教育孩子,那麼當初,你又為什麼要生下他?難道僅僅只是因為:為人父母,不需要考取任何資格證就可以上崗嗎?

【迦百農】生而不養,何以為父母

當然,我也知道,很多時候人的貧窮和困頓,不僅僅只是因為懶惰,各方各面的原因都有。而作為扎因的父母,他們未嘗不想過上更好的生活,也不是真的不知道子女多了沒錢養的事實。但這真的就是一個悖論,幾乎人人都知道孩子生得多要錢養,但越是沒錢的人往往就生得就越多。問起來,他們的回答無非就是:懷都懷上了,沒錢打,所以就只能生下來咯!不然就是:周圍的人都是這樣,而且也就最開始困難一點,等孩子長大一點,能幹活就好了……但是,事情就真的只是這麼簡單嗎?

大人們總覺得,我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生命,他們就應該感激我。因為如果不是我,他們都沒有機會來到這個世上。可是又有沒有誰問過那些在“奴隸家庭”中顛簸長大的孩子,如果有的選,他們真的願意來到這個世上,選擇這樣的父母當父母嗎?縱然生育是人的權利,不管你是貧困還是富有,是好人還是罪犯,你都有權利生兒育女,但是生育≠養育!“養育”意味著你需要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你必須要對此負責。如果有朝一日,你所謂的“養育”,只是淪為了一次不負責任的生育,那麼對於你當初輕率選擇生下的孩子而言,你給予他生命,就是在無意識中對他進行的一次慢性謀殺。

至於影片最後的結局,是扎因被人領養,去了國外。而看到扎因在拍攝護照照片時露出的全劇中唯一的那個笑臉時,讓我在心酸之餘,更多的則是感到欣慰。因為扎因終於可以擺脫和父母一樣的生活,以後不必變成像父親那樣的人,被生活的浪潮推向一個又一個他無力控制的境地。而他,也終於露出了自己本應有的孩子的一面,而不再是一個徒勞同生活作戰的戰士。那感覺,就像老虎收起了牙齒,用粉嘟嘟的舌頭輕輕舔了你一下,然後告訴你,在斑斕兇險的花紋之下,其實也還是有一小塊粉紅色柔軟的地方的。

【迦百農】生而不養,何以為父母

可是電影畢竟是電影,它是被美化過的現實。而現實生活中,面對著那些本就生活失控的大人們,請問又有誰能保證,有朝一日他們成為了父母,就能培養和教育好他們的孩子,確保他們的孩子不會變成人見人嫌的“熊孩子”?當然,希望我是杞人憂天。也希望,這世間所有的孩子,都能生有所養;所有的父母,在愛子方面,都能為之計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