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陶瓷之路是指中國瓷器外銷海外異域國家的海上絲綢之路。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中國陶瓷之路中的航海絲綢之路

中國是有陶瓷國都、瓷都的美譽稱號。

其各種精美的瓷器物件,深受民間普通大眾人群的青睞和喜好,就拿老百姓每天吃飯的碗盤都是以瓷器為主,因為瓷件是用泥土等配料燒製而成。

這種瓷品用起來放心也沒有其它毒副作用,所以一直能夠綿延流傳至今而不衰竭的根本原因所在。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瓷器是種民間瓷品,人人可見,隨處可見,小到細碗、鼻菸壺,大到比人高的淨瓶、圓缸;金錢層面有的價值不可限量,而有的是一文不值的粗糙品,這就是藝術!是瓷文化內蘊含義所決定的,在歷史上瓷器的不同時期都是一個演變進化的過程。

陶瓷從哪裡來?

陶瓷從哪裡來?這是一個簡單的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情,還不是用泥巴土捏成用火燒製的嗎!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特性呢?燒製瓷品必須具備特定的條件,不是什麼地方的泥土都能做成瓷的;它必需含一定的成分的黏性土質和添加配料,經一定的火候才能燒成人們眼中精緻的瓷品,但也可能出現少量的次殘品。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在古代皇宮內院指定的官窯燒製的瓷品瓷器件中有的是巧奪天工的絕世藝術品,無與倫比,價值連城,處在皇帝的深宮大院之中,難以被人窺視到。

這種瓷器絕品只供皇上大臣,貴族賞玩的藝術精品,而在民間民窯燒製一般為普通瓷物,但也有為數不多的青花瓷、青瓷是難得的藝術瑰寶,有的甚至能享譽海內外,甚至有的專門作為朝庭的貢品。

選擇製作陶瓷的泥土非常關健

製陶瓷的陶泥:陶泥是一種製作陶器用的粘土,指含有鐵質而帶黃褐色、灰白色、紅紫色等色調,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陶泥

礦物成分以蒙脫石、高嶺土為主。陶土主要用作燒製外牆、地磚、陶器具等。

陶器:用陶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

瓷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

陶瓷的稱呼來源: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的史前萌芽之路

遠古時期的陶瓷燒製技術,迄今尚無從考究,但從現有資料推測,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是用柴草一類在平地上用木柴火直接燒製,這種方法至今在許多偏遠落後山區被廣泛使用,統稱為“無窯燒陶”或“露天燒窯”。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仰韶彩陶

仰韶文化的窯型基本是橫穴式和豎穴式,就泥面挖掘而成,以柴草為燃料,無煙囪,窯內溫度較均勻,熱量損失較小,燒成溫度可達一千度左右。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就是製陶的工藝文化,並且掌握了相較成熟的選用陶土、塑坯造型,燒製火候和繪畫、貼塑裝飾的工藝技術。

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出土有水稻和原始陶器,而彩陶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以陝西涇河、渭河,甘肅東部較多,在器形上有完整的紋飾出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

陶瓷的逐步完善時期,從最早的粗製陶器開始較為粗陋,這是初始階段的一種工藝,簡稱陶藝。款式有多種類型: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帶釉的硬陶,這種陶器上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相關連。而尊祟的皇權貴族享用的產品是上面有釉色的青器,就是青瓷的初始定型。也正是商代陶瓷文化走向成熟的歷史時期。

這時出現了青、白兩種瓷物。

青瓷:表面呈淡綠色的瓷器便是青瓷。

白瓷:在白色泥土上塗上透明的釉藥燒製出來的便是白瓷。

原始青瓷: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原始青瓷

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陶瓷之路興起的成因和考量

陶瓷之路即中國古代陶瓷的海上貿易之路。

在中國東南沿海分佈著一個族群,叫南島人族,他們在這裡生根落地,歷代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但是他們的目光遠不止這片近海海域,而是投向了更為遙遠的異域海洋之國,加上他們平時積累極為豐富的航海經驗和冒險探究精神,海路航跡達太平洋及印度洋,最遠達馬達加斯加,夏威夷,新西蘭等國。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南島海域

隨著中國製瓷的逐步成熟,大批湧現深受域外國家喜好深愛,陶瓷產品開始大量訂購國內瓷品,經中國廣州港和泉州港航海運回大洋紅海沿岸國家的家園之中,這就是中國的陶瓷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站。

據考證:秦末漢初海上絲綢之路已經誕生、產生。

廣東嶺南南粵國政權在建宮殿時就有域外國家工匠的身影參與建造。

陶瓷之路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張騫出使西域

(Ⅰ)、陸上絲綢之路: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漢使臣張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城出發,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張騫的冒險探究精神,被譽為絲綢之路開拓者第一人。這時漢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臣、胡姬,商人紛至沓來東行。

他們把中國的蠶絲和紡織產品,徑從長安都城通過河西走廊販給西域和波斯商人,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和貴重的急需商品運往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的陸上交通要道,就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陸上絲綢之路。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Ⅱ)、海上絲綢之路:即陶瓷之路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01、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廣州通海夷道:是唐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代鄭和下西洋更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沿岸各國的共同發展。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古代明州港圖片

02、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闢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陶瓷之路為什麼會選擇廣州港和泉州港作為起點港口城市?

唐朝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蕃鎮割據形成,整個大唐對安西的管轄出現了空虛現象。回鶻南下控制阿爾泰山一帶,吐蕃乘機佔據河隴,“大食”在中亞河中地區的攻勢。大唐的安西四鎮的兵力也調回長安,安西成了多種力量控制盤踞的地方,唐朝失去了有效管轄控制能力,這時的絲綢之路真正阻斷西域和唐朝的一切往來信息。「安史之亂」由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成因所在,道路梗塞斷絕,往來不通的陸上絲綢之路被完全割斷了。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

安西四鎮:指唐朝前在西北地區設置,由安西都護府統轄的四個軍政(存在半個世紀)。貞觀十四年(640)八月唐滅高昌國,九月置安西都護府於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遺址),管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

絲綢之路由西北向東南沿海轉移,從而成了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契機。揚州,在當時是與明州、泉州、廣州齊名的海外貿易港口。唐代居住在揚州的外國商人數量驟然增多,這些外國商人大多數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東來的。

唐高僧鑑真在玄宗天寶年間東渡日本,在揚州市場上購買了大量商品以便攜往域外,安息香、沉香、胡椒等香料產於南亞和西亞地區,都是通過海船運抵揚州出售的。

海上絲綢之路彌補了 「安史之亂」後唐朝孤立無援境地,使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再一次加入到世界的大發展行列之中。無論陸路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架設、聯絡在東西方之間的橋樑與紐帶之中,猶如一條綵帶,將大唐與當時世界的其他國家聯結在了一起。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絲綢之路」是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蹟和神奇,唐朝的「絲綢之路」更因其大國的身份和權威形象,在世界中彰顯了自身的分量和影響力。那些絢麗多彩的壁畫、唐三彩,精美的絲綢和瓷器;香氣四溢的香料等物,無一不是盡顯東西方文明交流物產的見證。

隨著中國古代陶瓷貿易之路的興起,瓷器的外銷海外開始形成,中國以瓷國、瓷都享譽於世。

從八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宋元到明初是中國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二百餘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東石灣瓷等。

再看唐朝政權在東南沿海設立的廣州港和泉州港的考量和目的。

1、廣州作為古代嶺南地區南粵國的發源地,和一班敢闖、敢幹的先民南島族人及豐富的航海經驗。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古代廣州港

古代廣州港:是由海港和內河港組成的龐大港區,是個天然的深水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處珠江入海口和珠江三角州地區中心地帶,瀕臨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東江、西江、北江的匯流入海口。不管在錨地、泊位、裝載,卸貨吐吞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優良港口、港位;更是因為沿襲了秦漢時期古港口的優勢,才有唐宋時期——廣州海夷道的遠洋航線。

2、古代泉州港:古代泉州因環植刺桐,又稱刺桐城,城東南的泉州港,亦得名刺桐港。泉州港包括三灣十一港,港灣交錯,水道深邃,內陸交通也很暢通。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古代泉州港

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始設市舶司,從此這裡正式開港。南宋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外貿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北至朝鮮、日本、南至南洋,西到波斯、阿拉伯半島及東非地區,均有商船往來,促進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從海外引進了旱稻、棉花,運進來香料藥物,輸出瓷器、絲綢和銅鐵器等。通往各國的條條航路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港則為絲路的重要起點。

唐朝時期:泉州與廣州和揚州等,並稱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大港口。唐朝在泉州設參軍事,管理海外交通貿易事宜。唐朝來泉州貿易的外國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還有東南亞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人。七世紀初,阿拉伯正式派遣使節來中國,隨後來者日多。

宋朝時期:泉州與國外往來的有七十餘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交通暢達東、西二洋,東至日本,南通南海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和東非等地。進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藥物,出口商品則以絲綢、瓷器為大宗。

元朝時期:元末至正十七年到二十六年(1357~1366年),據《八閩通志》記載,泉州發生一起持續十年之久的戰亂,史稱亦思巴奚戰亂。泉州海外交通從此走向衰落。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古代泉州港

明朝時期:政府施行了嚴厲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對外貿易受到極大限制。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設福州,泉州的來遠驛也隨同市舶司廢置,標誌著泉州港外貿地位的下降。

清朝時期:在清初戰爭和海禁、遷界的影響下,泉州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港口的繁華已煙消霧散。

☆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泉州港正式恢復對外籍船舶開放。

唐越窯和宋龍泉窯興敗轉化對陶瓷之路的影響

越窯: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在越州境內(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發現窯址已達二三十處,以鱉唇山東晉時期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完善。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越窯青瓷

越窯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追捧——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定造。

這種越窯青瓷晶瑩滋潤,質地如玉似冰,在唐朝文學家陸羽的《茶經》中曾被高度稱讚。

青瓷的釉色技法:胎質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勻淨如玉,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

越窯青瓷直到宋朝時代漸次衰敗退落,走向落下幃幕的場景——而後起之秀龍泉窯青瓷逐漸取代越窯青瓷。

龍泉窯: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其中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麗水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一千六百多年,是中國製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製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龍泉青瓷

其釉色技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略有變動,從灰青、灰黃、微綠,淺綠到現在的碧綠如翡翠樣,質地面色晶瑩如玉,胎釉細膩如嬰兒的滿月臉般凝滑。

興盛幾個時代的龍泉窯青瓷至民國時期逐漸凋零、凋敝,逐步淡出市場。

如今的龍泉窯青瓷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扶助下,開發、挖崛、繼承,發揚光大歷史遺留下的遺產,青瓷得以恢復本來面貌走向市場。

(一)、宋代龍泉青瓷的陶瓷之路線路

龍泉青瓷的燒製在宋時期進入一個鼎盛時代,特別受國外友人的喜好和稱頌,被大批訂製銷往海外。

據史料記載:在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泰國、印度、日本、朝鮮、巴基斯坦、伊拉克、肯尼亞、津巴布韋、南非等地,都有龍泉青瓷的身影存在,龍泉青瓷的外銷幾乎遍佈整個亞洲,並轉往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性的一大商品。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龍泉市小梅鎮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金村

龍泉青瓷銷往海外的陶瓷之路,即海上絲綢之路的兩條線路:東海航線與南海航線,在這兩條線路中走的主要是東海航線,而走南海航線偏少,即浙江寧波港航路;從龍泉金村碼頭起航,這是古代龍泉青瓷外銷起點。

龍泉青瓷的主產區“大窯”位於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宋元時期,大窯作為龍泉青瓷的核心產區,為全世界輸送了大量精美的瓷器。距離大窯僅五里之遙的金村,與大窯以古道相連,是大窯龍泉窯產品外銷的重要一環。

龍泉是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源頭,龍泉窯瓷器一方面通過甌江到達溫州、寧波等港口,從海上絲綢之路走遍全球,另一方面,通過路上絲綢之路通往亞洲,龍泉青瓷文化在全球綻放。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大國工匠陶瓷之路於航海方向

▲古代龍泉金村碼頭遺址

宋朝時代是龍泉青瓷在海上陶瓷之路的對外貿易的主要流通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